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滑稽传记文

2016-04-06 07:49林尔
青年文学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记苏轼

林尔

摘 要:苏轼的滑稽传记文大胆探索以史为文、以物立传之形式,用其空灵虚拟之笔,随意驰骋想象,托讽旨意,感怀身世;以人事讥嘲之切,彰显滑稽之戏谑;叙事曲折有致,形象丰满生动,体现了一种汪洋恣肆间的杂众体,完成了传记文学形式的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关键词:苏轼;滑稽;传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2

文学要求多样性,喜绰约多姿,忌万人一腔。在苏轼为数不多的传记文中,有一类内容诙谐、形式庄严的为物传记文,如《叶嘉传》、《万石君罗文传》、《黄甘陆吉传》、《杜处士传》、《温陶君传》、《江瑶柱传》。这类滑稽传记文大胆探索“以史为文”,用庄严的史传体来写诙谐文章,以为物立传之形式,用其空灵虚拟之笔,随意驰骋想象,构思奇特巧妙、语言隽永生动,寓意悠长,幽默诙谐,令人深思、让人震撼,体现了一种汪洋恣肆间的杂众体。

一、传记文学形式的大胆探索、创新出奇

传记必须以真实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人和事必须切合事实,不能虚构。明代文体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说:“自汉司马迁作《史记》,创为列传,以纪一人之始终,而后世史家卒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隐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者,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而驰骋文墨者,间以滑稽之术杂焉,皆传体也。”[1]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后代撰史的标准文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体的演变,虽然传记文学也出现了自传、别传、补传等题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真实性一直是传记文学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文学的繁荣发展有赖于作家的不断创新。苏轼多才多艺,在他旷达不羁的性格中又有谑弄戏浪的“野性”,文学创作中他时常将滑稽幽默的性格与才华横溢的才情相结合,可谓“文字游戏”的个中高者。

苏轼滑稽传记文的出奇创新之处就在于让虚构和想象成为滑稽传记新的准则规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肯定是绝无此人、查无此事的“虚构想象”。如《万石君罗文传》的罗文,《黄甘陆吉传》的黄甘、陆吉,《江珧柱传》的江珧柱,《杜处士传》的杜仲,《叶嘉传》的叶嘉,《温陶君传》的石中美,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曾有砚台、馒头、柑橘、干贝、杜仲、茶叶等物,但绝无名为罗文、石中美、叶嘉、江珧柱、杜仲、黄甘、陆吉等人。苏轼大胆探索,在他的滑稽传记文中,文学虚构不以修饰历史的手段出现,以史为文,以史为戏,以砚台、干贝、柑子、桔子、馒头、茶叶等为传主,暗含寓意,生动形象,托讽旨意,诙谐幽默,以庄严的史传体来写滑稽之文章。虚构和想象占据了文本的地位,尊重历史史实的传记文变成了游戏之作、滑稽之文。于是,苏轼笔下的滑稽列传让虚拟的真实也即艺术真实超越了历史的真实,完成了传体文学的改革创新。

二、托讽旨意,感怀身世

苏轼,胸襟旷达超逸,性格豪迈洒脱,然而却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大起大落。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晚年更被一贬再贬,可苏轼却极具灵心慧眼,以冷静、旷达的态度,从自我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苏轼曾在逆境中痛苦、愤懑、消沉,但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命运低头的斗争精神让他完成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最终获得了对沉浮荣辱宠辱不惊的旷达阔怀。这种感怀身世的感慨在他滑稽传记文中得以充分体现。如《叶嘉传》,苏轼笔下的叶嘉“少植节操”、“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2],这是一个英俊潇洒、坚韧耿直、拥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的青年才俊。这个形象与青年时期的苏轼何其相似,青少年时代的苏轼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初入仕途,踌躇满志、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叶嘉是带有苏轼个人经历身世和情感的影子,借用叶嘉遭遇和经历寄寓苏轼个人坎坷身世的悲凉感慨。

《万石君罗文传》苏轼以拟人的笔法,记叙了罗文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遭际,苏轼赋予罗文博学多闻、鸿儒硕学的才华却超凡脱俗、隐居山林,后被石工发现识拔、同僚极力推荐为汉武帝提拔重用、颇得恩宠。这是罗文人生的顶峰,也是苏轼自己年轻入仕及第、风华正茂、英姿勃发、平步青云、深得圣宠的写照。可惜好景不长,厚重守道、耿直率真的罗文遭小人妒忌诋毁和不及端砚阿谀奉迎而遭汉武帝疏离冷落,最终落得个“挤之殿下,颠仆而卒”的悲惨结局,令人可悲可叹。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一生追求济世救民的理想和抱负,宦海升沉、起伏跌宕、几经沧桑、屡遭贬谪,面对官场利禄、市朝倾轧,可难能可贵的是却能做到宠辱不惊、身迁志存,保持豁达乐观、超然象外的人生态度。罗文的曲折离奇的遭遇简直就是苏轼人生轨迹的翻版。

三、以人事讥嘲之切,彰显滑稽之戏谑

“滑稽作为失去必然性存在根据的丑的对象,在内容上是空虚的,在形式上是歪曲的,因而总带有荒谬背理的特征。这种对象所引起的审美效果是笑,笑是滑稽感的具体表现形式。”[3]苏轼笔下的滑稽列传是在韩愈的《毛颖传》之后,继承和发展了滑稽传记俳谐手法,通过细微之物模仿庄重之举来彰显戏谑与幽默,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喜不自胜。苏轼笔下馒头、柑子、桔子、干贝茶叶等本来无生命的物体,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如馒头石中美“为人白皙而长,温厚柔忍”、“为人柔和”有着高贵的品质,江珧柱“性温平,外悫而内淳”、“稍颀长而白皙,圆直如柱,无丝发附丽态”的性情和外表,还有品格高洁、豁达清淡的叶嘉,“天资厚朴,而有远志”的在杜仲,“厚重坚贞,行无瑕玷”、“人有廉隅,不可犯”的罗文。苏轼笔下,这些形象有鼻子有眼睛,活灵活现,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拥有了离奇曲折的悲壮人生,看似纯属无稽的故事,却写得入情入理,妙趣横生。

《黄甘陆吉传》叙说楚国的两位高士黄甘、陆吉的离奇故事。苏轼笔下普通平凡的柑子、桔子生活在“七雄”并峙、群雄争霸、战火频繁、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柑子和桔子犹如廉颇和蔺相如一样作为楚国的文臣武将,各展其才、各显其能、竭尽心力、为国贡献。陆吉犹如廉颇一样鲁莽善妒、居功自傲、善于谋略、勇武耿直、名闻天下、战功显赫,而黄甘就像蔺相如一样胆识非凡、稳重谨慎、巧言善辩、心胸宽广、足智多谋。黄甘出道比陆吉晚,但爵位却在陆吉之上,陆吉便妒忌痛恨不已,愤愤不平地质问黄甘,而黄甘则是退忍避让、谦恭有礼,苏轼不惜重墨,酣畅淋漓地铺陈陆吉和黄甘之间的唇枪舌战,描绘的非常生动形象、精妙逼真。而当我们想到,经历这一切波澜壮阔的行为主体,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桔子、柑子,谐谑滑稽的意趣便油然而生。

《杜处士传》写的是中药杜仲,短短几百字的传记文,既抒写了天资厚朴而志向高远的杜仲的传奇遭遇与虚拟人生,又巧妙的嵌入如杜仲、郁李仁、厚朴、远志、黄环、茵陈、附子、半夏、杏仁、百合、辛夷、雌黄、贯仲、决明子等七十余个中药名,妙趣横生,令读者忍俊不禁。几乎每句话里都会有一种中药名,有的是直接使用中药名称,有的是谐音,或作人名、或作地名、或作动词、或为修饰语,妙合无垠、浑然天成,极大展现了苏轼的博古通今、才华横溢,通篇幽默风趣,堪称佳作。

苏轼的这种徘谐笔法,其意不仅谐谑,而且是有所讥讽。如《叶嘉传》的传主叶嘉,其实就是茶叶。茶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食品,可一经苏轼的改造加工,却成了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有思想的人。不仅如此,普普通通的茶叶还拥有了曲折离奇、颠沛流离的仕途遭遇,在朝为官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勤勤恳恳,敢于直言,针砭时弊,却受小人妒忌、奸臣迫害、挑拨离间,最终落了个被帝王遗弃的悲哀下场。文章充满了神奇的梦幻色彩,既戏谑又严谨,借以叶嘉的遭遇喷涌心中的郁结抑塞之气,感怀自己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愤懑不平之慨,讥讽了小人的排除异己、阿谀奉承、卑鄙无耻、结党营私、阴暗龌龊。整篇文章诙谐中寓有庄严之感,讥嘲中带有愤懑不平,巧妙地融会了情、志、理、趣,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

四、叙事曲折有致,形象丰满生动

苏轼滑稽传记的精深高妙之处,构思创意的翻新出奇之外,还在于用娴熟细腻的笔法、曲折有致的情节、朴实真挚的情感、自然贴切的语言勾勒了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苏轼的滑稽传记文中善用拟人的手法,通过烘托渲染、比喻夸张、虚实相生,借物喻人,托物寓意。如《温陶君传》,全文以艺术而又真实的笔触,塑造了白皙修长、温纯仁厚的石中美。文章开头依照古代传记的写法,先介绍了石中美的姓名、籍贯、家世,后以轻松幽默的小故事介绍了石中美名字的由来。接着叙写石中美生乎土、成乎水,变乎火,坎以揉之,坤以布之,用火蒸熟后成为人们美味佳肴的秉性和特征,显得非常生动有趣。再铺写石中美因司马错、李斯子由、赵高等德高望重的大臣的大力举荐,为秦王嬴政效劳,封官加爵,号温陶君,这是石中美人生的高点,受到提拔赏识并颇得恩宠的。然后笔锋一转,叙写了石中美失宠的故事,其间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了一个忠直耿介、果敢决断、坦荡无私的形象。秦王坐朝,亟召中美,中美却不阿谀奉迎、敢于触抵天威、直言不讳, 以不熟计进。当秦王见异思迁、疏离中美,中美却浩气凌然、刚直正大的说:“吾为尚食,日夕自谓不素餐兮者,今吾与羊。生辈皆不得进,纵复有用者,将诛辱乎?昔也得充心腹,而今也遽不信,是有不善我之心,虽使时或思我,彼将不尽矣。”[2]433这与先前石中美温和纯厚、纤细修长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以其洗练传神的笔墨、曲折生动的故事、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了栩栩如生、略带夸张的石中美,全文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读来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苏轼的滑稽列传是继韩愈的《毛颖传》之后仿照《史记》的风格特征书写的,有着匠心独运的构思,丰富奇特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诙谐幽默的风格。就文本形式而言,苏轼的滑稽列传是庄严的;但其内容却是荒唐的。看似荒诞无稽、离奇古怪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使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获得一种新奇怪异的艺术美感,形成极大的艺术张力和震撼,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获得鲜活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徐师曾著. 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3.

[2]孔凡礼点校,苏轼著.苏轼文集.卷十三·叶嘉传[Z].北京:中华书局,1999.429.

[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1.

猜你喜欢
传记苏轼
作为传记的昌耀诗歌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