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美人格”到“人类幸福”——论池田大作人生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

2016-04-07 09:57黎博雅
关键词:教育思想

黎博雅,贾 凯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天津 300071; 2.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从“完美人格”到“人类幸福”
——论池田大作人生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

黎博雅1,贾凯2

(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2.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作为享誉世界的佛教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把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人生幸福与世界和平作为教育目标,以“师弟不二”和“学生第一”为教育理念,力图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人生教育体系。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人生教育体系,池田大作实现了“完美人格”与“人类幸福”的辩证统一。考察池田大作的人生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的德育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池田大作;教育思想;完美人格;世界和平;师弟不二;学生第一

池田大作是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享誉世界的和平主义者、佛教思想家、人本主义教育家。池田大作不仅通过演讲、对话和著述等形式阐述其教育理念,还通过其创办的创价大学、创价学园等教育机构,实践其教育理念,对日本乃至世界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关于池田大作德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池田大作人生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一、育人目标:完美人格、人生幸福与世界和平

创价教育理念基于牧口常三郎多年的教育实践,具有实证主义色彩,是创造人生价值、增进儿童幸福的学说。[1]序9-11具体而言,“教育的目的是要开拓儿童的善性、开展其可能性,创造人生与社会的价值,亦即为了‘儿童幸福’”[2]140,“首要的目的还是培养人自身”[3]334。池田大作继承恩师遗愿,创办了创价学园、创价大学等教育机构,积极践行“学生第一”、“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的理念,把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人生幸福与世界和平作为人生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见图1。

图1 池田大作人生教育思想体系逻辑图

1.塑造完美人格

对于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池田大作认为现代教育脱离了人的本质方面,“不考虑丰富自己的人格,丧失了对内部存在的向往”[4]137,“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5]74。这种本末倒置倾向的表现,便是使教育变成“为了社会的教育”。具体而言,“一个是学问变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变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6]59这种功利化倾向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重视规律性内容,轻视价值性内容;重视知识灌输,忽视方法教授。池田大作认为,“教育的根本课题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等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6]58,“强调以完善人生为志向”;“从学术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提升人们拥有人己共荣的人格”[2]139-140;“不仅在学习能力上,而且在人性的土壤上……大力地耕耘”[5]80;教育“不能迷失强化和培育善心之路,不能让教育仅仅传播知识而为欲望所驱使”[7]170。池田大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内容是塑造完美人格,使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创价大学创建伊始,池田大作即把“成为人本教育的最高学府”、“成为新文化建设的摇篮”、“成为人类维护和平的要塞”作为办学理念。这深刻揭示了池田大作的教育理念,即“以培养完美人性、实施全面性的人本教育为根本”[8]39。在与世界各国人士的对话中,池田大作多次阐述了这一教育理念。在与章开沅的对话中,池田大作强调:“创价的品德教育着眼培养的不是那些追求自身出人头地、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而是要培养就算从事的事业不引人注目,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民众、为社会、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由此可见,池田大作把培养“利他”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求自己的幸福不能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9]65-66池田大作在《教育的荣光》一文中提到,“教育的本义,就是在于培养一种不是只顾自己的利己主义,而是掌握‘集体智慧’,能把自己的存在与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高逸俊才”;培养“‘在建立他人幸福的过程中寻求自身幸福’之目的观、使命感和责任感”。[10]186

2.实现人生幸福

人生幸福是池田大作先生人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人生幸福与否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指标[11]109-110,“学问、思想、政治、经济等本来是为了人的幸福”[10]335-336。人生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池田大作认为“真挚地凝视自己……完成作为人的自我建设的人,才能成为以生命内部洋溢出泉水般的幸福的实体。”[11]9池田大作把幸福分为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两种类型。所谓“相对幸福”,指“从经济的富裕和社会的地位等外在的世界所获得的幸福。环境、条件一发生变化,这种幸福就会轻易地崩溃”。所谓“绝对幸福”,指的是“不屈服于任何困难和考验,而对生活本身感到极大的欢乐”[12]184的境界。为了每个人的幸福,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教授、规则道德的教导,而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为人类幸福而努力的终极价值追求”[13]130。相对幸福是短暂的、有条件的,绝对幸福是长久的、无条件的。“绝对幸福”的获得,依赖于每个人内心的人性革命。具体而言,这种幸福存在于“‘向上’的过程中,存在于不断‘变得更好’的自身的斗争中,存在于‘坚持战斗’、‘不断前进’的人生中”[12]189。

人格塑造对于人生幸福具有关键作用。“只顾知识,把‘人’抛在一边,社会将很快走向错误的方向。必须以人格的形成为根本,形成均衡发展的人”。[12]115在磨砺自我、塑造人格过程中,青年才能开拓美好的人生,获得人生幸福,发出自己的光辉,“生活在‘未来’的美好的人生”[12]132。真实的幸福还“需要不懈地努力,经受更多的劳苦,不允许轻易地妥协。排除对外界依存的生活态度”[11]10。在池田大作看来,能否具有创造性的人生态度,是人生能否幸福的关键。“创造性的人生态度”,能够“对日常生活和社会产生作用,那时候就会描绘出一幅崭新的幸福图景”[11]115。在塑造自身人格、追求绝对幸福的过程中,真正的青春才可以闪闪发光,因为“没有挑战就没有青春。那是已经衰老了的生命。青春只有在不倦地挑战的气概中跃动”[14]49。“如果把青年时代的信念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停地燃烧,真正的青春之光就会照耀终身”。[15]44与困难作斗争,就是青年塑造人格、实现人生幸福的过程,也是个人永葆青春的关键所在。

3.追求世界和平

池田大作是和平主义活动家,他把20世纪称为“战争与暴力的世纪”,期盼21世纪成为“和平与共生的新世纪”。池田大作话语中的“和平”,“不仅指不存在诉诸武力的暴力状态,而且是指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人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没有与广义的自然环境的和谐,今后就不可能实现人类和平”。[7]211-212由此可见,如果人类无法解决战争、灾害、贫困、饥饿、生态等问题,那么广义的和平就未实现。池田大作所倡导的和平不是消极的和平,而是积极的和平。不加任何恐怖于对方,相互衷心信赖,相互爱护——这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6]241在2000年第25届SGI纪念倡言中,池田大作倡议“实现积极的、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变威胁‘人性尊严’的社会构造的和平”[16]。池田大作所倡导的和平是基于生命尊严的广义的和平。要构筑此种意义上的和平,需要以尊重生命尊严、塑造完美人格为基础,超越文化差异的宽容。

池田大作德育思想的原点是“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育目标是每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培养广博的爱心和对人类的普遍之爱。因此,池田大作强调世界市民应具备三方面的特质:第一,深刻认识生命之相关性的“智慧之人”;第二,并非恐惧和拒绝人种、民族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并将其作为成长资粮的“勇敢之人”;第三,无论远近,对那些在任何地方受苦之人报以同情与协助之心的“慈悲之人”。[7]226由此可见,池田大作倡导对整个人类的普遍之爱,反对偏见与狭隘的爱。[6]412个体的人生幸福与世界和平是紧密相关的,“假如只局限于个人的内在变化,就无法尽情发挥其真正的无限价值”;没有完美人格和个体幸福,就不会有世界和平,更不能“走向解决人类面对的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全球变革’之路”。[17]

二、教育理念:“师弟不二”与“学生第一”

创价教育的精髓是“师弟不二”的师生之道和“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是基于人本主义思想,与塑造完美人格、追求人生幸福与世界和平的教育目标相适应,是池田大作人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基于传统东方师弟关系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备完美人格、能够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做贡献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是池田大作教育理念的显著特色。

1.“师弟不二”的师生之道

在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肩负着重大责任。所谓“师弟不二”,指老师和弟子之间心意相通,弟子继承老师的伟大精神并且实践它,前辈和后辈这种世代相传的“不二精神”。“师父盼望弟子成长,用尽一切手段传授自己所知的真理,而弟子则以切切求道之心领会师父的教诲,并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报答师父的恩情,弟子终生奋发努力。”[7]188“导师伟大的‘构想’,弟子如不去‘实现’,一切都会变成虚幻。导师提出的‘原理’,要加以‘运用’和‘发展’,才会有价值。”[12]78在弟子的实践中,老师的精神创造性地“活着”,老师与弟子实现了“合一不二”。池田大作认为,“师弟不二”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学到了真实,感受到了正确的生存方式,才能感念无上师恩,去努力回报,努力继承老师的意志。这种想回报恩师的力量,就是超越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18]210。

人生导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关键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幸福便是遇到人生的导师。如果没有导师,学生将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学生不一定时刻与导师在一起,“而是和导师一起看着同一个方向,与导师一起生活。这就是做弟子的哲学”[12]80。通过向导师“亦步亦趋”地学习,学生才能走上成才之道。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人生“必定会幸福,必定会发展”[12]82。在池田大作看来,这种“师弟不二”的实践“是人的精神最伟大的展现,是作为人最崇高的姿态”[8]92。基于这种精神的教育,能够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这种精神能够使老师、弟子与真理完美结合起来,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

2.“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池田大作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校、老师以“学生第一”、“学生参与”的理念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池田大作认为是否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是否尊重学生是一个学校能否生存的关键。“欠缺理念的大学、对社会无所贡献的大学、不珍视学生的大学,终将被淘汰。”[19]41池田大作要求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绝对不能看不起学生,即便面对的是小学生,也要把他(她)当作一个人格完整的人加以尊重和信赖。”[18]211教师“要相信‘现在尚未成熟的学生总有一天会超过自己,成为伟大的人物’,希望教师绝不要把学生看得比自己低,要看作同样是人,而且同样是有志于学问的同志;要鼓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从内心里热爱他们。”[20]37正因为把学生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来看待,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关系,才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真正的对话。

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池田大作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灵动性。“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在于‘创造知性’。教授知识作为其中的一环当然也可以说是重要的使命。但是,知识本身并不能直接给人的生活态度、为人的理想带来影响。知识对人不能创造性发生作用,通过人如何灵活运用知识,即人的智慧,才能带来创造性。”[21]136由此可知,在池田大作看来,让学生变得智慧才是教育的关键。此外,池田大作特别强调教育不是埋没个性,而是应当充分发展个性;“实行小班授课制、师生一对一地研究,一贯重视‘人’”[7]38。“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他应该知道学生需要接受何种教育。”[22]147总之,教育要承认个体生命独特性的客观事实,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完善,为个体的价值创造和人生幸福创造条件。

三、教育系统: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人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理念的贯彻需要一定的载体,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不只是学校的老师是老师,孩子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学到的东西也非常多。考虑到这一点时,也可说人的集团本身就是教育者”[23]28。显而易见,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学校”,需要构建家庭、教师、社会三位一体的人生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环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家庭是品德教育的基本支点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格教育最初的起点。池田大作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学校教育才有可能很好地开花结果”[3]353。家长虽然生育了孩子,但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私有物。家长不应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尽管孩子尚未完全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顺畅,但是他们的感觉“与大人感觉的别无二致”[23]29。嘲笑孩子不够成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伤害孩子敏感的内心,甚至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是一种傲慢和罪恶,把孩子当作完整独立人格来看待的父母,才是优秀的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时,孩子就会学习尊重人。在家庭中就会作为小社会人成长。这样长大的孩子进入社会时,就会成为被人称为‘后生可畏’、有能力的社会人。”[23]76

家长要尊重孩子独立人格,但不能溺爱孩子。溺爱孩子,同样有损孩子人格,扼杀孩子的人性。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严加管教才是孩子的幸福。“溺爱只是把孩子当作大人的玩物……孩子是非常宝贵的存在,却要成为溺爱——大人自私自利的牺牲品。大人只要去掉这种自私自利,冷静地思考一下,立即就会明白,幼儿应当已经具备了来自未来使者的素质。如果考虑到这个幼儿将来会怎样成为社会、人类需要的人才,就不会慢待任何一个孩子。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不得不承认其作为一个人的人格。”[23]30为了让孩子度过幸福的人生,父母应该正确地教育孩子。如果溺爱孩子,以致使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品德,那么“孩子长大成人时,一定会留下这样的痕迹”[23]31。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家庭琐事、孩子,父亲不能絮絮叨叨……对于涉及做人的生活态度的根本问题,还是要有严格的教育、引导孩子的决心。……这样鲜明恰当的管教,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将成为无价之宝,对父亲的尊敬知念,一定终生不会消失。”[23]36与之相对,母亲言谈举止的细节对于孩子成长有重要影响。“对于孩子来说,母亲可以说是做人的先辈、榜样和镜子。孩子是通过母亲的形象来学习‘做人的样子’。”[23]64“孩子可以说是一块纯白的布料。母亲的教导、修养自不用说,就连漫不经心的举止动作,孩子也会敏感地直接吸收,不知不觉地沾染到白布上。自古以来人们就说孩子是母亲的一面镜子。一旦映照进去的形象就很难消失,一辈子残留下来。”[23]66

2.学校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平台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学校教育在人生教育体系中具有主导性地位。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环境,最为关键的育人因素。教师不仅要具备很强的知识结构,还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爱心。在池田大作看来,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老师与弟子之间的精神传承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是“师弟不二”的关系,教师应该具备热爱学生的品质,与学生进行知识、感情的互动。“教育工作者的心若冷却,儿童的心也随之冷却。教育工作者的热忱是温暖、孕育儿童的心最根本的力量。”[24]“知识本身是客观的,通过印刷品和麦克风也完全可以传授。但人格的形成即培养真正的人、如何活用知识之类创造价值的问题,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的交流和接触,自然而然地刻印在生命上的。”[21]134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人格塑造的示范效应方面。在选聘教职员工时,池田大作强调要优先选择那些人品好、对学生有爱心、愿意为孩子付出的人;对于任课教师,先从人格、见识等品行方面进行严格遴选,选聘优秀热情的人才充任教职。正因如此,在创价大学、创价学园校园里,随处可见师生融洽交流的场景。即使是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相当融洽。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对学生的爱心、耐心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基于“师弟不二”、“学生第一”理念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能够主动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在力量”。这也是创价教育的特色和优点。

3.社会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人们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创价教育一直倡导“终身学习”、“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很多在学校学过的知识,经年累月后可能变得无用,更何况有些知识在教学时就已经落伍;从长期来看,与书本知识相比,那些在实际生活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有时更有价值。池田大作认为,在校学生“应当尽量创造机会与社会接触,使学生懂得利用人生的经验,使学生具备课外活动和共同生活的经验。……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人类的人的教育”[6]60-61。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是创价教育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牧口常三郎在《创价教育学体系》中提倡“半日学校制度”,即半工半读。牧口常三郎认为:“一边培养用劳动来立足的生活感觉,一边学习知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不仅仅是为成人所做的准备,其意义还在于通过养成一边生活一边学习的习惯,培养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努力自主钻研的人。”[7]183

社会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载体,池田大作认为“脱离现实社会中的生活基础,只是掌握知识、学习理念,往往陷于为知识而知识,导致在概念的世界中游戏的结果。在与现实相结合中来领会学到的知识时,知识就不会是暂时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成为给智慧带来营养的源泉,成为该人自己的血肉”[25]213。学习知识并不是人生目标,获得智慧、创造价值才是人生目的。池田大作认为,即使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人们在社会这座“大学校”里也可以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在勇敢顽强地生活着的人民中也能感到智慧在闪闪发光。只有深入社会,把社会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载体,才不致使教育成为“漂浮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概念的世界”[25]213,上演一幕幕生活悲喜剧。

四、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26]5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池田大作是佛教思想家、教育家。在池田大作看来,实现人的精神变革、“内心革命”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关键,把这种“内心革命”在整个社会推广,便能实现“社会革命”,进而实现人类幸福。马克思主义、池田大作对于人类自由、幸福的追求有共通之处,但是实现路径却迥然相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与之相对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赫,人们教育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但是教育领域的应试倾向、功利主义色彩使教育越来越偏离正确轨道,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事例比比皆是。更有学者断言,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此言虽然以偏概全,但毫无疑问它是对当今教育怪状的反映。虽然池田大作的人生教育思想是基于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但是其教育目标——完美人格、人生幸福、世界和平,对于纠正当前教育中的急功近利、重智育轻德育等错误倾向具有借鉴意义;“师弟不二”、“学生第一”等教育理念,本是教育的题中之义,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具有启示意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人生教育系统,对于深入推进我国的德育实践意义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牧口常三郎.创价教育学体系(第1册)[M].刘焜辉,译.台北:正因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

[2]米哈埃尔·兹古罗夫斯基,池田大作.和平世纪的教育曙光——与乌克兰教育家的对话[M].刘焜辉,译.台北:正因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

[3]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问答[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池田大作,路奈·尤以古.黑夜寻求黎明[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5]池田大作,罗古诺夫.第三条虹桥[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6]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7]池田大作,顾明远.和平之桥:畅谈“人间教育”[M].高益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8]池田大作,拉达克里希南.走向人道世纪——谈甘地与印度哲学[M].李长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9]章开沅,池田大作.世纪的馈赠:章开沅与池田大作的对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10]瓦希德,池田大作.和平的哲学宽容的智慧——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对话[M].陈鹏仁,译.台北:正因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

[11]池田大作.谈幸福[M].卞立强,张彩虹,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12]池田大作.四季箴言[M].卞立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13]刘建荣.人类幸福:人本教育的终极指向——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2(4).

[14]池田大作.人生的坐标[M].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5]池田大作.池田大作思想小品[M].程郁,禾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池田大作.第25届“SGI日”纪念倡言:和平文化对话硕果[EB/OL].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proposal-2000.html,2000-01-26.

[17]池田大作.第39届“SGI日”纪念倡言:变革地球的价值创造[EB/OL].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1276.html,2014-01-26.

[18]马利诺夫,池田大作.哲学复兴的对话[M].崔学森,朱俊华,姜明,译.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

[19]池田大作,张镜湖.教育与文化的王道[M].刘焜辉,陈鹏仁,译.台北:正因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

[20]池田大作,季羡林,蒋忠新.畅谈东方智慧[M].卞立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1]池田大作.人生箴言[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22]池田大作,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梁鸿飞,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23]池田大作.新妇女抄——在胸中回荡的话语[M].卞立强,张彩虹,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24]池田大作,汉斯·亨宁森.开创未来的教育圣业——与丹麦教育家的友情对谈[M].刘焜辉,译.台北:正因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

[25]池田大作,奥锐里欧·贝洽.二十一世纪的警钟[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冯自变】

From “Perfect Personality” to “Human Happiness”—— Inner Logic of Ikeda Daisaku’s Life Educational Thinking System

LI Bo-ya1, JIA Kai2

(1.MarxistInstitut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2.CollegeofMarxism;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

Abstract:As a world famous Buddhist thinker and educator, Ikeda Daisaku takes shaping perfect personality to realize happy life and world peace as the educational target. His educational concept is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first”, and he tries to construct a life educational system integrating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By constructing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life educational system, Ikeda Daisaku has realized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perfect personality” and “human happiness”. Examining Ikeda Daisaku’s life educational thoughts is of considerable reference to China’s moral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Ikeda Daisaku; educational thoughts; perfect personality; world peace;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first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1-0112-06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周恩来、池田大作致力于中日世代友好的实践效果考察》(NKZXTD1106)

[作者简介]黎博雅(1991-),女,湖南浏阳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0-06

贾凯(1986-),男,山东莱芜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教育学】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论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