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同步”模式在动物免疫中的应用

2016-04-05 19:08李维东张红梅陕西千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兽医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免疫抗体针头村级

李维东 张红梅/陕西千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六化同步”模式在动物免疫中的应用

李维东 张红梅/陕西千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一、影响动物免疫质量的因素

1.防疫人员因素。村级防疫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当前农村中青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中愿意承担防疫工作的大都在50岁以上,初小文化程度居多。在防疫中若政府主持力度不够,若村组不派牲畜保定协助人员,基层兽医站人员工作责任心再不强,仅靠防疫员,散养户的防疫肯定要走过场,免疫质量就难以保证。

2.疫苗本身效价因素。为了保证疫苗的效价,近年来,动物防疫冷链建设已初见成效,各项的设施设备基本完善。但由于基层部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疫苗领回后不及时放入冷库或冰箱,随意长时间堆放,导致疫苗效价降低;另外,目前防疫员的冷藏条件只有一个冷藏箱,部分镇兽医站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前将疫苗一次性发给防疫员,无法保证低温保存,导致疫苗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3.免疫操作因素。

(1)不按要求稀释。不使用规定的稀释液,随意乱用稀释液,或互相代替;另外不按规定的倍数稀释,为了方便加大或减少免疫头份,会使疫苗免疫原性下降,降低疫苗效价,影响免疫质量。

(2)免疫剂量过大或不足。有些防疫人员错误的认为免疫剂量越大,免疫效果越好,实际上如果免疫剂量过大,次数过于频繁就会出现免疫麻痹,动物机体产生应激的能力反而消失;有些为了减小免疫应激对生产带来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剂量越少免疫反应越小,接种时人为的减少注射剂量,不能对机体产生足够刺激,造成免疫抗体水平偏低,不能获得较强的免疫力,影响免疫质量和效果。

(3)免疫操作不规范。一是接种时对注射器、针头、注射部位不严格消毒。二是注射部位不准,无论何种疫苗一律肌肉注射,或者不按规定的部位注射,均不利于疫苗的吸收。三是选用的针头不当,有些针头过短,注射不到部位,有些针头过粗,会使疫苗溢出,不能保证免疫剂量。四是不坚持一畜一针,打飞针讲速度导致免疫抗体水平偏低,影响免疫质量。

4.免疫程序因素。

(1)一些规模养殖场不重视程序化免疫,无免疫程序,仍然跟随散养户的春秋两季的集中免疫,免疫周期太长,导致免疫抗体水平偏低,影响免疫效果。

(2)免疫程序不合理,一是同一种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间隔时间过长,抗体浓度过低,不能抵御疫病;时间过短起不到免疫应激和免疫放大作用。二是不同品种疫苗使用混乱,易发生干扰现象影响免疫效果;三是幼畜首免时间不合理,免疫时间过早母源抗体过高,疫苗抗原被中和,不足以刺激动物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造成免疫失败;反之,首免时间过晚会出现抗体“空白期”,极易发生动物疫病。

5.动物机体自身的因素。

(1)遗传的影响。动物机体对接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受遗传影响,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种疫苗的免疫应答是不一致的,有的强有的弱;有些动物自身存在遗传性免疫缺陷,使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可造成免疫失败。另外,动物的年龄、性别、环境、应激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的免疫应答。

(2)动物疾病的影响。动物患免疫抑制性疾病,如传染性贫血病毒、马立克氏病毒、淋巴白血病毒等损坏免疫器官,导致免疫失败。另外动物在早期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尚在潜伏期,一旦有较强病原微生物入侵,就会导致动物发病,使免疫失败。同时,动物在发病期间接种疫苗,就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造成死亡。

(3)动物体营养的影响:动物的营养不良,健康状况低下,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都会严重地影响机体的免疫效果。

6.药物的因素。

(1)抗菌素的影响。在免疫前后注射或服用抗菌类药物,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尤其对幼龄动物影响较大。

(2)霉菌毒素的影响。霉菌毒素可破坏免疫器官,导致淋巴结出血、水肿,破坏免疫系统,影响免疫应答的效果。

二、提高动物免疫质量的“六化同步”模式的实践应用

1.防疫队伍专业化。防疫工作关键在人,组建一支稳定的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村级防疫员队伍,是落实防疫措施,确保防疫质量的关键所在。

(1)整合村级公益性岗位,把村级防疫员纳入公益岗位管理,设立聘用条件,争取吸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兽医技术人员为村级防疫员。

(2)把乡村兽医聘用为村级防疫员作为乡村兽医登记的必备条件。乡村兽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服务区域又相对稳定,对本村的养殖、动物调入调出、疫病流行状况比较了解,聘用为村级防疫员既能使村级防疫员队伍达到专业化水平又能使队伍相对稳定。

(3)建立村派“协防员”工作机制。目前,农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大多年龄偏大,家畜难以有效保定,免疫质量就无法保证。为此,建立村派“协防员”工作机制,安排专人,协助防疫员做好注苗、挂标、登记等工作。

(4)强化培训,提升防疫员专业化技术水平。春、秋两季防疫开始前集中对防疫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防疫知识、免疫技能等各种培训,在注苗规程中通过现场指导,开展技能比武竞赛,激发工作热情,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热心于畜牧事业的专业化村级动物防疫队伍。

2.疫苗管理规范化。科学规范的管理疫苗,保证疫苗效价是保障免疫质量的基础。

(1)建立完善疫苗运输保存制度,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制度,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疫苗低温运输保存作为提高免疫质量的重点来抓,对不执行规定的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2)按照疫苗的运输贮存要求,一般冻干苗应放在-l5℃~-20℃ 的冷冻环境保存,温度越低,效果越好;灭活疫苗,一般保存在-2℃~-8℃,不能过热,也不能低于0℃。防疫员在注苗时必须使用放有冰块的冷藏箱中,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3)分类存放疫苗。按疫苗的品种和有效期分类存放,并标以明显标志,以免混乱而造成差错。超过有效期的疫苗,必须及时清除并销毁。

3.疫苗使用科学化。疫苗使用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方法进行免疫注射,免疫剂量及要求应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执行,严禁随意减少疫苗用量,也不得随意增加疫苗用量,要防止因随意加大疫苗用量可能出现的免疫麻痹、进而影响免疫效果和质量。

(1)免疫动物必须是健康的:用苗前必须对动物群体进行健康检查,只有健康的动物才能接种疫苗。凡发病的,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体质廋弱、临产的动物应不予注射,待体质恢复和产后进行补免。

(2)疫苗使用最好在早晨,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照射和高温、高热环境。活疫苗应现配现用,气温在15℃以下时,必须6 h内用完,气温在15℃~27℃时以,必须3 h内用完,严禁反复冻融(猪瘟活疫苗、猪蓝耳活疫苗)。灭活疫苗不能冻结,不能严重分层,并充分摇匀。疫苗用后要注意观察动物情况,发现过敏或异常反应及时处理。

(3)严格处理免疫废弃物。已稀释的疫苗,剩余部分应煮沸倒掉。其他疫苗废弃物特别是活疫苗瓶应烧掉或深埋,切忌在栏舍内乱扔乱放,防止散毒。

(4)免疫使用器械要合理。接种疫苗的器械都要事先消毒,注射器、针头要洗净并经高压或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根据动物大小,疫苗形状,选择大小、长度合适的针头。牛一般选择16×13号,猪、羊一般选择12×13号,鸡一般选择8×13号针头。

(5)注射部位要消毒:用2%~5%碘酊棉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接种部位,最后用挤干的75%酒精棉球脱碘。注射后,用消毒干棉球按住注射部,将针头拔出,最后涂以5%碘酊消毒。

(6)畜禽在注苗后3 d内,禁止消毒,5 d内禁用一切抗菌、抗病毒、驱虫药物。

4.免疫操作标准化。在动物免疫中应严格按标准化技术规范操作,提高防疫人员业务水平是保障动物免疫质量的关键。

(1)坚持“三严、二准、一不漏”的标准。三严是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制度、严格消毒、严格登记挂标;二准是接准疫苗剂量准、接准部位准;一漏是不漏掉一头应免畜禽。

(2)严格“九字”操作规程的标准。即:低、严、匀、准、足、一畜一针。

“低”就是低

温保存疫苗。

“严”就是指严格消毒。

“准”就是指注射部位准。注射部位和给药途径必须按照疫苗说明要求准确无误。

“匀”就是摇匀疫苗。在疫苗使用前充分摇匀,以避免影响效力或发生不安全事故。

“足”就是疫苗的使用剂量要足。按照疫苗的规定剂量足量使用,以注射器的标圈严格控制剂量,退针时防止漏液,严禁打飞针出现漏注。

“一畜一针”就是注射用针头应煮沸消毒,每注射一头家畜更换一个针头,严禁用一个针头多次多头注射,更不能一具注射器混用多种疫苗。

(3)执行“一看、二摸、三消毒、四注射、五挂标、六登记、七观察”的七步操作程序的标准。

“一看”即望诊。免疫时仔细观察畜禽的静态、动态、食态有无异常变化,对不宜免疫的孕、病、弱、幼畜进行造册登记,实施预约补针。

“二模”即切诊。触摸动物是否发热、发凉、体温是否正常,若发现异常或有病的动物暂缓注射,待后补针。

“三消毒”即对注射部位严格消毒。

“四注射”即按照疫苗规格、剂量要求进行免疫注射。

“五挂标”即家畜免疫注射后及时加挂免疫耳标并详细登记,填写免疫档案。

“六登记”即对免疫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七观察”即免疫注射后的动物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和过敏反应,如发现有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出汗、粘膜发绀、流呕吐等过敏反应时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救治。

5.规模养殖场(小区)免疫程序化。

(1)任何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遵循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制定免疫程序。

(2)养殖场(小区)应在执业兽医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畜禽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制定免疫程序。

(3)养殖场(小区)应根据当地疫情变化、流行特点、畜禽动态等情况,及时对所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4)避免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每种疫苗注射间隔时间最好在7 d以上,再免疫另一种疫苗,避免疫苗互相的干扰作用,影响免疫效果。

6.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常态化。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是检验免疫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常态化,才能科学评价免疫质量和效果,使免疫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1)散养户坚持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结束后,对强制免疫病种在每个村随机抽样进行免疫抗体水平检测。

(2)养殖场按照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免疫要求实施程序化免疫后,依据农业部规定的监测方法,对所有强制免疫病症开展免疫抗体跟踪监测,做到以监定免,以监促免。

(3)按病种每次监测完后,对监测结果认真分析,科学评估免疫效果。对免疫抗体水平较低,未能达到农业部要求的,查找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补免或强免措施,确保免疫效果。

猜你喜欢
免疫抗体针头村级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农村散养鸡群H5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评价
2011~2015 年西藏部分县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和免疫抗体监测调查报告
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