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课堂的多元化教育

2016-04-04 18:37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民族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音乐同学

■殷 雯(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浅谈中学音乐课堂的多元化教育

■殷 雯(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中小学音乐教育就是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其教育的内容是音乐文化之精华,其教育形式也是最有效率、最具方向性的。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与音乐教育

(一)多元智能结构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个体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9种多元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具有决定作用。这一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探讨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音乐、节奏智能与音乐教育

音乐、节奏智能是多元智能之一,它的开发和培养的神圣使命非音乐教育来承担不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因此,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文化的陶冶,获得心灵碰撞的感受,从而理解相关的文化,进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热爱这个大千世界的多元文化,这是我们音乐课程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有以下的想法和做法,故写下本文,与同行共讨。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

(一)学习、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音乐教学中,让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同学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

成功的音乐家都是在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每一部音乐力作表现的思想内容都与民族性相关联。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全国各地的《茉莉花》,如河南、浙江、东北等地方的《茉莉花》,让学生通过欣赏、对比说出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收集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的民歌,如《亲亲的茉莉花》《送给妈妈的茉莉花》、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民乐合奏和合唱《茉莉花》等等,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些创作歌曲与民歌《茉莉花》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一个走向世界的延伸, 早在18世纪末《茉莉花》就流传到了欧洲、南美等地,意大利作曲家普切尼还将《茉莉花》的曲调作为歌剧《图兰朵》中的合唱素材。

在我国的一些重大活动中(如1997年的香港回归、2008年的奥运会)《茉莉花》成了保留曲目,就连第一位登上悉尼歌剧院的亚洲艺术家宋祖英演唱的第一首歌曲也是《茉莉花》……

利用课堂上丰富的教学素材及画面,让学生领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作者的同一体裁的音乐作品,多方位地提高对音乐体裁的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感受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这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二)以音乐为主干,综合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民俗等学科知识,通过姊妹艺术,拓宽音乐欣赏视野,将不用类别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运用,相辅相成。

1.音乐与文学的学科综合

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练优美的文字是帮助展开音乐联想的文字载体,也是音乐情感体验的另一种有力的表现手段。

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音诗《沃尔塔瓦河》的教学中就运用了文学艺术的手段,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作品的音乐主题片段,接着导入: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音诗《沃尔塔瓦河》主题片段。他的作品充满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同时也浸含着捷克民族的自豪感,是作者一生中最优秀、最著名、最通俗的作品。我们把音乐、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文学才能,把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和音乐所带给你的灵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接着对诗歌的写作加以规范和简单介绍:如诗词要有音乐的节奏、诗歌的语言等,最后再给同学们补充欣赏根据音乐主题填词的歌曲,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音乐与文学的艺术美,了解歌曲是音乐与诗歌、曲调与词意有机地结合的综合艺术。

如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时,除介绍楚汉之战这一历史故事外,还借助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某些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让学生对琵琶丰富的表现力有深刻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验《十面埋伏》中古战场的壮烈,引导同学们大声吟一吟“力拔山兮气盖世”,体会其中的节奏和气概。

2.与美术的学科综合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可以形成视觉与听觉共通的音画效果,能创设更加具体、更可感知的美育情境,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捕捉能力。

具体的做法:大胆地尝试,适当地添加美术成分,通过音乐与美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的音乐情景,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欣赏情趣。

如学习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一乐章《日出》和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乡村傍晚》时,先根据音乐给学生讲解分析乐曲的配器及描写的情景,欣赏完一遍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一边欣赏一边把自己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想象到的情景画下来,没有答案也没有标准,只有个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他们一个个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然后便饶有兴趣地画,到乐曲终止时,他们的“作品”也跟着出炉了……

将美术结合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美术的视觉化的欣赏方式去欣赏音乐(特别是标题音乐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教学效果。

3.与历史、地理的学科综合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是语言,又胜似语言。它没有画面,又面面俱到。欣赏者在听觉过程中,除了与美术、舞蹈、戏剧、诗歌有着“艺术通感”的同时,也和政治、科学、外语等有着一种生态的、互补的、碰撞的关系。

例如:教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出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它描述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接着要求同学们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相关的渊源历史文化……并引导同学们用中文、英文演唱这首歌曲,使同学们不仅仅停留在学唱歌曲上,让他们对音乐、舞蹈、历史、外语之间有了融会贯通的更完整的认识,从而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力。

4.音乐与戏剧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戏剧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他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我们教材中的许多音乐,都可以做音乐剧的舞台戏剧表演的设计。

比如初二年级的《黄河的故事》 《两个犹太人》 《苏丹王和舍赫拉查达》等音乐作品。先通过欣赏,让同学们了解音乐中的人物及其表现内容,再具体地向他们介绍音乐剧的主要表现手段及艺术特征,并与学生们共同探讨音乐剧每幕表演的内容(如人物、地点、布景、服饰、道具)、表演形式及动作设计等等。然后采用分组的形式或自愿组合的形式,每组同学负责完成一幕或一个音乐片段的编导设计。此外,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分组进行排演,当然也会对同学们提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外,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发动同学根据各组的编导设计准备服饰、道具等,同时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剧务的组织工作交给他们去做,如“舞台布景”“报幕员”等。在音乐剧表演活动结束时,都用鼓励性的语言肯定他们的表演,同时也对不足之处及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便同学们在以后的表演实践中有更大的进步。

实践证明:同学们通过参与生动有趣的创造性的戏剧表演,培养了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形式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5.音乐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综合

音乐作品的创作、演绎和欣赏,可以说就是作曲家、表演家、欣赏者自我反省的过程,是表现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所获得的一种内心感受,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的一种感性展示和理性升华。

通过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感的体验,并将这一体验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在学习《黄河大合唱》这一课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之后,就要求同学们在欣赏、观看音乐作品的同时,随笔画下或写下心灵的震撼与感受,当作品全部听完以后,学生们仍沉浸在音乐作品的感染中,大多数同学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 通过这次课和这一划时代的优秀作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一颗永不磨灭的种子——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可歌可泣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给每一位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寻找到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净化,借此鼓励同学们用伟大而坚强的黄河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用积极的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学习方式之一。结合学生们喜欢上网的特点,经常介绍同学们一些音乐网址让他们去收集跟课堂有关的一些资料和音乐。例如在上《欢乐颂》一课时,引导学生带着3个问题去预习:1.为什么贝多芬被称为“乐圣”?2.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贝多芬的故事;3.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哪些优秀品质?通过上网、下载、视听音乐片段多种渠道的查找,课堂上,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互相交流,一时间,班上出现了浓浓的艺术气氛——同学们了解到音乐家贫苦的童年时代、坎坷的年轻时代、孤独的老年时代,尤其是在他26岁以后耳朵逐渐失聪的打击下,并没有使他沉默和畏缩,他通过音乐作品与全人类交流,为理想奋臂呐喊,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乐曲《英雄》 《命运》 《合唱》等等,他的作品个性鲜明,充满激情,激励人们与命运抗争,呼吁人们团结成兄弟。有的同学们不仅去了解音乐家贝多芬,及其同一时期相关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也做了学习和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同学们不仅停留在音乐表面的感知上,还深层次地挖掘了音乐的内涵,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音乐教育就是以审美为核心,并通过不同教学领域间的互相综合,与姊妹艺术之间的互相联系,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目的的一门艺术。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音乐同学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音乐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