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十三五”发展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6-04-07 06:46
水利信息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十三五水利规划

蔡 阳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 100053)



水利信息化“十三五”发展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蔡 阳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 100053)

摘 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深化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结合水利发展改革需要及信息新技术的发展,依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水利信息化 “十三五”发展应着力解决的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规划

0 引言

“十二五”时期,围绕民生水利,抢抓机遇,以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为先导,强化软硬件环境的更新改造,围绕各项水利业务应用开发,进一步构建与水利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 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如何谋划好“十三五”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作者认为,“十三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应重点解决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重点工程建设、新技术应用、网络和信息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及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

1 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由于各单位、各部门结合自己的业务需求,为满足局部的应用目标,利用各方面的资金,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水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但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由于为解决特定业务应用而建诸多系统,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绑定紧密,软硬件资源与具体单位、部门绑定,导致这些系统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单位或不同业务部门,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为边界的孤岛,造成了资源割据的局面[1]。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不高,难以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加上系统规范性差,客观上形成了共享困难。这些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严重阻碍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针对这些问题,2015 年 4 月,水利部印发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以下简称《顶层设计》),明确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的技术路线,实施途径。下一步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 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整合共享的主要目标是:对本流域机构(或省一级)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支撑保障条件等水利信息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合理配置,实现公用共享,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增强部门协作,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建设和维护资金,促进水利信息化科学发展。具体任务:梳理信息化资源,摸清家底,规划水利信息化资源体系;整合数据资源,采用集中存储基础数据、共享数据和数据资源目录,分布存储专业数据,提供规范、权威、有效的数据服务;整合业务应用,充分共享通用工具,并通过集中统一开发的用户管理、数据交换、一张图,实现各类水利业务的应用协同;整合基础设施,采用“云技术”,通过统一机房、计算、存储、网络环境,提供集约化可调配的基础设施服务;整合安全体系,通过统一安全管理、技术防御及应急处置,提升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完善标准、制度等支撑保障条件,确保整合共享工作的顺利开展[2]。

2)采取有效措施,先易后难推进。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客观上存在很多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近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江苏省水利厅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水利部今年正式发布了“水利一张图”,编制完成了水利对象基础数据库、目录服务、数据交换、统一用户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等多项标准。这些都为推进资源整合共享工作提供了技术准备。下一步,应借鉴行业内外的经验做法,尽快出台具体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将资源整合共享原则贯穿水利信息化规划编制、系统设计、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在资源整合共享过程中,保证数据资源的真实性有效性现势性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各种业务系统和统计年报等信息渠道,加快建立“水利一张图”等数据资源的定期和动态更新维护机制,保证信息资源及时更新和可持续利用。

2 加快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服务水利中心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对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作出重大部署,水利工作迎来新的机遇,也肩负重大责任。当前,水利工作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密围绕解决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水问题,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减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这些繁重的工作任务、确定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与信息化息息相关,需要信息化提供强力支撑和保障。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十三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支撑体系。一期工程建成后,提升了防汛抗旱的决策指挥水平,但与当前防汛抗旱面临的形势、建立系统科学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全、信息资源不足、业务融合不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决策支持智能化水平。目前,应全力做好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完善水利部至流域、省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建设 189 个水情分中心、380 个工情分中心和覆盖全国 2 250 个县(区)的墒情监测站点及墒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覆盖各流域机构和 27 个省份的视频监控平台及其 1 700 个重点工程视频监视点的信息采集体系;建设 25 个移动式卫星便携站、20 个移动指挥平台,强化防汛抗旱移动应急指挥能力;提升旱情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整合共享相关信息化资源,扩大江河预报范围,充实防洪调度方案,增强其信息处理能力,实现 10 min 内完成 1 个预报方案计算,15 min 内完成 1 个调度方案计算,洪水预报精度提高 10% 以上,预见期提前 3 h 以上。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整体构建起先进、实用、可靠、安全的防汛抗旱决策支撑体系。

2)全面完成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一期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再用 3 年左右时间,进一步从广度深度上拓展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能力等三大监控体系,完善水利部、流域和省等三级平台建设,深度开发调配决策、应急管理等应用软件,开展流域机构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对全国用水量在线监测提升至 50% 以上,对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常规监测提升至 95% 以上,对供水人口 20 万以上的主要地表饮用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提高重要省际河流省界断面监测频次,对省际河流省界断面水量监测提升至 70% 以上;建立流域机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响应体系,实现重要区域或断面 4 h 内到达现场开展监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管理平台的功能和效能。

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监督能力建设。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仅水库就有 9.8 万座,每年在建的水利工程有 1 万多处,既有纳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流域控制性骨干工程,也有面上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这么数量庞大的已建工程的调度、运行、安全和在建工程的建设进度、资金支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的及时有效监管,需要依靠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因此,利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建设信息系统,加强在建、已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同时通过技术改造,逐步提升已建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好水利安全生产信息化工程,实现重大安全隐患上报率达到 90%,涉及安全生产的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信息采集率达到95%,全面提升水利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水政监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政监察工作高效性科学性协同性。

4)提升水利服务社会公众水平。通过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打造全天候水利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政府信息提供、行政审批许可、实时水情和预警信息发布、涉水政策意见征询等各种亲民便民惠民公共服务,提升水利工作透明度、公信力和满意度。

3 深化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助力“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的转变

目前,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迅速兴起,不断推动全世界、各行业发生深刻变革。近期,国务院密集地在促进信息新技术应用领域做出重大部署,这也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水利部门承担着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职责,应该说信息新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水利部机关已成功搭建了小规模的“基础设施云”,实现计算、存储资源的池化管理和按需弹性服务,有力支撑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 13 个项目的快速部署和应用交付。无锡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太湖水质、蓝藻、湖泛等进行智能感知,实现蓝藻打捞、运输车船智能调度,有效提升了太湖治理的科学水平。浙江应用互联网 +,通过公共通信部门提供的手机实时位置信息,及时掌握台风防御区的人员动态情况,结合水利部门的台风路径、影响范围等信息,可自动通过短信等方式最大范围地发布预警和提醒信息,为科学决策和有效指导人员避险、财产保护等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水利行业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切实加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1)强化新技术应用[3]。在数据采集和监控方面,加大物联网、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力度,提高智能感知能力,健全水利设施、水资源等要素监控体系;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方面,应用云计算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云平台,提供集约化服务,形成按需分配、弹性调度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在水利普查成果和重点工程数据库建设基础上,开展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提升数据处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水利多元化采集、主体化汇聚和知识化分析的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主动适应“互联网 +”的新常态,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不断增强水利服务社会公众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充分利用水利信息化技术交流会、《水利信息化》杂志和《水利信息化简报》等宣传交流平台,积极开展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新技术及水利信息化经验成果的宣传和交流。

2)加强示范引领。根据国务院近期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结合水利实际,制定水利行业贯彻落实的指导性文件[4];总结无锡水利物联网、浙江“智慧水务”等试点工作成功经验,根据不同地域、流域特点,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并加以推广,加快“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的转变。

4 强化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作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国家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先后实施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简称分级保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简称等级保护),这 2 项制度是开展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目前,水利部在政务外网等级保护方面,完成了水利行业 266 个系统的定级备案,其中部机关的 10 个重要信息系统已通过等级保护测评,7 个流域机构完成了等级保护整改工作。在政务内网分级保护方面,水利部政务内网通过了国家保密局的测评、获得使用许可证。但从全国来看,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水平较低、安全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形势仍然严峻,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应充分认识水利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着力构建和完善水利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1)完善机构,落实责任。水利部门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把信息安全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2)按照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水利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对于新建的信息系统要全面落实与网络信息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

3)建立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初期,加强日常监督与集中检查相结合,不断完善常态化的安全监督检查模式。

4)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和数据备份恢复能力建设,与国家有关部门形成预警联动,构建水利部、流域、省级关联分析平台,提升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5)处理好公开和保密、应用和安全的关系,不断提升人员保密知识和技能水平,认真做好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查,该保的密务必保住,该公开的也要及时发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部署、推进、实施,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5 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保障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效益日益显著,已成为创新和提升水利工作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目前,水利信息系统覆盖了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投入也逐年增加,已成为水利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小河流水文测报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已成为防汛抗旱减灾的重要支撑,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一期)也即将建成,将成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采集设备、计算机机房设备、网络设施,各类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平台,业务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等软件平台日益复杂,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保证应用系统安全顺畅地运行,是保障各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然而,大量系统在投入运行的同时,运行维护人员无保障、经费无着落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已有的运行维护也还处于初级的运行维护管理状态,在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撑方面,还没有构建一个综合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维护现有的信息系统,保护其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其高效、稳定、安全运行,确保其发挥效益、支撑水利工作,已成为摆在各级水利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按照运行维护管理方法和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遵循立足需求、统一规划、保障重点、分步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组织、制度、流程、人员、技术和投入于一体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1)要建立完善运行维护工作机制。包括:人员队伍、运行经费、运作模式、标准规范、管理制度。人员队伍是指运行保障人员(包括技术和管理人员)及人员培训等;运行经费指运行保障工作所需的各种费用,包括人员经费、运行材料动力消耗费用、维护维修经费及其它有关费用支出;运作模式指运行保障工作的组织体系、角色分工、工作流程等;标准规范主要包括:各类运行保障标准,是行业性的运行保障规范;规章制度是运行保障工作具体工作制度、守则等。其中:人员队伍、运行经费是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工作的前提;运作模式、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是信息系统运行保障高效开展的基础。

2)强化运行维护的技术措施。建立具有自动监控监视、维护操作、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安全管理等各项功能的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平台,为运行保障工作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6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水利信息化发展基础

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息化人才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也不均衡。据统计,2014 年底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为 3 216 名,其数量在近几年间虽有所增长,但总量仍然不足,而且有限的人员又主要分布在水利部机关和流域机构,占 55%。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主要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数(占 24%)比中西部(占 21%)多[5]。2)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能跟踪信息化前沿技术的高级软件开发、高级信息管理及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更缺乏复合型人才,信息化技术部门的人员由于专业性较强,往往被固定在数据库、网络、硬件运维、系统研发等专业岗位,鲜有到其他业务部门工作锻炼的机会,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普遍对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业务工作不熟悉,需求不清晰,无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水利业务紧密结合;而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应用人才鲜有调入到信息化技术部门,通过接触更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将水利业务的需求和最新的信息技术有机结合。3)人才的培训工作尚不到位。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新的技术、设备不断涌现,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老化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信息化人才的技能培训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制定一个完善的、长效的、个性化的培训体系。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一方面要加强水利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等各级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水利干部职工的信息化意识、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遵循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加强水利信息化队伍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他们跟得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

2)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业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和信息化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强化信息化部门人员与业务部门人员交流力度,培养一批既懂信息化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3)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引进水利行业严重缺乏的高级信息化管理、高级软件开发、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人才及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水利信息化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7 结语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深化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是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顺应国家信息化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水利改革发展任务顺利实现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开拓创新,抓住重点工程建设和网络与信息安全这 2 个重点,突破资源整合共享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这 2 个难点,把握好新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这 2 个热点,扎实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为水利改革发展大局服务好、助力好。

参考文献:

[1] 蔡阳. 关于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的思考[J]. 水利信息化,2014 (6): 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R]. 北京:水利部信息办,2015: 3-5.

[3] 蔡阳.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技术丛书:应用支撑与数据汇集平台[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R]. 北京:水利部信息办,2009.

[5]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 年度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7.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Focused on to Solve about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Development

CAI Yang
(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The period of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is the critical stage of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s the crucial period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water conservancy important fields and crucial links. On the basis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green, open, sharing" put forward in the Fifth Plenum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article meets the needs of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and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bout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onization which should be focused on to solve in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development.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作者简介:蔡 阳(1963-),男,江苏泰兴人,教授级高工,主要研究方向水利信息化。

收稿日期:2016-01-13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05(2016)01-0001-05

猜你喜欢
十三五水利规划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