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汉济渭工程效益分析

2016-04-08 08:34田伟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西安710004
陕西水利 2016年4期
关键词:汉济关中地区渭河

田伟(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西安710004)

引汉济渭工程效益分析

田伟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西安710004)

本文从陕西省关中地区缺水状况及其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方面,对引汉济渭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替代超采地下水、逐步退还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保障陕西省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工程;效益;分析

1 概况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骨干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于陕南、关中两大区域,工程将陕西省境内汉江水跨流域调入关中地区,通过替代超采地下水和归还占用的生态水,可有效增加渭河的生态水量,遏制渭河水生态恶化,以缓解关中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提升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任务主要是向关中地区提供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其受水区可划分为直接受水区和间接受水区,直接受水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四市一区和12个县(区)及6个工业园区,总面积1.85万km2。区内总人口约13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600万人,分别占关中全区的56%和80%;工业产值约2500亿元,占关中全区的90%。此外,通过对关中现有供水格局优化调整,可以进一步拓展,通过替代超采地下水、退还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增加渭河生态水量,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置换黄河用水指标。间接使关中大部分区域及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受益。因此,引汉济渭供水范围能够覆盖关中核心区域,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提供优质、可靠的供水水源。并有力支撑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城镇化建设。

2 关中缺水问题及其影响

关中地区历来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柱区,也是一个资源性缺水问题突出的区域。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370m3,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30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关中在经济社会高度集中发展的同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较高程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突显缺水问题,近二十多年来关中的快速发展是以挤占农业水、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为代价取得的。这种做法将缺水后果转嫁给了生态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缺水的严重性,同时也加剧了对环境的损害。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西安、阎良等地地面沉陷、裂缝,沉降面积超过160km2,地面最大沉降2.6m,地裂缝长55km,给城市建设环境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渭河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生态恶化已发展到不能承受、不可容忍的程度,人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值得重视的是,即使在目前每年超采地下水5亿m3、丝毫不考虑河流生态水量的极端用水方式下,关中现状年缺水量达到16亿m3(其中农业缺水约12 亿m3)。关中8市55个县(区)中,有4市37个县城缺水,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达710万人,有150万城市人口在饮用渭河傍河地下水,潜在水质危险。关中有近一半灌溉面积得不到正常灌溉,黑河灌区等局部地方农业与城市争水激烈。

陕西省人口的2/3、国内生产总值的70%集中在关中地区,没有关中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就没有陕西的现代化。如果水资源瓶颈不打破,生态环境不改善,关中的继续发展将面临困境,全省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3 效益分析

引汉济渭工程将陕南的优质水资源调到关中地区,是一项实现陕西省水资源统一配置,从根本上改变关中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战略性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效益主要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

3.1社会效益

引汉济渭工程设计总调水量15亿m3,考虑输水损失后,可直接供给城市和工业的水量为13.7亿m3,相当于关中现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总量的80%(关中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16.4亿m3)。引汉济渭工程提供的优质水量,将使关中乃至全省黄河流域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水资源条件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按关中城市综合用水水平估算,引汉济渭供水量在解决现状生活和工业缺水后,还可支撑约50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从而支持关中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建设引汉济渭可以使关中核心地带告别缺水,使广大城乡人民用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解除水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威胁。通过替代超采地下水、消除对当地水源的过度利用,引汉济渭将为关中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支持。渭河生态水量增加后,可以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调剂用水指标,支持陕北发展。引汉济渭工程实施过程中,高强度的建设投入将显著拉动工程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工程建成后通过省内向调水区进行生态补偿,促进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向陕南实施大范围、长久的补偿措施,有利于陕南长远发展。总之,引汉济渭工程不仅可以改变关中的发展条件,也将为全省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3.2生态效益

渭河干流现状废污水排放量9.1 亿t,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咸阳以下河段水质常年处于超Ⅴ类状态,丧失了基本的水体功能。地表水体污染向地下水扩散,造成渭河流域重要城镇和重点工业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使渭河干流两岸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的地下水水质受到很大影响,西安市地下水污染面积达470km2。交口等灌区利用污水灌溉,不仅污染了地下水,还造成了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渭河污染已长期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

渭河水质污染不仅是污水排放迅速增加的结果,也和渭河缺水严重,生态水量急剧减少密切相关。由于水量减少降低了水体的纳污和自我净化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加快、加重了水质污染。根据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要使渭河恢复基本的生态功能,不但要加大污水减排和治理力度,还要设法保证河道的生态基流量,按照最低要求应保证渭河宝鸡、华县断面流量分别不小于10m3/s、20m3/s,11月~5月份最小下泄水量不小于6.1亿m3,达到这一标准,每年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渭河下泄水量约3亿m3。

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可通过三个途径有效增加渭河的生态水量。一是替代目前工业和城市超采地下水,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亿m3~3亿m3,这些水量中的大部分最终将补充给渭河;二是通过政策措施限制对当地地表水的全部利用,所有水库工程按照一定的标准向河道排放生态水量,因此产生的供水缺口由引汉济渭解决,如此可直接增加河道生态流量2 亿m3~3亿m3;三是除过替代超用水源后,引汉济渭每年新增生活和工业用水量约9亿m3,将相应增加污水排放3亿m3~4亿m3,这些水量经过合格处理,可作为城市生态用水,为营造城市水景观、扩大绿地等提供必要的水量(1亿m3水约可供水面80km2~120km2)。综合以上几点,引汉济渭建成后可为关中地区增加生态用水7亿m3~10亿m3,这些水量将为关中的生态化建设、提升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水平创造新的条件。

3.3经济效益

3.3.1工程投资指标

引汉济渭工程静态总投资163.4亿元(可研),平均单方调水投资10.9元,与国内在建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等工程比较处于较低水平。由此可见,引汉济渭工程有着显著的效益优势。

3.3.2国民经济效益

按照关中现有的供水结构,引汉济渭工程有效供水量13.7亿m3,每年可供给生活用水量3.7亿m3,工业用水10亿m3。按陕西省现状二、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65m3的平均水平推算,10亿m3水可产生的总效益约为1540亿元,如采用2%的分摊比例,供水净效益约为31亿元。考虑水资源已成为关中工业发展的支配性因素,工业用水水平的提高将带动用水效益的迅速提升,这一效益很可能显著突破这一估计。生活供水效益按现状供水价格计算,年效益为12亿元。引汉济渭工程每年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3亿元。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体表现在:一是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将得到有效改善,城乡供水标准和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近1000万人将喝上干净卫生的优质汉江水,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二是逐渐退还挤占的农业水,使失灌的300万亩~500万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三是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减轻城市环境地质灾害;四是每年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亿m3~10亿m3,从而有效提高渭河纳污能力、冲沙能力,维持渭河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五是可大大提高三河口水库及汉江黄金峡以下河段的防洪能力,保障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澜;六是可加快改善目前项目区乡镇基础设施较差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落后状况;七是可形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带动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八是可持续增加项目区地方财税收入,促进陕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九是通过对黄河干流的“下补上取”、水权置换可为陕北地区增加5 亿m3左右从黄河干流的取水指标,有力支撑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城镇化建设。陕西水利

(责任编辑:王剑)

F426

B

猜你喜欢
汉济关中地区渭河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掘进——走进重点项目之引汉济渭秦岭输水4号洞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退耕还林工程对渭河洪峰流量的影响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岭北TBM实现首段贯通
引汉济渭 福祉三秦——访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
从郑国渠到引汉济渭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