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的适口饵料鱼的初步研究

2016-04-07 01:23张西斌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江豚铜陵鱼苗

张西斌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 铜陵 244000)

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的适口饵料鱼的初步研究

张西斌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 铜陵 244000)

长江江豚目前数量大约1000头,其中干流仅存500头,鄱阳湖约450头,洞庭湖约90头,年下降速率增加至13.74﹪,呈显著的加速下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8头长江江豚,江豚是以吃淡水鱼为食的,文章探讨鱼类与江豚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饵料鱼

长江江豚是一种无背鳍的小型鲸类动物,属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江豚属,仅分布于长江及其附属湖泊中,这也是鼠海豚科中目前得以确认的唯一而且相对独立的一个淡水种群。长江江豚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生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中,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示物种。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地点

半自然水域夹江位于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地内,地处长江下游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对面铁板洲与和悦洲之间的水域。夹江长1600m,宽220m,面积20.6ha(合309亩)。夹江底高5m(吴淞高程),正常水位12.5m,水深7.5m,最大容积约为159万㎡,夹江底质为沙质型。1993年底起,该夹江水域两端被堤坝完全封闭。并建设了闸门。长江水位高时,启动闸门,长江水可以流入夹江。当夹江和长江水位都低时,只有开动水泵向夹江注水。夹江两岸植被茂盛,水鸟众多,人类活动少,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水质除了在入口端有居民洗衣、洗菜受到轻度污染外,总体上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据铜陵市环境监测站历年监测结果分析,长江铜陵段水质良好,基本上属于清洁级范围。据铜陵保护区水质化验结果来看,夹江水质与长江水质基本相近。由此可见,半自然水域夹江是饲养长江江豚理想的场所。

图1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夹江示意图

1. 2 实验方法

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于2001年开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当时捕捉4头江豚进行适应性训练后放入夹江中饲养。期间也有补充江豚,也有死亡江豚。现研究水域有8头长江江豚。4头成年豚,4头幼豚。其中成年豚是2雄、2雌,幼豚于2012年出生的全是雄豚,2014年出生的幼豚性别不详。长江江豚只以淡水鱼为食,食性单一。8头长江江豚一天的吃食量大约80余斤。每头江豚每天的吃食量要占它的体重10%,但我们每天投喂只有约60斤。分四次投喂,上午6:30、10:00;下午14:00、16:00,每次只投喂约15斤。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尤其重视饵料鱼的选择。新鲜无病的刚死的淡水鱼才可作为江豚的饵料。将鱼清洗后放入2%-3%的食盐水中消毒1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进行投喂。为了防止划伤或刺破江豚的食道而引起溃疡和出血,从不投喂多硬刺的鱼类如鳜鱼、黄颡鱼等,同时也严格控制鱼体的大小,约100-150克左右的鱼正合适,长度约18厘米左右。在投喂过程中,按照“四定”(定时、定点、定量、定豚)的要求投喂,准确记录。投喂的地点在江豚的喂食台上,在夹江岸边,离水面约4-5米高。这样便于观察江豚,一般投喂时,饲养员先用竹杆敲击水面,发出超声波,江豚回声定位后就过来吃食了。有时为了同江豚近距离的接触,在小渔船上投喂,这样饲养员可以将饵料鱼直接放入江豚的嘴里,还可以抚摸江豚的头部,同江豚进行零距离接触。

2. 结果与分析

2. 1 人工投喂量

半自然水域江豚摄食,食性单一,主要以淡水鱼为主。以人工投喂为主,自然捕食为辅。人工投喂是以鲤科鱼类为主,青、草、链、鳙、鲤、鲫、鳊。江豚最喜食鲢鱼,其次是鳙鱼,再次是草鱼、鲫鱼、鲤鱼、鳊鱼,江豚喜食鱼体丰满的鱼,如鲢鱼。瘦弱的鳙鱼江豚不吃,江豚用嘴巴碰一下,有时噙在嘴里,不咽下去,游一圈后就吐出去。如果体态丰腴的鲢鱼抛下去,多头江豚会互相争食,而且很快就将鱼吞入腹中。江豚的摄食量明显上午高于下午,正常情况下,上午10:00饲养员不要敲击竹杆江豚会自行来吃食。江豚夏、秋季吃食量低于春、冬季,特别是入冬前的11月份吃食量为最多。每天投喂时要大、小鱼交替投喂,江豚喜吃大鱼,先喂大鱼,后来小鱼江豚就不吃。人工投喂时定期投喂营养药物,施尔康和21世纪金维他。江豚生病时,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要投喂消炎药,如头孢拉啶、阿莫西林。

2.2 夹江自然渔获物

半自然水域夹江自2001年开始饲养长江江豚,以前情况不详,从2010年每隔一年投放鱼苗。2010年投放8000斤,2013年投放18000斤,2015年投放9000斤。投放的鱼苗基本都在冬季进行,因冬天气温低,鱼苗便于运输,鱼苗死亡率也低,也容易成活。品种以鲤科鱼类为主,主要以黄、白鲢及草鱼,以及鳊鱼。鲢鱼和鳙鱼摄食浮游生物,起到净化夹江水质的作用。夹江边生长着很多芦苇,投放草鱼可以清除杂草。有利于江豚生存,不会因江豚捕食而被水草划伤。除此以外,向夹江抽水也有可能将长江中的野生鱼苗带进来,其中还有凶猛性鱼类。如鳜鱼、鳡鱼等,这些鱼类除吃夹江中投放的鱼苗外,人工投喂江豚,也会同江豚争食吃。必须将害鱼清除去,专业人员进行垂钓,清除不干净,主要进行人工捕捞。2012年,我们进行人工作业,总共13天,捕捞10000多斤成鱼。其中以黄、白鲢为主,最大的白鲢个体有18斤。捕捞害鱼——鳡鱼有300条,最大的鳡鱼95斤,体长1.5米。夹江中凶猛性害鱼清除掉80%,调整了夹江中的鱼类品种结构,净化了水质。减少了害鱼与江豚争食,2013至2014年害鱼明显减少。但到了2015年,青鱼开始增多,与江豚争食饵料鱼。而且青鱼在吃食小鱼时,小江豚不敢靠近。我们只有采取垂钓的办法清除,总共钓上来8条青鱼,最大个体12斤,最小也有5斤。这样江豚吃食趋于稳定。江豚除人工投喂外,还要靠自然捕食。江豚在夹江捕鱼是协同进行,几头江豚共同将鱼苗赶到角落里,然后进行捕食。如果鱼群不走,江豚会掀起很大的浪花,迫使鱼群游动。但鱼群也会避免江豚捕食,就是抱成团,黑压压的一片,使江豚难以下口。

表1 :2014年铜陵保护区夹江投放鱼苗记录

表2 :2015年铜陵保护区夹江投放鱼苗记录

3. 讨论

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有8头长江江豚,它们是一个自然种群。这一来自不同家族的自然群落适应夹江的生态环境,鱼类是它们唯一的饵料来源,除人工投喂外,还有夹江人工投放的鱼苗和天然生长及抽水进来的鱼类。人工投喂的鱼类相对好控制,江豚喜食的鱼类品种可以多投喂一些,但夹江中鱼类难控制,因为夹江有309亩,水域面积相对较大,自2001年以来一直没有干塘,也不能干塘。因为饲养有长江江豚。因此夹江中的鱼类品种无法搞清楚,尤其是凶猛性鱼类根本不了解,虽然2012年进行了捕捞,但难免有漏网之鱼。凶猛性鱼类每年会大量繁殖,有的个体会越长越大。对夹江的鱼类品种结构造成一定的危害,对夹江的生态系统也造成破坏。特别是我们每年向夹江投放的鱼苗会被凶猛性鱼类吞食50%,江豚自然捕食的人工投放的鱼苗不到一半,不利于江豚活动能力的锻炼。这样江豚对人工投喂的依赖性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达不到人工投放鱼苗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投放鱼苗的时候要选择性进行,既要能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又要让江豚能容易捕食,还要抑制凶猛性鱼类的生长。2013年我们投放了鲢、鳙、草鱼、青鱼、鳊鱼,而2015年我们只投放了鲢、鳙、草鱼三个品种。建议我们隔年放一次鱼苗,也要隔年进行一次捕捞,捕大留小,重点清除凶猛性鱼类,恢复夹江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江豚更好的生长。

从经济和适口性来看,饵料鱼以鲢鱼最合适。夹江人工投放鱼苗应以鲢鱼、鳙鱼为主,适当投放草鱼,鳊鱼的适口性最差。江豚活动能量有1/3是通过捕食夹江活鱼来补充的。江豚通过捕食行为可以使它们维系更多的自然属性。因此,夹江投放鱼苗很重要,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每年投一次,关键要仰制或减少凶猛性鱼类的生长,维持夹江的生态平衡,确保江豚自然捕食能达到一定量,而不致减少。

半自然水域中人工投喂与自然捕食的模式,与池内人工饲养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对其摄食行为在半自然水域中的适应和发展、食物鱼的选择需作进一步研究。

江豚在盛夏季节吃食量有所减少,与夹江表层水温高有关,在酷暑季节夹江表层水温达到了35℃,鱼类活动情况不详,需作研究。但冬天江豚吃食量明显增加,与江豚增加脂肪厚度,抵御严寒侵袭有关。同时,冬季夹江鱼类活动减少,江豚难以自然捕食。冬天值得注意要防止夹江结冰。2008年夹江发生过结冰现象,后来采取人工破冰,使江豚转危为安。今后保护区要高度关注冬季结冰,防止结冰现象再发生。

[1]于道平,蒋文华,糜励.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食性与摄食行为的初步观察[J].兽类学报,2003,23(3):93-97.

[2]蒋文华.半自然条件下群体江豚的养护与行为观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0,24(4):106-111.

[3]陈燃,魏圭麟,吴亮,郑邦友,李进华.基于PAE编码系统构建的半自然条件下长江江豚行为谱[J].兽类学报,2015, 35(1):40-47.

[4]陈燃,李进华,项鹰.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行为谱的构建[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4):388-393.

[5]周开亚,G.Pelli,李悦民.长江下游南京至太阳洲江段白暨豚和长江江豚的观察——兼论白暨豚对环境的某些生理适应[J].中国科学,1980(4):365-369.

[6]陈佩薰,刘仁俊,王丁,张先锋.白暨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7]董明利,于道平,梁太芹,等.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考察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0,24(4):112-117.

[8]于道平,蒋文华,董明利,等.长江江豚野外健康状况的调查[J].动物学杂志,2002,37(5):82-85.

[9]于道平,董明利,王江,等.湖口至南京段长江江豚种群现状评估[J].兽类学报,2001,21(3):174-179.

[10]候亚义.长江江豚的饲养与观察[J].水产养殖,1993,(3): 13-14.

(责任编辑:刘忠义)

Q958.1

A

1671-752X(2016)04-0014-03

2016-09-08

张西斌(1967-),男,安徽枞阳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主任,环保工程师。

猜你喜欢
江豚铜陵鱼苗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江豚“归来”
亲亲的鸟
1斤鲫鱼能卖10元!现鱼苗紧缺,养殖面积和产量锐减!对这条鱼,养殖户是忍痛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其实冬天不可怕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