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震中迁移交汇预测大震的讨论①

2016-04-07 07:43郭增建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预测

郭增建, 郭安宁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由震中迁移交汇预测大震的讨论①

郭增建, 郭安宁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地壳内部的情况是复杂的,特别是当今地下的情况,而震中迁移交汇的现象可暗示构造运动加力速度快的地区,因此与大震位置的预测有关。

关键词:震中迁移交汇; 预测; 大震

0引言

1966年我们发现甘肃除有定向震中迁移外(当时称为定迁型),还有不同方向的震中迁移带交汇的类型(当时称为交迁型)[1],并指出交汇地区“地震特别强烈和频繁,类似的例子在我国别的地方也有,…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它本身的应力积累比较快和积累的范围比较大,另外各迁移带也可能对它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过程尚需进一步研究”。但当时并未指出交汇地区地震特别强烈的震级范围。1989年笔者去土耳其访问,考察了北安那托利亚大断裂带西端一段,并于1991年在文献[2]中以交迁型的观点预测北安那托利亚断裂带西端可能发生大震,因为那里是安那托利亚震中迁移带与土耳其另一方向来的震中迁移带的交汇区。1999年8月17日在所预测地区果然发生了7.8级地震和一次7.6级强余震。为什么两个或两个以上震中迁移交汇地区地震频度高且强度大?因为别处两个不同地方单个较强地震(一般指6级以上)发生时交汇区相应发生两次较强地震(一般指6级以上),这种现象本身表明交汇地区应力积累速度快。这个构造应力积累快的地区是有较大空间区域的,相应发生的地震只是这个空间区域中的一部分,它具有该区域加力速度快的“指标”意义。当应力积累速度快时,受构造力作用的介质中不完全都是弹性体,其内会夹有一些非弹性的次级“条”或“块”,则当受构造力作用的速度快时,它们都可同步积累弹性形变能,这相对于被分割的介质分别发震来说是联合发震,其震源体积就大了,因此可发生大震。以上从理论上和实际预测上皆说明交迁型的交汇区可能对大震位置的预测有一定价值,所以我们在本文中依据此指标回顾性讨论2008年汶川8级大震位置的预测。

12008年汶川大震前历史上的震中迁移交汇

(1) 1654年天水发生8级地震,1657年汶川与北川之间发生6.2级地震。在此二震期间我国大陆再无5.2级以上地震。

(3) 1932年甘肃昌马发生7.5级地震,1933年茂县迭溪发生7.5级地震。在此二震期间甘、青、川地区再无大于5.2级的地震。

以上震中迁移的迁至点皆在2008年汶川大震极震区及其附近,如图1所示。事实上1970年云南通海发生7.7级地震,同年2月震中迁至四川大邑(6.2级),该震距2008年汶川大震西南端的都江堰也不远。

图1 2008年汶川8级大震极震区及其附近震中迁移Fig.1 The intersection of epicenter migration in and    around the epicentral region of 2008 Wen-   chuan MS8.0 earthquake

2讨论

由于汶川大震是一次最可怕的8级地震,所以2008年汶川大震前的交迁型情况在国内8级地震中占多大比例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1) 在全国8.5级地震有3个,即1668年山东郯城大震,1920年宁夏海原大震和1950年西藏墨脱大震。其中海原大震和墨脱大震符合交迁型指标,郯城大震不符合。

(3) 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有1833年9月6日云南嵩明8级地震,它符合交迁型震中迁移的指标,其前1722年四川巴塘M≥6地震以及1748年四川乾宁6.2级地震后震中迁至该8级大震的极震区和其南端澄江。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发生的1654年天水8级地震,1739年银川8级地震,1879年武都 8级地震和1920年海原8.5级大震皆符合交迁型指标,只有1927年古浪8级地震不符合。

(4) 青海地区有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符合交迁型指标,不过该大震震前空区较大,历史上的震中迁移迁至区范围亦较大。

(5) 西藏有1951年11月18日当雄8级地震,符合交迁型指标,且交于当雄一处。1833年聂拉木8级地震因在国境边上,资料欠缺,按不符合考虑。

以上所列举的诸大震的极震区长度比由震级换算所得的震源断层长度短,因此有些大震前的震中迁移迁至点距高烈度区远一些,实际上它们是靠近大震震源积能区的。

还应指出,本文所讨论的震中迁移交汇区只说明它们是积能较快区域中的一个指标,其附近易于孕育大震,但大震开始孕育的时间与最早的震中迁移时间无确定关系。

以上情况说明,按最保守估计,交迁型震中迁移与中国8级和8级以上大震的震中区位置符合的比例为68%;解放后的5次8级地震(包括1976年唐山准8级地震)皆符合交迁型指标。看来它在今后的地震预报中有一定参考价值。附带指出在华北地区尚有郓城、濮县两个震中迁移的迁至区,两地东西相距近百公里,其间无东西向构造,因此不属于大震极震区两端为震中迁移迁至点的类型(如1556年华县大震类型),故其前和其后均无8级地震。但晋东北与河北交界处历史上属震中迁移交汇区,那里1626年曾发生过7级地震,其前512年曾发生7 级地震。

附录:

在文献[1]中,曾根据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1956年编辑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册486页上所列《光绪阶州志》记载“崇祯元年冬文县地大震,坏屋伤人无数”,认为崇祯元年(1628年)文县有一个破坏性地震。但198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编辑的《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中根据《光绪阶州续志》所记“崇祯七年冬,地大震坏屋伤人无数”的记载认为上述元年的地震是七年地震之误。我们认为还不能这样否定元年的地震,因为两者记载文字相同不是一个否定一个的确切理由。且上述文字是古人的常用词句,不同地震,只要震害相似,就可能出现相同词句。另外,文献[1]根据上述《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册488页所列康熙阶州志记载“康熙九年地震月余,城镇尽颓,民屋多坏”以及上述《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中同样的记载,认为康熙九年(1652年)阶州(即武都)有一破坏性地震。而1995年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所编《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4世纪—公元1911年》中却未加说明就把此震去掉了,后来中国地震局出版的其他目录也是如此,我们认为不应去掉。

2015年7月16日于兰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增建,秦保燕.甘肃省的震中迁移现象[J].科学通报,1966,17(5):238-240.

GUO Zeng-jian, QIN Bao-yan. Epicenter Migration in Gansu Provinc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66,17(5):238-240. (in Chinese)

[2]郭增建,秦保燕.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M].地震出版社,1991.

GUO Zeng-jian, QIN Bao-yan.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M].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1991. (in Chinese)

Discussion on the Prediction of Large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Intersection of Epicenter Migration

GUO Zeng-jian, GUO An-ning

(LanzhouInstituteofSeismology,CAE,Lanzhou730000,Gansu,China)

Abstract:Nowaday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internal crust are complicated, but the intersection of epicenter migration could indicate regions where the velocity of tectonic force is high, which means the intersection of epicenter migration can contribute to the prediction of large earthquakes.

Key words:intersection of epicenter migration; prediction; large earthquake

DOI:10.3969/j.issn.1000-0844.2016.01.0001

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844(2016)01-0001-03

作者简介:郭增建,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预测和天灾预测研究。

收稿日期:①2015-11-20

猜你喜欢
预测
无可预测
基于PCC-CNN-GRU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答案与提示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答案与提示
“预测”得准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