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气周流浅析脾主四时

2016-04-05 14:38Spleengoverningfourseasonsandvitalityloopbodytheory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Spleengoverning four seasons and vitality loop body theory

李美娜,包素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从一气周流浅析脾主四时

Spleengoverning four seasons and vitality loop body theory

李美娜,包素珍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清代御医黄元御创立“一气周流”学说,开中医圆运动理论之先河。“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在《内经》中已有论及,历代医家也多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多避而不谈。今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释之,则可知“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并未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故亦可说“脾主五时”。

关键词一气周流;脾不主时;脾主长夏

清代乾隆御医黄元御创立“一气周流”学说,开古中医圆运动理论之先河,使传统五行学说在运用于中医辨证论治时更加合理、明晰,实为医学典籍之瑰宝。为后世学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模式,将其运用于“脾主时”的推演中,也实有醍醐灌顶之效。

1“一气周流”之学术思想浅析

“一气”者,中气也。“一气周流”实为中气的升降沉浮所产生之变化,“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土位中央,起承上而启下之功,使清浮升为阳,浊沉降为阴,阴阳交媾,万物化生,均赖土之枢轴作用。人为万物之灵,亦由阴阳交感而成。《素问·宝命全形》言及“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为天地之气中精微部分构成,与天地相应,故而人身也为一圆运动,由中焦之土气协调全身之气机运动。“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1]《脾胃论》中亦有“中气能分阴阳,中有水火之异能”,强调中气为脾胃之气所化及中气的枢轴作用[2]。《彭子益医书合集》“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3],则言明“中气”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方可阴平阳秘,身体健康。故中气为人体后天之本,中气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1],此为中气与其他四脏形成之关联。需注意的是,此处所说之脏,非解剖意义上的脏器,而是中医理论体系之脏气,即中气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功能状态。中气的左旋形成温热之肝心,中气之右转形成凉寒之肺肾,“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素问·玉机真藏论》)亦为其佐证。中气周流于人体,从而形成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1]的格局,人体“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动状态。

2四象、四时之与“一气周流”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1]土为四象之母,中气旋转变作四象,即一气之流行变作四象。“气一元论”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初期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天地本为浑然一气,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清升浊降,自然之性也。故阴阳之沉浮变作四象,四象即为气的四种运动状态。古人以“援物比类”之思想,将自然界观测到的与其运动趋势相似的实物赋予四种运动,即言之为四象。象者,征象也。四时之与四象,亦是“援物比类”之思想的具化,因而四季的轮回也法阴阳升降之理。“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1]此段引文即阐述了四时亦为中气流转,春升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故秋凉而冬寒。中气的枢轴作用实则为推动四季轮转之原动力,四季之寒热温凉暗合四象之性,故四季之中皆为中气。

3“脾主五时”之与“一气周流”

3.1“脾主四时”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之说,脾为中土之脏,治中央而养长四脏,对应于四时,亦为中气滋养四时,而十八日寄治为其主司之时,因而脾没有自己独立所主的季节。黄氏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言“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1],这种说法与《内经》所言一致,究其本质,其实是说脾不得独主于时,即不单独主一个季节。从“一气周流”的思想来分析,换言之则可说“脾主四时”。四象合而言之为土气,故四季合而言之,亦土气升降运动的变化形式。土为四季之母,土气的左升右降推动着四季轮回。因而四时之中皆为土气,只是每季司令之时表现出的寒热温凉之性符合四象之特性,故以四季冠四象。因而“脾不主时”说也可理解为“脾主四时”。关于“寄旺十八日说”,有学者认为只是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分配于五行而每行得七十二日,对于此种说法笔者深感不妥,既为凑数,何以不寄位于季首或季中,而独位于季末呢?此处引“一气周流”和“援物比类”思想可得不同见解。每季的生发初起总是充满生机,朝气蓬勃,如初升之阳,有势如破竹之象。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其主时之气的消耗,在每季末势必会有力不从心之象,即四象升降之力不足。例如春之末,木之升发之气消耗殆尽,而火之炎上之性亦尚未开始萌芽,造成了木火二气交接间的空隙时段,此时木气不充,火气尚无,“周流”之中气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气的左升之性推动着木气继续上升,使处于颓势的木气得到中气资助而得以升发,因而中气在此时显著于其主时之气,类推可皆准于其他三季。故说土在每季之末寄位,此为其由也。

3.2“脾主长夏”

《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脾主长夏”。长夏,有季末18天之说;有农历6月之说,即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长”当读zhang,为生长旺盛之意,有夏至至处暑说,夏月72日之说[4]。黄氏主张“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间”[1],司令意为主司当季之时令,如木性升发,主司春季之发散、生长。“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1]如上所论,脾主四时,每季末十八日亦为脾所主,而司令之说又同主时有所差异。主者为旺,即土气起主导作用,如上所述季末十八日为中气起主导作用,故季末十八日为脾所主。司令之说是更加强调脾的主导作用,并且注重其表现于外的特性。《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载:“脾者,土也。王于四季,正王长夏。”即脾虽旺于四时,而以长夏为最旺[5]。且脾气性湿,与自然界六月湿盛之性相合,故而六月为脾主司之时。“一气周流”的五行关系中,脾位水火之中央,受水火之气交蒸,故而湿为其性。因而脾司六月,一则因为土为四象之母位中央,故而土司之时亦为年之中时,即六月;一则是由于同气相求,土性湿,而六月为水火交蒸之时,湿气最盛,故合于土之特性,此即脾司六月也。

3.3“脾主五时”

“脾不主时”理论在“一气周流”的过程中是一种动态的季节观,即中气的流行与四季的交替相辅相成。中气的升降运动正常,推动四季正常循环,四季的交替法时亦是中气流行正常的佐证。故而中气主四时,脾为人身之中气,脾亦主四脏、四象、四时。同时,“脾主长夏”在黄氏的学说中又称脾司令六月,六月为夏季之一月,故脾主四时,当然亦主六月。六月为一年之中湿气最旺之时,合于土性,脾者土也,故脾司令六月。从五行配五脏的需求出发将与土性相同的六月配于脾是很合理的,故“脾主五时”的第五时即六月之长夏也。

4总 结

脾为后天之本,“中气理论”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脾主时”理论在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不容小觑。今从黄氏“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的“脾主五时”观点,是以中气的枢轴作用为基础,将中气的左升右降运动贯穿于四季的始终,而脾为人身之中气,故脾主四脏。取类于季节,则为脾主四时;六月长夏本为夏之一月,只是将其湿重之性赋予脾,以满足五行配五脏之说,故而将其单独称为一时。因此从总体的中气运行状态来说,“脾主五时”是符合“一气周流”理论思想的,可充分阐明“脾不主时”与“脾主长夏”之间的关系,二者并非矛盾,而是各有所侧重,归其本质,可概括为“脾主五时”。笔者认为“一气周流”之思想精妙绝伦,故以此释义,必能给人以启迪之效。

参考文献

[1]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2010:635.

[2]王兴,麦永文.脾胃论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4,142

[3]孙中堂,王守义.彭子益医书合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

[4]焦旭,雍小嘉,汤朝晖.对中医长夏的考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8-32.

[5]孙光荣,杨建宇.华佗中藏经精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18.

(编辑:梁葆朱)

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16)02-0004-02

[作者简介]李美娜,硕士研究生,E-mail:9951124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