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市严格水资源管理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支撑保障

2016-04-05 05:02杨立
中国水利 2016年23期
关键词:西安市承载力西安

杨立

(陕西省西安市水务局,710003,西安)

陕西西安市严格水资源管理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支撑保障

杨立

(陕西省西安市水务局,710003,西安)

西安市;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西安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逐步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促进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主要做法

1.创新制度,全面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建立水务一体化新格局。目前,西安市已将调水、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务全部划归水务部门,实现了从“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转变,建立起权威高效的运行新体制,“大水务”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二是构建水资源管理倒逼新机制。市、区县政府成立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县联动”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市政府下达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逐步建立起水资源管理倒逼新机制,从源头上不断规范供用水行为。三是实现管理能力新提升。成立了市水政监察支队、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市污水处理监督管理中心、市水生态管理办公室、市二次供水办公室,水资源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基层水资源管理机构已全部转为全额事业单位,部分兼有行政职能的机构实现了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市财政逐年加大对涉水项目的投资力度,建立了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西安汉城湖

2.统筹协调,逐步破解制约瓶颈

按照“抓大不放小,建城不忘乡”的原则,不断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统筹解决城乡 “水少”“水脏”“水患”问题。一是全面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不断丰富完善黑河引水系统水源,建成李家河引水系统,统筹“引乾济石”“引湑济黑”水源,不断提升地下水应急储备能力,截至2015年,新增城市供水能力30万m3/d,主城区供水能力达到160万m3/d,为城市供水提供了安全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 215处,解决了134.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全面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 27座,设施规模达到252.6万m3/d。城九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 95.7%、82.5%,在住建部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污水处理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三是全面提升防洪保安能力。全市累计建成生态堤防286 km,渭河城市段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渭河主要支流达到50年一遇~100年一遇,其他河流堤防达到30年一遇,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

3.绿色引领,助力美丽西安建设

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行绿色高效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型大都市建设。一是构建绿色经济新体系。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低耗水产业,重点限制淘汰造纸、化工、印染等高污染、高耗水行业,着力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经济新体系。二是重构生态水系新格局。全面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积极推进“571028”工程。以“引沣进城”“引大济河湖”工程为依托,先后将秦岭北麓大峪、沣峪等地表水引至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汉城湖等湖池,通过“长藤结瓜”模式,使河水穿城而过,初步形成“东南西北中相连,八水相济润西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三是构建生态保护新屏障。完成了黑河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实施了环山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积极构建秦岭北麓水源保护和生态保护屏障。以打造集高新科技、旅游休闲、商务金融、居住生态为一体的滨水特色功能区为目标,全面完成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任务。建成3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生态堤防22.2 km、公路四级标准49m宽堤顶道路22.136 km;完成堤顶、堤南200m景观绿化工程,共新增绿化面积0.16万hm2,为西安城区居民人均增绿 3.52m2,实现了“水清、堤固、洪畅、岸绿、景美”目标,将渭河建成西安北城一道靓丽的生态屏障,为西安构建“南山北水”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

4.开放思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一是不断拓展治水工作思路。按照“全面挖潜境内水、积极调引境外水”的总体思路,积极应对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对城市承载力的需求。在挖潜境内水方面,坚持“截流雨洪水,调蓄地表水,涵养地下水,调济生态水,用足再生水,用好地热水”的治水思路,充分发挥黑河引水系统和李家河引水系统作用,不断加大地下水应急储备能力和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初步构筑“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再生水补充”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新格局。在调引境外水方面,积极实施“引汉济渭”西安段输配水工程,加快建设泾河引水工程,充分发挥“引乾济石”“引湑济黑”跨流域调水工程作用,以水资源承载力提升促进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二是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节水器具进万家”活动,受益家庭 5万余户,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8%。深入推进“节水型高校、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公共服务机构”等节水单元创建活动,6家单位荣获省级节水型示范企业,44家单位被评为市级节水工作先进单位,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5,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为23.75m3。三是不断创新投融资渠道。在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 “TOT”“BOT”“PPP”等融资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减轻了财政压力,促进了企业良性运行。

5.和谐共享,增进全市人民福祉

不断发挥“水为城之魂”的核心作用,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让全社会共享人水和谐的建设成果。一是满足了市民亲水的热切期盼。通过严格水资源管理和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开放了西安湖、灞渭桥湿地、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水生态景区,吸引了更多省内外乃至国外游客,水生态景区游客数量占到全市总游客数量的60%以上。二是承办了高规格文化盛会和体育赛事。浐灞生态区成功举办了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渭河城市段生态堤防成功举办了2014年环中国国际自行车公路赛西安站比赛,汉城湖连续4年举办了端午龙舟赛,水生态、水文化已成为西安对外交流的名片。三是打造了水文化品牌。不断打造水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水文化产业,5集大型专题片《浐灞长歌》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全国首部水生态文明专题片 《八水润西安》、5集大型纪录片《恒润西安》连续5天在央视9套播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二、成效及体会

2012年以来,西安市通过深入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成效一:促进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全面提升

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以水增总量、以水促发展”的思路,狠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内生产总值2 569亿元,新增城市绿地1 931万m2,新增生态水面638.2 hm2,新增湿地面积0.14万hm2,在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显著改善的前提下,用水总量增加2.6亿m3,递增率仅为3%,基本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的目标。

成效二:促进了水资源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推动水务工作现代化,狠抓水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相继建成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防汛预警、地下水动态监测、取用水大户监测、区县行政断面水量水质监测系统,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监控能力,为深入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效三:促进了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通过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西安市生态水面和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水生动植物种群有了繁殖栖息之地,渭、浐、灞、泾等交汇地带野生鸟类由60多种增加到200余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得到初步恢复,周边区域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新选择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通过近年工作实践,总结有以下体会:

体会一: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解水资源瓶颈的治本之策

水资源承载力是城市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西安是一座人口超过870万人的特大型城市,面临着“水少”“水脏”“水患”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才是破解西安复杂水问题的治本之策,才是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体会二:创新工作模式是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

在工作机制上,要突出目标考评,强化政府层面的有力推动,要将“三条红线”目标任务逐级下达并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在工作重心上,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柔性治水,通过科学制定工作方案、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把各项制度贯穿水资源管理全过程。在工作体制上,要发挥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号召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和参与水资源管理,真正成为这项制度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体会三:实现“一龙管水”,是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制保障

特大型城市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在体制上寻求突破,要打破取水、供水、用水、水污染治理职能分割的体制和格局,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职能和权力,建立起权威高效的水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水资源的有效调控和优化配置,确保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措施全面落实。

责任编辑 韦凤年

TV213.4

:B

:1000-1123(2016)23-0078-02

2016-09-28

杨立,局长、党组书记。

猜你喜欢
西安市承载力西安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西安2021
Oh 西安
亲子创意美工展
家乡
西安市第四医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123的几种说法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