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

2016-04-05 05:02杨文婷吴健英任万军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推广水稻

杨 波,杨文婷,吴健英,龚 芸,任万军

(1.四川省乐山市农业局,四川 乐山 614000;2.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温江 611130)



对加快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

杨波1,杨文婷1,吴健英1,龚芸1,任万军2*

(1.四川省乐山市农业局,四川 乐山 614000;2.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温江 611130)

摘要:介绍了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分析了目前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

随着水稻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水稻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机械化作业的核心和难点在机械化育插秧环节。为解决这一难题,乐山市农技站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撑,针对乐山市地势、气候、生态特点开展了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探索集成了以“中迟熟品种湿润育秧配冬水田、中早熟品种旱育秧配麦(油)茬田、流水线播种肥促化控标准化管理育壮秧、提高栽插基本苗保穗数、氮肥后移增穗重”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并在大田生产上实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1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

1.1品种选择

选择当地推广的主栽品种,以高产、优质、多抗的大穗型品种最佳。前作为油菜(小麦)的两季田,选择生育期较短的中熟或中早熟品种;只种植一季的田块,选择生育期较长的中迟熟或迟熟品种。

1.2育秧技术

1.2.1对秧苗的要求秧块规格为58cm×28cm×(2~2.5)cm(长×宽×高),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成苗1~2株/cm2,苗高10~20cm,秧苗整齐均匀,根系盘结力≥3.5kg,提起不散。

1.2.2育秧方式以软盘育秧为主,低山和丘陵冬水田区配套湿润育秧,平坝稻油(麦)水旱轮作区配套旱育秧。

1.2.3育秧材料准备本田备软盘20~25个/667m2,2.0m幅宽农膜4m,营养土70~100kg(提前取肥沃菜园土或疏松稻田表土浇入人畜粪尿,并加过磷酸钙1kg堆沤,然后风干打碎过筛;控制土壤pH值5.5~7.0,播种前用壮秧剂或育秧伴侣拌土调酸和消毒)。

1.2.4播种期和播种量秧龄25~35d,早春温度低秧龄宜长,播种期推迟秧龄宜短。冬闲田和早茬口田的播种期与当地手插或抛秧一致,油菜(小麦)茬田则根据前作收获时间倒推25~30d左右播种。播种量按平均成苗1.5株/cm2计算,每个秧块需播50~80g,千粒重越低,播种量越小。

1.2.5种子处理播前晒种1~2d,然后用杀菌剂(1%生石灰水等)对水浸种12~24h,清水洗尽后播种。采用湿润育秧的种子,在35~38℃保湿催芽至破胸率达90%,之后置阴凉处摊晾炼芽4~6h。

1.2.6旱育秧技术要点

1.2.6.1 精做秧床选择水源方便、肥沃疏松、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作秧板田,按照秧本比1∶80~100准备秧田。播种前翻(旋)耕秧田,开沟做秧床(秧床宽1.4m,沟宽0.4m,沟深0.15m),整平整细,灌透底水。

1.2.6.2 铺盘铺底土秧床上横排两排秧盘(要求盘与盘的飞边重叠排放,盘底与床面紧贴,秧盘不变形不翘边角),放入底土(厚度1.8~2.0cm),铺平后用水浇湿。

1.2.6.3播种覆土已拌壮秧剂或育秧伴侣的底土,直接播种;未拌壮秧剂或育秧伴侣的底土,旱育保姆包衣后播种。分次播匀后用未加壮秧剂的营养土覆盖种子,盖种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

1.2.6.4机器播种用洋马YBZ600等水稻育苗用播种机流水线完成铺底土→播种→覆土→洒水作业,之后将秧盘横排两排置于秧床进行后续操作。

1.2.6.5覆盖竹片起拱(竹弓间距60~100cm,弓高40~45cm),覆盖地膜,四周盖严捂实。如播种期较迟,气温相对稳定时可采用地膜平盖或无纺布直接覆盖

1.2.6.6苗期管理播种到出苗前一般不灌水,出苗后勤浇水。出苗到2叶前膜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内,过高应通风降温;2叶期看天气通风炼苗,3叶期左右揭膜。揭膜后1~2d,苗床用尿素5kg/667m2,对水500kg/667m2于傍晚浇施;移栽前3~4d,视秧苗长势酌情施“送嫁肥”(苗床用尿素8~10kg/667m2,对水500kg/667m2浇施)。秧苗出现长势过旺过快或移栽期推迟时,在1叶1心至2叶1心期可用浓度100~200 mg/L多效唑喷施。病虫草害重点防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秧苗立针至2叶期喷药1~2次;做好稻蓟马、苗瘟等常发性病虫防治;手工拔除杂草和杂株。

1.2.6.7 起秧移栽起盘后卷秧运输并移栽,做到随起随运随栽,保证不变形、不断裂、不伤苗。

1.2.7机插湿润育秧技术要点

1.2.7.1精做秧板泡水耕耙,待水落干做厢(厢板宽1.4m,厢沟宽0.4~0.6m,沟深0.2m),要求厢面平整不渍水,达到“实、平、光、直”。

1.2.7.2铺盘播种将秧盘横排两排置于厢面,盘内铺平底土或厢沟内的淤泥(厚度为1.8~2cm),分组定量匀播芽谷,再用未经培肥的过筛细土盖种,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

1.2.7.3机器播种用洋马YBZ600等水稻育苗用播种机流水线完成铺底土→播种→覆土→洒水作业,之后将秧盘横排两排置于秧床进行后续操作。

1.2.7.4覆盖保温竹片起拱、封膜保温。播种期较迟、气温相对稳定时可采用地膜平盖或无纺布直接覆盖。

1.2.7.5苗期管理播后至第一片完全叶展开之前,秧板不宜上水,保持厢沟有水,厢面湿润。第一叶全展后,保持露田与浅灌结合。其它措施同旱育秧。

1.3本田栽插

1.3.1精细整田整地做到田平、泥软、肥匀,要求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cm,田面整洁无杂草杂物,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整平后需沉实(沙质土沉实1d左右,壤土沉实1~2d,黏土沉实2~3d),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机器下田则不会陷机。

1.3.2机插作业薄水机插(田间水层深度1~2cm),栽插深度以秧块表土面不低于田面1.5cm为宜。栽插基本苗3~4万株/667m2,密度1.4~1.5万穴/667m2。为提高栽插的均匀度,连续缺3穴以上时应进行人工补插,确保基本苗数。

1.4本田管理

1.4.1 水分管理机插秧苗后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以利返青成活。活棵后浅水勤灌,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提早晒田(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85%时断水落干晒田)或够苗晒田(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的穗数时断水晒田)。孕穗、抽穗期建立浅水层,以促颖花分化发育和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水,养根保叶,防止早衰。

1.4.2平衡施肥视稻田肥力施纯氮10~12kg /667m2,氮、磷、钾配比2∶1∶1。氮肥中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

1.4.3病虫草害防治重点对稻瘟病、纹枯病、水稻二化螟、稻纹卷叶螟、稻飞虱、稻苞虫进行预测预报和达标防治,对稻曲病等其余无防治规程的病虫害则在当地植保部门的指导下进行防治。

1.5适时收获

当全田95%以上的稻谷黄熟时,及时抢晴天收割。

2 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

2012~2015年,乐山市共计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1261.13hm2,覆盖平坝、丘陵和山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技术推广速率不及预期,具体表现为技术应用主体面窄,推广面积不大,群众对技术的认知和应用不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2.1技术要求高,农民掌握和应用较难

机械育插秧技术包括育秧、插秧机操作、大田栽培管理这3方面技术,农机农艺融合程度高,综合性强,大多数农户对技术的掌握、应用较为困难。同时技术应用存在风险,由于机械育插秧技术是一个技术体系,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后面的环节,尤其是育秧环节,如果技术应用不到位,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栽插期进而影响产量和收成,而机插秧育秧相对于传统育秧方式对环境条件的更为敏感,技术标准更为苛刻,出现问题也更不容易控制。因此,技术应用不可绝对控制的风险因素,让一些农民望而却步。

2.2农机投入成本大,利用率低,一些农户和业主不愿采用

育秧机、插秧机等农机购置在扣除国家补贴后,农户还是要投入几千到几万元不等,资金投入量较大。育秧机、插秧机一年插秧作业时间十分有限,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较为低下,且育秧机、插秧机主要是自我服务,没有条件开展社会化服务,不能帮机主额外挣钱增收。机器运行和维护开销较大,机器使用寿命难以长寿。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农户和业主不愿意投入。

2.3农民观念意识落后,对技术的接受不够

很多农户在生产上还是倾向于使用老办法老方式,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肯接受,示范推广过程中很多群众对育秧、机插等环节都使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而不是去尝试着接受新技术和新方式。即使在技术示范成功后,一些老百姓也只是冷眼旁观,不置可否。传统的生产观念意识制约了该项技术的普及。

2.4客观生产条件制约了技术应用

乐山市“一平二丘七山”的地形地貌造成集中连片的大田、平田少,小田、不规则田、梯田、深泥脚田偏多,且路网、田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育插秧技术应用先天基础较差。加之在现行的农民分散经营模式下,田块分散零星,“插花田,巴掌田”不利于技术应用。

3加快技术应用的对策

3.1培育水稻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快技术在两个主体生产上的应用

重点是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让具有一定资金实力、愿意发展粮食生产、文化素质较好的业主投身粮食生产,并指导其应用机械育插秧技术来开展水稻生产,实现技术应用主体的增加进而带动面积的增加。核心是培育机械育插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服务主体向社会提供机械育插秧全程或环节式服务,才能有效助推技术大面积应用,实现应用面积量的飞跃。

3.2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机械育插秧技术的特性(技术综合性、资金投入等)决定了其推广机制必须变革,传统的小户+散户应用技术的推广模式很难适用。因此要调整为以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应用技术为重点,带动小户+散户应用的模式,即以两个主体为核心开展机械育插秧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助力其发展机械育插秧生产,再通过两个主体的生产效应来示范带动和覆盖周边农户。

3.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田网、水网建设,实现田型调整,路沟匹配,夯实机械化作业基础。同时,要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才更有利于集中连片应用机插秧。

3.4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进技术普及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大力开展机械育插秧技术人才的培养,针对性培养机插秧育秧技术人员、机器插秧操作技术人员,解决生产上技术人员紧缺的矛盾。加强技术示范和宣传引导,通过在水稻生产集中区建设机械育插秧技术展示田、媒体宣传等方式让老百姓转变观念,认同、接受、应用技术。

收稿日期:2015-12-8

作者简介:杨波(1980-),男,四川广安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大田粮油作物栽培研究和推广工作。E-mail:yangb609@126.com。*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推广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关于汉韵文化主题餐厅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