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做法

2016-04-08 05:08赵延勇
山东水利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水网济南市试点

赵延勇

(济南市卧虎山水库管理处,山东济南 250115)

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做法

赵延勇

(济南市卧虎山水库管理处,山东济南 250115)

济南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并能在全国较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的建设模式,在此对其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总结。

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主要经验

济南市在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期间,始终秉承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并能在全国较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的建设模式。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中,济南市通过生态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等“七城联创”的模式将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无缝连接,形成合力;通过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延伸到用水户,推动企业节水减排;通过公益代言、泉水文化节等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通过志愿者行动、中小学图书赠予、摄影大赛等方式发挥宣传教育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社会公众共同认知和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经验有以下5方面:

1 打造现代水网,推进城乡水安全保障与水生态恢复

随着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作用的不断凸显以及公众对于水安全保障、水生态健康需求的逐步提升,水网已成为现代社会继互联网、交通网、电网之后的又一基础性网络。在试点建设中,济南市通过五库连通等一系列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实施,“六横连八纵,一环绕泉城”的大水网基础框架初步形成,并在水网建设和打造过程中,不断强化水网的安全保障与生态恢复功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现代水网。一方面,大力开展平原水网区的河道清淤疏浚,全面推进城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施山丘区中小水库和塘坝除险加固和增容,有效增强了全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长江水、黄河水的互连互通、联合调度,形成现状、应急、补充、备用四级水源体系,全方位保障城区用水安全,并大力开展平原水库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商河县率先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此外,在全市大水网建设中打造了中心城区、小清河湿地等多个局部水循环系统,增强水体的流动性,加强污染物的沿程削减和净化,建设生态护岸,为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奠定了基础。

2 可控可调可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地下水是济南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加之泉水保护对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济南市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加强地下水管理。为了实现最严格的地下水管理,济南市探索出了一套“可控、可调、可罚”的地下水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成效。通过开展市域范围内地下水井的全面排查、登记和在线监控,形成地下水井和地下水资源的“一库、一图、一表、一模型”,不仅做到心中有数,还能实时更新和动态模拟,实现“可控”目标;加大地下水超采区和泉域范围内地表水厂和供水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地表集中供水对于地下水开采区的覆盖和替代,并以趵突泉水位为控制条件,当低于警戒线时,对城市公共供水、企事业单位用水、建筑工地深基础施工排水进行管制,限制其取用水,实现“可调”目标;依法治水管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水利、环保、市政、公安等部门通力合作,大力开展执法巡查和突击检查,严厉查处各类私采地下水行为,实现“可罚”目标。

3 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探索水生态文明长效建设机制

在政府行使引导和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在各项具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而且,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具体制度的落实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才能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济南市在试点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充分发挥全市四大投资集团融资平台作用,运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融资问题,济西、华山湖、北湖等湖泊湿地和重点河道的治理全部由投资集团进行土地熟化和运作实施,全市试点建设投资中社会资本投入比例达到55%,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机制,有效保障了各项建设任务的资金来源和后期维护。另一方面,注重市场调节机制的建立,积极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初步制定了“全市取水许可暨水权登记方案”和“水权分配框图”,为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和“优水优价”制度,建立了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大节水减排先进企业的补贴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了全社会用水方式的转变,促进水生态文明长效机制的建立。

4 科技与文化同兴,引领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新的系统性工程,不管是对其基本理念的认知,还是具体的建设实践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全民意识的提升既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又是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济南市从试点工作伊始,就十分注重科技与文化的引领作用。在科技层面,由分管市长牵头,开展了泉水保护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题研究;成立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研究和促进会,为各项理论、技术、标准的研究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广泛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部门合作,拓展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强大的科技支撑,避免和大大减少了试点建设过程中走弯路、走错路的机会。在文化层面,专门编制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市建设宣传工作方案》,分别针对水生态文明理念易于提升的学生、应该提升的管理者等作为关键群体进行突破,并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受众比例。编制《济南水生态文明读本》,以中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四联漫画形式传播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和理念;针对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了若干次水生态文明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水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进行授课讲解,提高各级管理部门对于水生态文明的认识;另外,通过多次举办泉水节和摄影大赛等活动,增强了全社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水生态文明的深化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5 七水统筹,七城联创,建立践行“系统治水”理念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安全保障、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节水减排、宣传教育等多个领域,需要建立起“系统治水”的理念,将防洪与排涝相结合,将供水与节水相结合,将陆域减排与水域修复相结合,多部门多板块协同推进,方能行之有效。济南市在试点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开源水、优供水、抓节水、保泉水、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的治水思路,充分考虑各项重点工作的衔接性,具体工程和措施注重发挥多重功效。并结合国家生态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海绵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七城联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和协调解决试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强大合力,保障了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模式上,探索出了“系统治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责任编辑 赵其芬)

X832

B

1009-6159(2016)-11-0005-02

赵延勇(1975—),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水网济南市试点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山西加快推进县域小水网配套建设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基于GIS的济南市大气污染时空分析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