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微小说的伤逝情怀

2016-04-06 21:42梁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说

梁婷

内容摘要:魏微是现今备受人们喜爱的青年作家,她的小说中尽是对生活原本状态的真实还原。品读魏微的作品,人们会在她所描述的各色路人中,寻求到自己身为影子。那繁华都市中的漂泊孤寂之感,那成长过程中的隐秘疼痛,还有生活中的种种困顿与迷惑。本文将对魏微小说中的伤逝情怀进行阐述,以了解作者的文本意图与书写意义。

关键词:魏微 伤逝情怀 小说

魏微是70年代的作家,但是她的写作风格又与其他同时代作家有很大的区别,她选择用用一种悠远、古老和经典的叙事情调去为现代生活创造久远的怀想。品读魏微的作品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那份经典、质朴的怀旧之风与古典传统,给人一种节制、委婉、明媚而又忧伤的情感体验。

一、繁华都市中的漂泊之感

魏微作品中的伤逝情怀主要体现在对逝去的理想主义的追寻,这种温情的挽歌式情感,使其作品中对生命品质的描摹更加鲜活生动。通过对魏微作品的品读,不难从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的尊严的追寻与失去尊严的失望。在市场化为背景的城市生活中人们逐渐失去了精神的依傍,于是他们只能转身离开城市向着乡村中走去,寻找对精神的净化方法,也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片刻的宁静。这种对精神的追寻过程已经不只局限于精神信仰的养成,而是最为重要的情感就是精神的尊严。小说中对人物尊严逝去情感的产生,多数是源于对其失去尊严与保持尊严的感伤。魏微小说中的漂泊之感塑造打破传统意义上,离开家乡寻求安生立命之所的漂泊感,而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种无根感,是人们为寻求生存之本中产生的一种卑微感与惶恐感。《异乡》中描述了一个描述了一个只身离家的青年在北京打拼的心路历程,尽管在经受种种委屈与磨难之后,主人公获得了体面而收入不菲的工作,实现了自身对繁华都市生活的美好理想追求。但当她带着这份荣光回到故乡时,却发现故乡已不是“故乡”。繁华都市中漂泊卑微感与恐惧感伴随而生,但是在获得成功之后,试图回到家乡找到精神上的认同与归属,却又产生一种理想幻灭之感,觉得故乡要比异乡更异乡。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游子在繁华都市中的漂泊之感,并将这些情感指向意义上的荒芜和无根的酸楚与痛苦,最终形成一种对理想与尊严逝去的感怀情感。漂泊不在是个体的命运,而是那些在繁华都市中漂泊的寻求不到理想归宿的现代人的总体情感状况,最终成为一个无家可回的流放者的无奈。

二、平乏时代里的困惑感

忧伤是一种优秀的美学品质,它能够让思想与灵魂有所承担,从而为生命的轨迹带来一丝承重感。在市场化的年代人们更加追求享乐主义与利己主义,在追求这些实质的物质的过程中,丢失了自身的理想情怀和作为人的尊严。魏微在小说作品中塑造的一批具备天真、忠诚与麻木、固执并存的人物,他们在双重的精神状态下在夹缝中过活,体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感,从而产生出一种对精神理想逝去的感伤。“我喜欢把一切东西与时代挂钩,找个体后面那博大精深的背景和底子。个体是渺小单薄的,时代是气壮山河的,我们得有点依靠”尽管魏微的作品读来让人感受是一种温情的挽歌,是对市场化人群生活过程中精神理想与尊严逝去的一种感伤情怀,但是她并不排斥时代,而是与之相融。在这个令人感到平乏困惑的时代,城市生活中隐藏着人心的虚无与浇薄之感。《大老郑的女人》中,魏微以独有的忧伤情感塑造了“大老郑的女人”这一特殊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娼妓,靠出卖肉体与感情来养家,并为在外漂泊的人们提供者精神上的慰藉。尽管在小城中这个女人仍然风韵犹存,但是终究是要被人唾弃的。在这个传统道德与现实社会冲突不断的年代里,魏微以一种与这个时代和解的态度去诉说着人们生存的艰辛与无奈。从社会主潮流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当代人的生活艰辛与迷惘过程中,发现人类最淳朴、赤城的情感与生命的坠落和消亡轨迹,从而生出对人性真诚的尊重与深深的悲悯情怀。当魏微在情感上无法对历史中的宏达产生忧伤怀念之感时,她便对自己生命中的弱小产生了这样的感伤情怀,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文学作品中,形成一种伤逝情怀。她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详细的描述,从快乐的情感下发掘忧伤,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与情感更加鲜活与动人。魏微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就是以乡村的笔触去描摹城市的情感,她企图用这样的叙事风格去创造一种超越自身以及自身生活的生命品质。魏微作品中的伤逝情怀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碎片集中起来,将逝去的情感全部回归,将生存精神在现实世界中复原。

魏微的小说都是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去创作的。她以自身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文字书写着在繁华都市生活的漂泊无依之感,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平乏困惑之情。在拜读她的作品时,人们自然而然的生出一种感伤情怀。

(作者单位:大同大学)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