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豆状囊尾蚴病和连续多头蚴病的诊疗

2016-04-05 11:49
兽医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带绦虫囊尾蚴豆状

李 巍

(黑龙江省汤原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汤原 154700)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和连续多头蚴病的诊疗

李 巍

(黑龙江省汤原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汤原 154700)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病原、症状、诊断与治疗,以及连续多头蚴病的诊疗方法、病理变化和生活史。

状囊尾蚴病;连续多头蚴病

1 豆状囊尾蚴病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豆状带绦虫的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在兔或鼠等啮齿类动物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囊虫病。囊尾蚴是绦虫的中绦期,所以囊尾蚴病又叫做中绦病。豆状囊尾蚴因形如豌豆而得名,世界各地都有,感染率比较高,有的地方可达45~74%。该病很少引起死亡,严重感染的表现为消化紊乱、生长迟缓和体重下降。

(1)病原:成虫豆状带绦虫隶属带科,寄生在犬、狼、豺、狐、猫及其他肉食动物小肠,学名豆状带绦虫,虫体乳白色,因边缘呈锯齿状,又名锯齿带绦虫,长约80~200cm。幼虫是豆状囊尾蚴,为豌豆大小的囊泡,卵圆形,大小为6~12μ m×4~6mm。囊内含有透明液体和一个贴附在囊壁上针头或粟粒大小的乳白色头节。

(2)生活史:寄生在犬等肉食兽小肠的成虫尾部的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犬粪便排出体外,兔采食或饮用了被节片或虫卵污染的草料或饮水感染。绦虫虫卵内的六钩蚴在兔消化道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肝脏、腹腔和系膜等处发育成豌豆大小的囊泡,从感染后算起,大约39d就可以形成具有感染力的豆状囊尾蚴。犬、狐狸等吞食了含有囊尾蚴的兔内脏和肠等之后,囊尾蚴就在小肠翻出头节,以头节上的吸盘吸附在小肠壁,在犬体内经35d,在狐狸体内经70d即可发育为成虫,并开始向外界排出节片或虫卵,排放可持续7个月,成虫在肉食兽肠道内可存活8个月以上。

(3)流行病学: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品种、年龄的兔子只要开食后均可被感染。该病在犬科肉食兽和兔及其他啮齿类动物之间传播循环,通过消化道感染。

(4)症状:少量感染没有明显症状。感染量较多时幼兔生长发育迟缓。成兔表现为消化紊乱,如食欲下降、口渴、粪球小且干硬、精神不佳、嗜眠、消瘦、腹围增大、弓背、被毛无光、结膜苍白。触诊胃部,在胃大弯附近可感觉有数量不等的囊球物,光滑而有弹性。大量感染有可能因急性肝炎或因寄生在大脑造成严重损伤而引起急性死亡。

(5)病理变化:剖检病死兔囊尾蚴多见于肝和肠系膜。急性感染初期表现为肝肿大,表面有大量小的虫体结节,慢性病例可发现遍及肝实质的许多白色虫体移行的白色条痕。由于初期虫体是随血流移动,因此除肝脏和肠系膜之外,脾、肺、肾、心包膜、膀胱韧带、胃脾韧带、胃网膜、浆膜等都可以发现囊尾蚴的存在。有些囊尾蚴发生死亡或钙化,在寄生部位形成白色乳酪样小结节,易与结核病灶相混淆。

(6)诊断:一般是在剖检时才能发现。生前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做免疫诊断,检出率可分别达到98.7% 和89.9%。

(7)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①吡喹酮按15~20mg/kg,一次内服,连用3d。②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按100mg/kg,每日口服一次,连用7d。

(8)预防:定期用氯硝柳胺(100~150mg/kg)或吡喹酮(5mg/kg)或氢溴酸槟榔碱(1.5~2mg/kg)给兔驱虫,一次内服。驱虫时,把兔固定在一定范围内,驱虫后几天内的粪便和排出的虫体集中进行发酵处理,防止病原扩散。严禁野犬、野猫进入兔场,特别是兔舍、饲料间,防止草料和饮水被犬、猫粪便污染。禁用含有豆状囊尾蚴的兔肉和内脏饲喂犬、猫。

2 连续多头蚴病

连续多头蚴病是连续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兔的肌间和皮下组织引起的中综病。

(1)病原:成虫连续多头绦虫隶属带科,寄生在犬、狼等肉食兽的小肠,学名连续多头绦虫,乳白色,长约10~72cm。幼虫是连续多头蚴,形似鸡蛋,为直径4cm或更大的白色包囊。囊内有液体,囊壁上有很多原头蚴,呈辐射状排列,故名多头蚴。

(2)生活史:生活史和前述豆状带绦虫相似,但是绦虫卵内六钩蚴在兔消化道钻入肠壁后随血流到达和寄生的部位是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45d可发育到樱桃大,囊内已见到原头蚴,4个月可发育到核桃乃至苹果大小。

(3)流行病学:该病也呈世界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品种、年龄的兔子只要开食后均可被感染。本病常呈隐性、慢性感染。在犬、狼等肉食兽和兔及松鼠等啮齿动物之间循环。

(4)症状和病理变化:包囊多见于外嚼肌、腹肌和肩、颈、背部肌肉,个别情况可见于肾和体腔内。少量感染时,兔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时外观皮下肿胀,触之无痛感、有弹性,能够移动。有时包囊因化脓或破溃而自行消失。

(5)诊断:见到并触摸到具有前述特点的皮下包囊,可疑为本病,通过手术摘除虫体治疗的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许多原头蚴头节可以确诊。

(6)治疗:采用摄像草酚溶解于油质内,隔日注射一次可使包囊消退。

(7)预防:定期用氯硝柳胺(100~150mg/kg)或吡喹酮(5mg/kg)或氢溴酸槟榔碱(1.5~2mg/kg)给兔驱虫,一次内服。驱虫时,把兔固定在一定范围内,驱虫后几天内的粪便和排出的虫体集中发酵处理,防止病原扩散。严禁野犬、野猫进入兔场,特别是兔舍、饲料间,防止草料和饮水被犬、猫粪便污染。禁用含有连续多头蚴的兔肉和内脏喂犬、猫。

[1] 李富金.家兔囊虫病诊治一例[J].北方牧业,2007,(4):22.

李巍(1977—),女,黑龙江省汤原县人,本科学历,副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工作。

猜你喜欢
带绦虫囊尾蚴豆状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鹅矛形剑带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囊尾蚴病的发病原因、检疫方法及防治措施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提高疾病诊断水平增强卫生保障能力—《带绦虫病的诊断》标准解读
亚洲带绦虫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