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窥”“望”在“观看”语义场的历时演变

2016-04-06 17:04段洁琼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用例历时上位

段洁琼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14本文献中的“窥”“望”进行调查,大致梳理了这两个词在两千年的历时演变中的语义和构词能力的变化情况。希望通过它们的变化管窥整个“观看”语义场词汇的变化。“窥”“望”两个词的语义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游走于上位义场和下位义场之间,语义的衍生呈现出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趋势,两个词独立成词的能力逐渐减弱。

关键词:窥 望 语义场 历时演变

“观看”语义场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语义场,其历时演变能够让我们窥探出一些词语历时演变的特征,本文选取演变方向略有区别的“窥”和“望”两个单音词作为研究对象,以便对“观看”语义场的历时演变研究做个案的积累。

汉语中“观看”语义场里的成员比较多,有“视、见、观、察、审、窥、望、眺、瞻、临、觑、睇、眄、睥、睨、盼、睐、览、看、瞧、盯、瞅”等等,从语义的角度可分为表示上位语义“一般性观看”的“视、瞧、瞅、看”,以及表示下位语义“具体方式观看”的其它词语。本文所探究的“窥”“望”即属于“观看”语义场的下位义场,基本语义为“偷看”和“向远看”。

1、窥

《说文》中“窺”、“闚”均收,“窺,小视也。”徐锴《说文系传》:“窺,小視,從穴規聲,曰視之于隙穴也。”而《说文》中释“闚”为“闪也。”“闪”又为“闚頭門中也”。可见,除了“闚”强调“从门缝”偷看之外,两字在字义上并无差别,因此两字可以同用。《重修玉篇》:“闚,丘规切,相视也,与‘窺’同。”“窥”来自方言,但至少在西汉末期以前就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通语,《方言》:“窥,伺视也。凡相窃视,南楚谓之窥。窥,其通语也。”

“窥”在我们所调查的先秦文献中用例不多,《尚书》、《诗经》、《左传》中未见,《论语》、《孟子》中各1见,《韩非子》中12见。所表示的语义为下位义“从暗处或小处偷看”,如:

1).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礼记 少仪》

2).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庄子 山木》

表示“从暗处或小处看”的如:

3). 不窥于牗可以知天道。——《韩非子 喻老》

4). (孟)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世说新语 企羡》

在这个时期,事实上已经出现了用于表示上位义“观看”的用例:

5). 是以凤在列树,麟在郊野,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荀子 哀公》

但在我们所调查的文献中没有发现这样的用例,可见,这一时期表示“观看”的用例很少,“窥”所表示的语义主要是“从暗处或小处偷看”,并抽象用于表示“暗中研究”、“暗中探察”等意思。

6). 以韩利窥陛下。——《韩非子 存韩》

两汉到魏晋六朝时期,表示上位义“观看”的用例仍然很少,《史记》中未见表示“观看”的用例,《论衡》中有4例。《抱朴子》中未见,《世说新语》中2例。

《全唐诗》中表示上位义“观看”的用例明显增多,一跃占到所有用例的76%,《朱子语类》、《全元曲》、《金瓶梅》、《红楼梦》中比例有所回落,分别是39%,44%,56%,33%。其余的用例则主要表示“探看”、“从小处或暗处偷看”。

表示上位义“观看”的用例:

7). 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巓。——李昪《幸秦川上梓童山》

8). 老子窥见天下之事,却讨便宜,置身于安闲之地。——《朱子语类 卷六十》

表示“从小处或暗处偷看”的用例:

9). 片石孤峯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李颀《题璇公山池》

10). 挺签破窗寮上纸,往里窥觑。——《金瓶梅 第十三回》

表示“探看”的用例有:

11). 引烛窥洞穴。——顾况《游子吟》

12).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柳宗元《行路难》

随着“探看”、“偷看”等语义的抽象化,“窥”覆盖“观看”语义场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观看”类语义仍是“窥”的主流语义。《韩非子》中的比例是92%,《论衡》中为75%,《抱朴子》为85%,《全唐诗》中为80%,而在近古时期的《朱子语类》、《全元曲》、《金瓶梅》、《红楼梦》中也都在70%以上。

在我们所调查的文献中,总体上“窥”单独使用的能力较强,从先秦的七部文献到《全唐诗》,“窥”基本上都是单用,只有很少的用例来自于复音组合。在《朱子语类》、《全元曲》、《金瓶梅》、《红楼梦》四部文献中,我们才看到较多的由“窥”构成的复音组合。主要有“窥视”、“窥望”、“窥探”、“窥觑”、“观窥”、“窥宋”、“管窥”、“以管窥豹”、“偷窥”、“窥见”、“管窥蠡测”、“窥测”、“四目相窥”、“窥伺”等等。而来自这些复音组合的用例也迅速增多,这些用例在《朱子语类》、《全元曲》、《金瓶梅》、《红楼梦》中的比例分别是53%,61%,67%、77%。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窥”仅以语素的身份存在,保存在“偷窥”、“窥视”、“管窥蠡测”、“以管窥豹”等书面词语中,而它的语义则多由“偷看”“揣测”等双音词承担,因此其出现频率也不高。

2、望

从先秦时期开始,“望”主要表示“向远看”。由此还引伸用来表示“望祭”、“盼望”等语义场之外的意思。《说文》中虽然只收“朢,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壬。”且《康熙字典》说“望,仰望之望;朢,朔朢之朢”,但从许慎对“朢”的释义可以看出表示月相名称的“朢”也是由“向远看”这一意思引申而来,所以“经典通作‘望’”。《釋名》有“望,惘也,视远,惘惘也”。

由于“望”在先秦时期已经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了,所以它所表示的语义也不仅仅限于“观看”语义场之内。又因为“望”所表示的几个主要的语义(如“盼望”、“望祭”、“瞻仰”、“声望”、“期望”)都在上古就已经产生,所以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望”表示“观看”类语义的比例基本都保持在一半以下,并随着新义的出现而呈现下降趋势。

在我们所调查的从先秦到元朝的文献中,“望”一直以表示“向远看”这一语义为主。

但在《韩非子》、《论衡》、《抱朴子》、《世说新语》中,有一些“望”在表示“向远看”和“观看”这两个意思上存在着模糊性,如:

13). 望形得神,圣者其将病诸?——《抱朴子 行品》

14).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世说新语 言语》

正是从这些表意模糊的用例开始,“望”渐渐开始表示上位义“观看”了。在我们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四部文献的调查中,“望”表示“观看”和“向远看”的比例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现代汉语中“望”仍然是“观看”语义场中的常用词,主要表示“向远看”。

在构词方面,“望”从先秦到宋元时期都不是十分活跃,在我们调查的先秦文献中没有发现由“望”构成的复音词和词组,而在两汉魏晋时期的《论衡》、《抱朴子》、《世说新语》中我们看到的复音词与词组有“欲望”、“冀望”、“瞻望”、“遥望”、“顾望”、“望见”。来自复音词和词组的用例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常用词复音化推进,来自复音词和词组的“望”的用例逐渐增多,但所占的比例仍然没有超过半数。其中《朱子语类》中占7%,《全元曲》中占14%,《金瓶梅》中占27%,《红楼梦》中占43%。其中的复音词和词组有“看望”、“望见”、观望”、“瞻望”、“仰望”、“远望”、“盼望”、“指望”、“凝望”、“期望”、“近望”、“东瞧西望”、“喜出望外”等。

总体看来,“窥”“望”两词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语义在上位下位游走,甚至超出了“观看”语义场。“窥”和“望”本义虽不是上位义“观看”,但在演变过程中,都曾在少数情况下表示过“观看”这一上位义,也曾引申出“观看”语义场以外的语义,如“窥”的“窥探”义,“望”的“声望”、“盼望”、“怨恨”等义,但这两个词在两千多年的演化中并未丧失其基本义“偷看”和“向远看”,而且从数据统计上看,这些语义依然是其主要语义,可见一部分词语的语义虽然随着历 时演化增多,但本义却未改变。

二、语义的引申方向有具体到抽象。从用例的出现时代来看,“窥”的语义由“从暗处或小处偷看”这样的具体语义,引申出了“窥探、探看”这样偏于抽象的语义。“望”有具体语义“向远看”引申出了“声望”“每月的十五日”等抽象的语义。这与人类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当人类的认识只停留在具体事物的时候,所创造出来的文字当然只能表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行为和事物,而当认知水平提高到抽象思维的水平时,词汇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对应的语义。

三、古代汉语单音词的双音化。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通常在历时的演化过程中通过同义连用、词义组合等形式组合成为众多双音词,从而失去了自身独立成词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窥”属于这种情况,而“望”却不符合这一条演化规律,虽然也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双音词,如“声望”“名望”“盼望”“希望”等,但它并未丧失自身独立成词的能力,在句中常常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

而在双音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现象是,“窥”“望”的本义被“偷看”“向远看”的多音节组合代替。同样,“观看”语义场中其它的词也是被“~~看”的组合形式替换进而丧失独立成词的能力,甚至彻底消失在现代语普通话中,如“眄”因被“斜眼看”取代而彻底消失,“睇”因被“斜着看”而只能保留粤方言中。事实上这符合人类使用语言的从简原则,减少文字的数量便于人们的识记,将尽量少的文字进行多种类型的组合来表达思维中的多种概念。因为被精英阶层把控的文化毕竟活力不足,随着时代的改变最终会被淘汰。而民间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通过快速的传播和衍生被保留下来,因此更符合老百姓的学识条件的组合而成的词语也理所当然地被保留了下来。

参考文献:

1.叶正渤 《上古汉语词汇研究》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2.史存直 《汉语词汇史纲要》 中华书局 2008

3.高守纲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语文出版社 1994

4.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5.汪维辉 《常用词历时更替札记》 语言研究 1998年第2期

6.汪维辉 《关于汉语词汇研究史的一点思考》 中国语文 第6期

7.蒋绍愚 《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7月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猜你喜欢
用例历时上位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不同的静态—动态观
从《别尔金小说集》看叙事的历时与共时艺术
基础油“上位”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
基于VC的PLC数据采集管理系统
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