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心理需求及社会工作介入探析

2016-04-08 10:53林琳
现代交际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养老机构社会工作

林琳

[摘要]目前,我国众多的养老机构中存在的重生活关照轻心理需求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形成一定阻碍,因此,逐渐重视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至关重要。笔者以N市老年福利中心住养老人为研究对象,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针对机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结合机构及老年人自身优势资源,从老年人自身、机构及工作人员三方面,提出个案、小组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的开展,消解老年人自身存在的孤独感,建立老年人内部有利支持网络,提供更多社会参与的机会,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使老年人真正地身有所养、心有所依。

[关键词]养老机构 心理需求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46-02

相关统计报道,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人次,占全国人口总人数的15.5%,老龄化发展呈现出高龄失能老人增长速度快,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现象加速;老年人“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高知老人比例逐步提升;养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

老龄化现象是一个国家发展到相应阶段所出现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趋势。面对“银色浪潮”的来袭,国家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和社会在长期的实践与经验中所达成的共识,是对过去实行的重生活关照轻心理关照的主动调整,应在满足物质及生理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老年人精神及心理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可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三类。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居家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社区养老作为现阶段的新兴养老事业并未完善,因此机构养老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法。养老机构中住养老人年龄普遍较高,这使得养老机构更重视老年人饮食、医疗等生活方面的服务,从而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需求。近几年,高知老人所占老年人比例逐步上升,他们在退休前的社会角色和权力地位对其自身及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在退休后更容易产生孤独感,甚至自尊心下降。他们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并且相较于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度较低。因此,老年人心理需求需要被关注和重视,老年社会工作在此方面有很好的协助作用。

一、相关文献研究

有研究者调查,部分老年人在进入养老机构后,存在不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以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兴趣小组来提高群体凝聚力,并要加强机构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高梅书,2009);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应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协助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建立工作人员稳定队伍及提高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等方面来综合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李晓峰,2010)。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此类文献集中在对丰富住养老人精神生活,提升社会工作者在机构中的实务能力等方面,忽视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健康状况老人最根本的心理上的需求。由于我国老龄化出现于物质资源比较缺乏的时期,国家和社会将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放在首位。而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养老服务产业需要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和空缺。

我国在2011年提出了在养老机构服务中引入专业社工人才的机制。老年社会工作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变化和协调,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挖掘老年人潜能,提高其自立互助能力,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这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住养老人的心理需求分析

每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的心理需求不同,每个人处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其心理需求也不同,且心理需求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根据笔者调查发现,一级老人(不能自理)和二级老人(半自理)陪伴的需求最为强烈,行动不便使他们不能参加一些机构内部举办的活动,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常来看望他们,更希望有他人能够在身边陪伴;三级老人(能自理)的心理需求较为丰富,包括陪伴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社会参与的需求。具体介绍如下:

最直观的是陪伴的需求。人越老就越需要儿女、家人在身边陪伴,陪伴的需求是每一位老年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特别是离开家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虽然他们知道儿女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看他们,但心中那份渴求仍然非常强烈。此外,部分丧偶老人也表现出求偶的需求,希望能够有个老伴儿,以获得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慰藉。具体表现如下:产生孤独感。据笔者观察,这些老人大部分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机构中结交新朋友,但他们自身较为被动,当没有老人与其主动交流时,他们会产生孤独感;对来访者表现亲密。在调查期间,笔者以一名义工的身份接触到机构中的住养老人,令笔者惊讶的是与许多老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他们便显得十分亲密。部分老年人刚开始话比较少,但当他们听到第一声“爷爷奶奶”后,他们眼睛会一直注视着你,当发现对方回以微笑时,会主动试探性地与你说话。对亲人看望的渴望。“我的女儿今天有没有打电话来?上次打电话她说这周末会来看我。”这是一位爷爷连续第五次问工作人员,在又得到否定答案后失落地离开,“中心在周末和节假日比较热闹,有义工来帮忙,有老人的儿女来看望,那时候听到的笑声最多,老人们也会拉着自己的儿女到处走,给别人看看自己的孩子来了。”

而归属与爱的需求,主要源于老人对环境和生活的不适应性。马斯洛认为,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人们都渴望与他人建立并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渴望在群体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渴望给予爱、接受爱。具体表现如下:产生某种融入性困难。机构养老与其余两种养老模式最大的不同处就是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到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过集体生活。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相应改变,需要为了与他人更好地相处做出相应让步,一旦协调不成便产生矛盾,使得老年人更加没有归属感,并进一步产生融入性困难。

其次是尊重的需求。老年人退休前后的角色转变,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由官到民,从有权变无权,从有职位到无所事事,如此一来便容易产生自卑感以及人走茶凉的不良情绪,老年人此阶段会变得较为敏感,怕被人冷落。具体表现如下:产生自卑情绪。老年人面临着健康水平、认知能力逐渐下降的状况,身体机能也呈现下滑状况,这对老年人产生严重的影响,认为自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难免会有“老了,不中用了”的想法,自尊心有所下降。

最后,社会参与的需求。有的住养老人希望在自身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发挥余热。他们希望自己对他人乃至社会仍有价值,希望得到一些适于他们参与生活的机会,重新体现他们的价值,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具体表现如下:主动帮助他人;有组织策划的意向。这方面的需求在机构退休老年人身上尤为突出,他们在退休前有较高的权利及社会地位,退休后同样希望发挥自身余热,为机构做出自己的贡献。该老年福利中心在老年人内部成立了休养员管理委员会,由8位老人组成,针对缓解住养老人与机构之间矛盾所设立,主要是在住养老人和机构之间的沟通起到桥梁作用。

三、社会工作介入住养老人建议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依赖于其自身的生理状况,笔者从社会工作者角度出发,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周边环境,从老年人、机构及工作人员三个方面,针对老年人心理需求,提出相应的建议,满足住养老人心理需求,并希望以此作为参考提高机构服务水平。

首先,提升老年人自信心,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机构中每一位老年人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便是他们自身的优势资源。机构工作者可以开展相应的个案工作,帮助有困难的老人树立其对生活的信心。以“以老助老”为目的,在专业社工的协助下,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与活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形成一对一的支持小组。随着支持性小组范围的不断扩大发展成一个“以老助老”的草根组织,在成熟后可交由住养老人领导组织,这不仅能够促进老人内部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强烈需求。

其次,探寻机构资源,为老年人身心发展提供机会。建立一支机构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者是养老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优势资源,一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也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该养老机构与周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但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这些志愿者并没有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志愿活动也多以打扫卫生为主,与老年人并未有实质的接触与交流。而社会工作者相较于普通志愿者而言,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与老人沟通,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方面有强大的力量,可以由个人或小组组成的志愿者与住养老人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关照形式,照顾关心到每一位住养老人,并定期看望;学习社工专业的志愿者还应转变角色,参与到养老机构活动组织策划中去,协助中心内部的社工一同为老年人服务。

利用好周边资源,达成共赢。该养老机构与儿童福利院相邻,老年人对晚辈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孤残儿童对长辈关心的渴望形成互补,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适合双方共同参加的活动,在给予孤残儿童关爱的同时增强老年人主观能动性。

最后,提高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帮老助老”。社会工作者扮演着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在与工作人员沟通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工作人员希望学习社会工作及心理方面的知识,他们认为老年人比较敏感,有时会因为某句话而大怒,而且有的老年人的心事藏得比较深,这样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更了解老人,能够从多个方面保障老人的生活。因此,社工可以联系相关专家,定期为工作人员开展讲座与培训活动,以此来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老年人需求分析——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2]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2011(60).

[3]孙颖心.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04).

[4]谢力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J].社会福利,2012(08).

[5]Arnaert A,Heuvel BV,Windey T.Health and social care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Belgium[J].Gender Nursing.2005(26).

[6]王晓瑞.养老服务机构中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J].社会福利,2008(03).

[7](美)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著),隋玉洁(译).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8.

[8]傅双喜.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及其增龄效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1).

[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基于老年生活质量的视角[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2]孙建萍.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07).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养老机构社会工作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治理视域下武汉市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