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语文·诗意栖居

2016-04-06 09:59樊蓉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2期

樊蓉

【摘 要】通过“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情境,诗化的情怀”阐述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方法。诠释文学作品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感情、深远的思想以及绵长的文明;语文学科是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情感性见长,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激情与浪漫;语文教师不妨化身为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在诗化的语文教学中把诗情画意的青春与激情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诗心诗性在语文课堂的诗情诗意中自由翱翔。

【关键词】诗化语文 诗化语言 诗化情境 诗化情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78-02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问自己,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若干年后,学生记忆中的语文还会剩下什么呢?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为笔者拨开了迷雾:“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苏霍姆林斯基让笔者看到了一条明媚的阳光大道:“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心中有一个声音突然响起:追求诗化的语文吧,把诗情画意的青春与激情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诗心诗性在诗化的语文课堂中自由翱翔。

何谓“诗化语文”?它应该指的是“语文教学的诗意化”。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学的思维可以认为是诗意的思维,语文学科更是充满了诗意与诗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在文学作品的浸润与熏陶中,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丰富优美的诗意,形成诗化的情怀,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情熏陶与感染,最终帮助学生去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

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片沃土上让语文诗意之花绽放呢?

一、诗化的语言

语文教学的诗意化需要有令学生动容投入的情感力量,而这种情感的激发更主要是通过诗化的语言这个媒介来传达的。语文课堂语言,不仅是指经过加工的规范的标准语,而且更是指用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趣的语言符号,故而语文课堂语言,应当是优美的,鲜活的,富于生命力的,能够传递真善美的,能够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并把学生带入语文的诗情诗性之中的。

可以借助于教师诗化的教学语言。于漪老师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学语言的诗意化应该是指教学语言要充溢诗意色彩,要活泼、优美、灵动,处处彰显语文教学的审美元素,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去再现情境、表述见解,从而避免教学语言表达的枯燥、呆板与僵化。语文教师诚恳真挚地表达自己观点感受的描绘,倾注情感与学生对话,都会在语文课堂上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优秀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借助诗化的教学语言,抑或慷慨,令学生高亢激昂;抑或怒吼,令学生义愤填膺;抑或忧伤,令学生凝噎无语;抑或愉悦,令学生春风拂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穿透力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内心的起伏,才能再现课文的情景,创造诗般的意境,让学生在课堂如沐春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可以借助于师生诗化的诵读。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教师诵读、学生诵读,亦可师生齐诵。在抑扬顿挫、长短升降、轻重缓急、音韵婉转间将作者的感情、思绪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唤起学生的想象,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与景转化为声韵俱佳的艺术享受,加深学生的理解,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宛若《春》,不妨用那轻柔、舒缓的语气,婉转而悠长的音调读出对春的期盼与喜爱,感受江南春天的千娇百媚、生机盎然;宛若《安塞腰鼓》,不妨用那铿锵、雄浑的语调,掷地有声地读出对安塞腰鼓的赞颂与热爱,感受大西北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宛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那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在浅吟低唱间跃然于眼前,在无尽的想象中跟随作者漫步童年的“乐园”;宛若《背影》,那无言而厚重的父爱,质朴、清新、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在深沉朴素的音韵里怎不让人动容?于平淡质朴间品味文字背后深沉的“父爱”。如此曼妙的音韵,悠长的语调怎会不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获得诗意般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诗化的情境

语文教育常常被称为情境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乔纳森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践诗化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诗意般的情境,在情境中渲染美的氛围,调动美的情绪,让学生在审视美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悟美。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蕴涵了丰富的审美因子,有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可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引导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感悟语文诗意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诗意情境。多媒体可以集声、形、光、色于一体,可以利用它来营造课文情境,创设审美化的诗意景象,为课文作动画式的诠释,感染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其中之美。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巷深处》一课时,为感悟父母为孩子成长所做的付出,特意播放了春晚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当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大屏幕上投影一幅幅父女图片,其中也有学生与家长生活中的照片。当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画面,学生的心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闪现着泪花,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学生完全融入到老师创设的诗意情境中去品味课文,感受人物之美。

可以通过绘制插图来创设诗意情境。有些课文画面感很强,极具诗情画意之美。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并绘制插图来感受语文诗意之美。比如教学《钱塘湖春行》,可引导学生想象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西湖早春图景;学习《天净沙·秋思》,可引导学生绘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形象;学习《中国石拱桥》,可引导学生绘出制造奇特,巧妙绝伦的赵州桥;学习《秋天》,可引导学生绘出欢快悠闲的渔家秋景图……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学生在绘制插图中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语文诗意之美有了创造性的诠释。

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创设诗意情境。在教学中,将所学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亲切自然。例如笔者教学《金色花》带着学生感悟母爱时,给他们诵读泰戈尔的《审判官》。当笔者读到“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时;当笔者读到“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时;当笔者读到“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时……学生是动容的,在他们的心里泛起了波澜。笔者接着说:“有的人在阅读中读到的是别人,而有的人在阅读中读到的是自己,孩子们,你们读到的是什么呢?”学生听了眼里闪着泪花,他们想起了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的一幕幕……这样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由此纷纷发表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触。通过情境的设置与教师的引导,同学们对“爱”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知,在面对与父母的纠纷时多了一份理性之美。

三、诗化的情怀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重在于唤醒每个人自身美好的“善根”,“面对一丛野菊花也会怦然心动”的情怀,而这就是诗化的情怀。只有当教育者真正回归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拥有诗人般情怀的时候,他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激活学生对知识、对生活,乃至对生命的热爱,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

可以是“满心欢喜地等待”。语文教师的情怀是仁厚、充满爱意的,是积极、永不懈怠的,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这就如同一位诗人所拥有的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怀一般。他关注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发展,这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他明白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也没有终南捷径。他清楚地知道分数只是学生漫漫人生长路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已,他从来未敢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也犯过错、吃过亏,他悦纳学生的成长是漫长的,是可以有高低起伏,可以有差异的。他满心欢喜地等待学生顺其自然身心愉悦地成长。

可以是“想方设法地唤醒”。“唤醒”受教育者对高尚优美人格的情不自禁的向往与追求应该是诗化语文自然的流露和呈现。语文课堂上,师生一起阅读《信客》《台阶》;一起感悟《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一起品评《老王》《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师所要告诉学生的不是句式、语法和修辞,而是如何在阅读中读到自己:无论何时何处,我们都应该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一种类似信仰的精神,是一种不能用物质衡量却让我们大多数人内心羞愧的精神;不轻狂浮躁,不冷漠麻木,不唯我独尊,不自怨自艾;感慨生活的不易,怜惜人们的辛酸。用一颗温暖善良的心体味人间的冷暖,关注生活的喜怒。学生肃然,神情里写满了崇敬与庄严,言行中多了体谅与自律。

可以是“满是智慧地帮助”。诗化语文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并促成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不断地反省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完成自我的蜕变与升华。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上课铃响,教室还是一番闹市景象。两个男生扭在一起,一个剑眉倒竖,一个怒目圆睁。您悄无声息地进了教室。本以为会是场狂风骤雨,您却出奇地平静,一字一顿地说:“只有当一个人愿意低下头去看自己的脚尖时,别人才能够看到他头上的光环。”说罢静静地望着他们,您的目光庄严肃穆,宽容而又不失凌厉,清澈若泉水,把心灵都淘洗了一遍。那两个打架的同学竟然愣住,没让别人劝,缓缓松开了揪着对方的手。您赞许地笑了,是您荫庇了我们狂傲却又敏感的心灵,为青春戴上了理性的光环。我想精神成长其实就应该是在每一个这样的细微之处吧,教师不断地满是智慧地帮助学生成长。既感性又理性,既尊重又严格。无数个这样的量变终将带来自我的蜕变与升华,最终促成学生的精神成长。

当然,诗化语文教学的途径远远不止以上三点。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情境、诗化的情怀只是诗化语文的一部分,它还有更广阔的领域等待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更大程度地去拓展它、诠释它、演绎它。诗化语文教学,我们期待着: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学生在诗意中享受诗意,语文在诗意中实现诗意,语文课堂在诗意中成为充满生命张力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诗意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长.静听花开的声音——浅谈语言教学的诗意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2]毕泗建.语文课堂“诗化教学”论[J].中学语文,2012(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高效教学行为的分析、诊断与设计研究》(2014A068)研究成果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