漫谈中医药文化

2016-04-04 14:34李京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9期
关键词:龟甲西医文化产业

●李京生/文

北京城市学院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十分贴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与其他文化产业如茶文化产业相比,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发展缓慢。

书画中的“草药香”

在一些常用字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医药文化的影子。如“医”的繁体字为“醫”,其组成部分“酉”代表酒器,而古人治病常用酒剂;“药”的繁体字为“薬”,其文字组成部分“艹”和“木”表示治疗疾病使用的药物来源主要是植物,故古人撰写的中药著作称之为“本草”;炮制亦作炮炙,“炙”字,上边部分表示“肉”,下面是一个“火”字,其意为将一块肉放在火上烤,也就是中药炮制离不开火。

除了一些文字的造字原理,一些书写文字的材料也与中医药有关,如甲骨文就是写在龟甲上或动物的肩胛骨上,龟甲就是一味常用中药;书写文字的墨是一种中药剂型,如中成药“八宝药墨”;制作印泥的原料朱砂是一味中药;古人绘画用的颜料赭石、孔雀石等也是中药。一些工艺品和艺术品也与中药有关,如通草画和毛猴。通草画,是以中药“方通草”为画纸在上面绘画,现在已经见不到了,传世的作品都在国外;毛猴,是以中药“辛夷”和“蝉蜕”为材料制作的民间工艺品。

一些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学中也存在着关于中医药文化的篇章,如《西游记》中有一首“中药诗”,诗句用中药名组成:“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红楼梦》中涉及的中医药的知识就更多了,其中收录的不少中医常用方至今仍沿用,如人参养荣丸、开窍通神散、天王补心丹等。

节日里中医药文化

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常渗透着中医药文化,如民间素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说法。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喝雄黄酒、佩戴香囊作为重要活动内容。每逢春节,属相交替,中药的名称中也有“十二生肖”,它们分别是鼠妇、牛黄、虎杖、菟丝子、龙胆、蘄蛇、马宝、洋金花、猴枣、鸡内金、狗脊、猪苓。

一些地方上的传统节日更是与中医药密切相连,如河北安国(祁州)、江西樟树等地每年一度的“庙会”(“药交会”),是中药行业的重要节日。北京过去的中药店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这天要给药王爷过生日,这是中药行业的重要节日。

中医药文化与古代哲学密切相关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如中药龟甲分为背甲和腹甲,按阴阳理论背为阳,腹为阴,龟甲为滋阴药,故古人滋阴习用腹甲(“龟板”)。北京过去一直习用“龟板”,虽然《中国药典》在1985 年版就开始规定不再区分背甲及腹甲,混用龟甲(背甲和腹甲),但北京仍然习用腹甲。

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目前,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比较缓慢,有关领导部门一直在倡导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但不理想。

造成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西医、西药的普及和发展,医疗部门的“重西医轻中医”做法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由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经“中医西医并重”发展到“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现状,使中医药的发展深受影响,中医药文化也受连带。其次,在社会上对中医药存在一些不正确认识,管理上习惯用管理西医、西药的管理方法管理中医和中药,制约了中医、中药的发展。同时,也有中医药行业自身的原因,如人才培养上没有考虑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课程安排上现代医学知识多,阻碍了中医药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发展中医药文化,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建议大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讲座或选修课,中医药类大学开设中医药文化专业课,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传媒类大学合作,开办中医药文化传媒专业。同时,中药企业要把中医药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做,抓住有力时机,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与服务项目,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时尚化、快乐化的创意,创作出中医药文化产品。

猜你喜欢
龟甲西医文化产业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特异性扩增技术鉴定龟甲与鳖甲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