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记忆”的“时间”新图式

2016-04-05 18:33赵士萌
戏剧之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在场时间秩序

【摘 要】本文从“记忆”处着手,以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镜子》为文本,从“纯粹时间”的层面思考“记忆”与“时间”的关系,试图通过“记忆”探知更为深层的“纯粹时间的奥秘”。

【关键词】秩序;时层;在场;生成;记忆;时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63-01

一、再审视:“记忆时层”与“时间秩序”的“趋同性”

有生命的影像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有着其“自有秩序”,而在对于影像的一贯认知中,日常层面的“线性时间”概念占据了重要位置。在以“线性时间”概念而进行思考的逻辑中,建构了对于时间概念的习惯认知,影像也获得了固有的概念性图式,抵抗着影像作为生命体存在的合法性。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颠覆了固有图式的存在区间,同时给予了“时间”全新的认知方式,这与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由此也开启了一个可以被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时间秩序”和“记忆时层”的趋同性问题。

“纯粹记忆永远是潜在性的[1]”,“它处于过去之中,不再运动,没有力量,以一种‘死亡的方式‘存活着[2]。”“记忆时层”是“纯粹记忆”实在化后的类别化概念的总称,基于生命体“线性时间”认知基础之上的一种说法。《镜子》中既没有明确的“童年记忆”、“中年记忆”、“老年记忆”的界限,也没有明确的“记忆主体”。每一次“记忆”发生之时都裹挟着之前所有的“记忆时层”。这正是在基于“实在当刻”的记忆展开之际,画面中同时出现了童年的主人公和“实在当刻”的主人公,作者用这样的“记忆”配置方法呈现“记忆时层”的同时在场,正是德勒兹所言的“时间秩序”。

二、再认识:“记忆在场”与“时间生成”的“一致性”

《镜子》中,“梦境记忆”关涉到两个存在性“记忆”:“个人记忆”与“历史记忆”。“个人记忆”主要是日常感知层面存在的可以确认的“实在”记忆,由影片中“记忆主体”所有“切身”记忆共同建构,具有“多时层”、“多向度”的特点。纵深延伸至“梦境”,横向延伸至“历史”。由此,“梦境记忆”得以凸显,“梦境记忆”是伯格森所言“在某些梦境里和某些梦游状态下,会产生记忆的激增高涨现象[3]。”

在影片《镜子》中,“个人记忆”、“梦境记忆”、“历史记忆”相互纠缠不可区辨并共同呈现着“纯粹生命”的本然样态。“记忆”之所以成为“记忆”是站在“当刻”立场而言的一种描述,是“纯粹时间”维度上“基于过去和基于未来”两个向度上的“纯粹事实”。当“当刻”发生“记忆”之际,“当刻”已然是记忆,因此不存在“当刻记忆”的可能性。“记忆在场”是基于“当刻记忆”而言的在场,也是永恒的规避当刻的“记忆在场”。正如德勒兹所说“在当刻是当刻的瞬间流逝[4]”。“过去不是接续在自己已经不再是的当刻之后,而是与自己所是之当刻共存[5]。”“当刻”与自身之“过去”同时存在,“当刻”总意味着“实在”,过去是“潜在的”。从“纯粹时间”的层面而言,“当刻”与“过去”同时存在,“所谓当刻,即是实在影像,它的同时性过去,即是潜在影像、镜子的影像[6]。”

三、再思考:“记忆”与“时间”的“同一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此一句言明了时间的“绵延”之态。有生命的影像是一个由“运动层面和时间层面”构成的“褶皱”,由此决定了它的两种形态“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记忆”是一种潜藏在两种形态之中的内在生命,是有机生命体和非有机生命体的“共同区域”,始终处于不断变动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至此,从“纯粹生命”的层面来看,“记忆”正是“绵延”于无始无终不断生成的“时间”之中。

塔科夫斯基将“时间”和“记忆”做了同一层面的思考,拒绝情感和叙事,其目的是将观者最大限度地留在影像本身,将生命的“通性”通过影像让观者直接纯粹地感知到。于影像而言,这是一场革命,正是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塔科夫斯基更像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试图通过影像来呈现“纯粹时间”,而非其他。

“记忆时层”与“时间秩序”、“记忆在场”与“时间生成”都是对于“时间”的一种阐述方式,都试图无限趋近于“时间”本身。正是如此,塔科夫斯基与德勒兹才有了更多的交集,通过不同方式践行着对于艺术本质的探寻和思考,呈现着“纯粹时间的奥秘”,期盼着无限趋近“生命”的喜悦,并不断继续着对“时间”的新认知。

参考文献:

[1]徐辉.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35.

[2]王理平.差异与绵延——伯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3.

[3]亨利·伯格森.材料与记忆[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142.

[4]徐辉.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79.

[5]同上,P279.

[6]同上,P280.

作者简介:

赵士萌(199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在场时间秩序
秩序与自由
孤独与秩序
笔下心中,让学生情感“在场”
未来充满不确定,最重要的是“在场”
时间消灭空间?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