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本土化之路——以河南地区为例

2016-04-06 07:30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皮影本土化艺术设计

徐 曼

(信阳农林学院 规划与设计系,河南 信阳 464000)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以河南地区为例

徐曼

(信阳农林学院 规划与设计系,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过于追求西式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提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亟需本土化的改革,重点从本土化的意义、资源保障、可行性分析、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方法等方面阐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皮影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发展于日美,国内高校的学科教育多是以三大构成、空间设计为主的西式教育体系。这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初期是没问题的,任何专业和学科在起步阶段,借鉴和参考他国先进的经验、已经成型的体系,对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都起到突飞猛进的推动作用。当时的艺术设计学科,就是在这种拿来主义的观念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这些设计人才分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强国中崭露头角,民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有本土文化和本土精神的艺术设计师显得非常稀缺。此时有地方色彩的设计,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为别国所注意[1]。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河南的本土工艺美术和技艺被载入优秀民间文化史册,这些优秀的本土资源和文化理应纳入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才能形成河南艺术设计学科的地域个性和文化特征。

1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目前河南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仍然延续着西式教育体系,专业设置有平面、色彩和立体的构成设计、空间形态的训练和透视的学习,这是一个重视技巧锤炼和逻辑严密的理性过程。把一个艺术表现行为分解成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结构过程,很显然,这跟我国传统的美术观念完全相反。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树立“重技巧而轻艺术”的观念,更无从谈起设计作品对文化的表达和具有地域特色作品的脱颖而出,这对于身处美术生源大省的河南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和学术悲哀。

另一方面,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在新时期的经济冲击下,长期不被人重视以致出现萎缩甚至即将消亡。这些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大多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本土的美术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达和处理方法,以及深厚的地域文化,是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学习蓝本。

既然身边就有鲜活的即将消失的艺术资源宝库,作为高校,为什么不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运用起来呢?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更能通过参与民间技艺的实践,提高对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悟力。对于教学来说更是福音,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凸显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特色,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来说,通过民间艺人、高校学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拓宽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一种保护和继承。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与本土美术资源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成长的发展局面。

2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本土化教育的资源保障

千百年的中原文化孕育了河南地区璀璨的民间艺术。河南民间美术资源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河南的民间工艺处处渗透着中原文化、盘古文化、黄河文化、楚文化的精华,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风格独特、品种繁多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原始艺术一样,民间艺术的创作动机不是纯审美,而是实用[2]。河南民间艺术是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作完成的,大多数本身就是劳动器具,这些作品造型淳朴、形象可掬、栩栩如生,处处流露着中原人的质朴和纯真,寄托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1 河南民间美术资源分布情况一览表

笔者将河南本土文化中的民间美术资源进行粗略统计(见表1),根据艺术表现形式分为平面类、雕刻类、宅居和古建筑类及器用类;从地域上,多分布于豫东、豫西和豫北。平面类的以民间年画、剪纸、汴绣和皮影为主,其中开封朱仙镇年画最具代表性。开封朱仙镇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线条粗犷奔放,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豫南罗山皮影是河南民间艺术中皮影的典型代表,罗山皮影造型质朴,外简内繁,线条紧凑,生动有力,人物挺拔秀丽,整体造型圆润饱满。色彩多以五行色为主,大胆使用对比色和互补色,艳丽而不混乱,统一而不单调。雕刻类主要有民间泥玩、玉雕、石雕和汉画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外界誉为“中原泥玩三绝”的淮阳“泥狗狗”、淮滨“泥叫吹”和浚县“泥咕咕”。中原人民自古对土有着深厚的情感,认为土是神圣的,土可以孕育万物,怀着对土的敬畏和依赖,用黄河古道中的泥土捏制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灵气十足的艺术品。这些民间艺人多用幻想性写实手法——不是简单、客观地描写对象,而是主客观相结合将自然形态与愿望想象中的形象同构在一起[3]。泥塑艺术品大多造型神秘而夸张,有各种像人祖猴、九头鸟、人面狗、人面鱼、猴头燕等夸张而怪异的动物形象,在泥塑的基础上匠心妙用地增加了可以叫吹的功能,叫吹清脆明亮而悠长,增添了趣味性。宅居和古建筑类主要以庙宇、寺塔、故居和庄园为主,其中南阳社旗的山陕会馆,在河南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山陕会馆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动工,由清代民间商人联谊建造,历时136年才建造成这个占地面积7758.5平方米的辉煌建筑群。山陕会馆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东西南北风格于一体,既雄伟壮观,又玲珑剔透,突出了清代商贾的经营理念,是融合儒、佛、道三哲理念的典型代表。山陕会馆在空间布局上,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布局合理严谨,殿堂楼阁疏密有致,北高南低,气势浑厚。他拥有除北京皇宫畅音阁、颐和园、德和阁之外的国内唯一的一座三层戏台,在当时民间有极高的声誉。大殿上的石雕、砖雕、木雕,深雕、浮雕、圆雕,雕刻着形象各异、神态逼真的人和物,用细线巧妙勾勒出了人、物、马、龙、花、鸟、石、水浪的细部,更使之呼之欲出,跃然于青石之上。器用类的主要有瓷器、砚器和锡器,其中以禹州的钧瓷最具代表性。禹州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著称于世,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展现出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这些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品,都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和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作为本土文化和本土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学科资源,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3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本土化的可行性分析及教学方法——以罗山皮影为例

罗山皮影是中国四大皮影流派中河南皮影的典型代表,罗山皮影隶属豫南,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受中原文化、楚文化的浸染,形成豫风楚韵、磅礴温婉的独特风格。罗山皮影造型独特,内简外繁,外轮廓线条挺拔有力,概括性极强,内部装饰繁简对比,阳雕阴刻交错使用,头饰上的特殊材质与通体的牛皮材质的搭配与对比,敷设高纯度大面积的对比色,显得温婉俊秀、朴拙雄浑。下文从艺术设计学科宏观上的分类切入,以“自然—人—社会”为分类坐标点,从视觉传递设计体系、生产产品设计体系和空间环境设计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3.1罗山皮影在视觉传递设计体系的运用

民间工艺美术作为生活世界的认知和诉求,是群体意识与思想认识的一种反映方式,不仅包含了大量原生态艺术图形和工艺技法,还体现了人类本原的思维意象、审美观念和情感表现[4]。罗山皮影采用多视角的空间造型方法,结合适当的变形和夸张,运用隐喻和抽象使其二维平面增加了立体感和空间感。罗山皮影人物的面部一般采用正侧面的五分像,衣冠和服饰采用四分之三侧,也就是七分像,在具体的演出时也不分前后上下,依靠艺人持杆操控完成动作。而这种刻画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在旦角的头部造型中常会出现整个头部其他部位都是正侧面,只有嘴巴是七分侧。在造型的堆砌中,常常出现平视、仰视、侧视和俯视等多视角,这在西式的教学体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出现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却显得如此恰当娴熟,这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视觉传递设计体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手法,提取相关元素,巧妙融合进设计作品中。如在2004年靳埭强设计大赛中,《皮影字体挂历》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这一作品提取皮影元素,跟字体巧妙结合,借用皮影的多视角多拼接的手法,设计了极具皮影韵味的现代字体挂历。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的设计,他以“中国印”的形式出现,本身就是诚信的象征,同时将中国书法中的“京”演绎成正在奔跑的人,颜色选用代表生命和新的开始的中国红。

3.2罗山皮影在生产产品设计体系的运用

若从设计承载形式看,皮影本身是一个演唱活动中的道具。罗山皮影要经过十二道工序制作完成,除了要具备自身的视觉审美外,更要满足在演唱过程中依靠艺人的持杆操控完成各种动作,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皮影本身就属于产品设计的一种。一个皮影要经过十一部位连缀工艺去实现灵活自如,配合着艺人操控持杆,完成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这也正是皮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有很多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创作的作品被业内公认,如2008年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中获奖的“上上签”牙签盒,这是一款随身携带的小盒子,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以天坛做盒子外体,用手轻轻一推即露出一个个象征建筑内部承重立柱的牙签,取名为“上上签”,既有中华民族的祈福文化又有谐音之趣。色彩上,盒身选用象征中华民族悠久而沉重历史的墨黑色,底部露出朱红色盒芯,就这样轻轻一推,寓意着中国文化正在崛起。这类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设计还有很多,如SOLUX松霖卫浴设计的《星雨》雨淋花洒设计在2012年德国IF全球设计大赛中获奖,他的设计理念引用的是《周易》的天圆地方说。

3.3罗山皮影在空间环境设计体系的运用

可以将皮影的元素通过借用、结构、重置、异构等方法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如屏风、玄关的装饰隔断,电视背景墙等。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擅长“东情西韵”,将西方现代简洁的线条与中国传统元素气质精妙细腻地融合。代表中国元素的鸟笼、印章、笔墨书卷、窗棂构造,空间布局、人文精神,他都能信手拈来,化作具有现代感和国际风范却不失传统风韵的品牌形象,在2002年东京“东情西韵”个展中,更达到他创作理念的巅峰。他的作品擅长在点滴之处精雕细琢,而这些细小的部件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他的设计作品用“四两拨千金”之力为商业空间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4罗山皮影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中的教学改革和方法

“中国本土化的设计教学体系就是要以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方式为基础,通过对本土文化中的图形语言、造型方式、创意思维方式的整合”[5]将本土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中,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一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加本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将本土民间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来开设,学时安排宜等同于构成课程或概论类课程的学时,开设时间宜安排在构成课程之后、专业课程之前。教学方式上,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配合实地考察和动手制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功能与审美的结合能力、对材料的把控能力。

二是挖掘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的魅力和价值越来越被认同。可以从本土民间美术作品中挖掘文化内涵,学习这种文化内涵在民间艺人手上呈现出的物象特征,以及他们在创作这种物象特征时所用的表现技法和形式方法。

三是成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工作室,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一方面承担起本土民间美术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教学课程基础教研室和校园协会的“第二课堂”而存在。可以将本土民间艺人“请进来”,实现与艺人的“手手相传”,寻找学院派与田野派的差异性和共融性,以启发自身作品的设计灵感,完善设计理念。定期举办传统民间艺人作品展览与本工作室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作品展览,定期开展针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讲座。

四是结合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师生“走出去”,真正深入到田间野地,感受原汁原味的本土民间美术作品。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感性理解,培养对本土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化的认同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鲁迅. 致陈烟桥[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概说[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286.

[3]沈雯晔. 传统民间艺术对设计教育的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74.

[4]赵洋.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美术大观,2015(1):149.

[5]李岩. 论中国本土化设计教学体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8.

(编辑:刘彩霞)

The Road to the Localization of University Art Design Discipline:The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XU Man

(Department of Planning & Design, 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rt design 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 too much pursu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the paper proposed the university art design discipline localization education needs reform, mainly from the meaning of localization, resource protection, feasibility analysis, effective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to expound the path to the localization of art design disciplin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localization; shadow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1-0157-04

作者简介:徐曼(1984—),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

基金项目:2015年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WY189),2015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116).

收稿日期:2015-05-10

猜你喜欢
皮影本土化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皮影的来历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