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艺术,构建高效课堂

2016-04-05 15:46李玉屏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品红新课标化学

李玉屏

[摘要]新课标下高效课堂的设计要讲究艺术性,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实验的设计、问题的提出要围绕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教学艺术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76

实行新课标,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无疑是一场教学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每一位化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任务。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学策略要得当,教学方法除了要有浓郁的学科特色外,更要寓教于乐,以期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任务清晰,学习情感和能力协调,学习成绩能更上一层楼。

为了提升课堂的教学艺术,我们应该做到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台大戏”。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要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去想象,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践,解放学生的眼睛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去表达,解放学生的空间去发现,解放学生的时间去创造。把沉闷枯燥的灌输教学,改造成生动活泼的析疑讨论,把一堂课当成一台大戏去打理,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如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要当好编剧和导演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台好的戏剧,根本在于要有一个好的剧本。戏剧如此,教学也如此。教学的剧本是教案。教师在教案里要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一台情景变幻、悬念不断、高潮迭起的大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接受知识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导演要因材施教,分配好角色,才能把戏导好。要达此目的,需要每一个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深厚的修养。教书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比如,在《化学键》这一节中,为了增加学生对NaCl、HCl的形成过程的理解,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出情景剧,设置一名旁白、三名演员(一位扮演钠原子,一位扮演氯原子,一位扮演氢原子)。通过学生诙谐的表演,将离子化合物中的电子得失和共价化合物中共用电子对的形成用形体和语言将二者的区别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室里一片笑声,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快乐高效。

二、巧用实验是关键

高中化学新课标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犹如戏剧除了道白、唱词演示剧情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更能体现剧情的迭宕变化。戏剧如此,化学教学亦如此。方便、简单的小实验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法宝。在《化学能与热能》中,为了突出化学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热能的变化(放热或吸热),除了书本上传统的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外,让学生补充做了一个“滴水生火”的实验,具体操作是:将一小团脱脂棉包裹一小勺Na2O2,用钳子夹住棉花,用胶头滴管向棉花上滴几滴水,观察现象:棉花燃烧起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课堂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比如,在SO2的漂白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氯气使品红溶液褪色和SO2使品红褪色的对比实验。学生观察完现象后提出疑问:为什么氯气可使品红溶液永久褪色而SO2只是暂时褪色?可见,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可以精心设计提问或启发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同时,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要多问“为什么”,少灌“是什么”,要注重角色互换,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总之,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参与的状态。

四、循循善诱,辩疑解难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对高中生来说是新鲜而神奇的课程,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索欲望。如酸碱指示剂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采集花朵自行制作酸碱指示剂,并用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鼓励学生学好化学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l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化学课教学中各环节的教学设计,讲究教学艺术,提升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品红新课标化学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品红褪色与颜色复原机理*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多孔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对酸性品红的吸附性能
酸性品红-B-R体系共振光散射法测定牛奶中的新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