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2016-04-08 09:55邓诗璇
2016年8期
关键词:钱穆史学

邓诗璇

摘 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钱穆先生根据1961年在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的八次讲演稿修改汇集而成,是老先生讲述他的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的重要著作之一。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时,经常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同时也学到了钱老先生的治史态度和方法,所以此书是一本既有史学学术价值也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好书。本文就读这本著作后的感受简析钱穆先生的史学方法论。

关键词: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

历史是什么,怎么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是历代学史者孜孜以求的问题。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展开了多种解释,《中国历史研究法》是钱穆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稿汇集而成,本书包括八讲,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每一分题,在其共同对象文化大体系下,各有其主要内容,各自地位不同,分量不同。是作者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学习的层次感和整体感。

一、 钱穆其人

钱穆 (1895-1990 ),字宾四,1912年改名为穆,笔名有梁隐、公沙等,江苏无锡人。钱穆一生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国留洋深造,他是自学成材,先是在江南水乡无锡、苏州等地做了十几年的乡村小学和中学教师,然后经顾颉刚的推荐,走向大学讲台成为大学教授。1949年,钱穆只身前往香港,在“两手空空无一物”的艰难情况下白手起家,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湾。1990年逝世于台北,享年95岁。

钱穆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按现代学科门类来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历史学、哲学与思想史、文化学与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等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的上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其学问兼及经、史、子、集四部,所以有人把他称为“我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最后一位读书人”。他以中国传统史学为基本,吸取西方史学思想和方法来建设中国近现代新史学,他的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民族文化生命史学体系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二、《中国历史研究法》内容介绍

第一讲是如何研究通史。学史要掌握我们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对通史的掌握。懂得学习的方法,并明白学习的作用。钱老认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型。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另外研究时贵在能从异中求变,从变中见性,从外到内,以期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讲是如何研究政治史。从政治史的角度,对中国政治制度进行讲述。政治制度对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问题,随着君主制度的不断成熟而不断改善,政治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怎么对待、怎么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讲是如何研究社会史。社会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也因此社会问题总是人们最关心的。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得到后,人们才会想到其他的问题,比如怎么赚钱,怎么当官等,但是随之带来的是更多的问题,因此怎么对待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讲是如何研究经济史。经济问题在中国一直是大的问题,中国以农立国,只有农业生产为人生所最必须,也是最具低水平经济中所有的积极价值者。农业与商业的斗争总是给政府和人民带来许多难题,中国的经济问题怎么看待是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五讲是如何研究学术史。中国历来不缺乏思想家,对于中国应该以什么思想为主流这个问题,一直是大部分有学识的人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学术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影响不浅。所以钱老认为欲研究中国学术史,首先需要注重其心性修养与人群实践。其次必须特别注意学者的人格,即学者其人本身。

第六讲是如何研究历史人物。历史是由人“演”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人物的走向可能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趋势。而对于人物的这方面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讲是如何研究历史地理。历史等于演戏,地理则是历史的舞台。任何事件都是发生不同的地点,好的地理位置对于军事、战争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之伟大,正是在于其千百年来不仅是地区扩大,同时将文化也随而推广。而且在不断推广扩大之下,同时也注意保留着各地区的地域差别。

第八讲是如何研究文化史。文化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文化的研究能看出我们的大体发展。

三、本书体现的史学观点

(一)中国人当知中国史

因为这么一个简单又充分的理由,我们必须好好学习中国史。我们常常说这么一句话:学习就要学以致用,而对于历史的学习更是如此。历史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从远古到现代,一件又一件的历史事件,不断地学习会让我们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使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的记忆变得有血有肉。“学习中国史,其根本就是找出中国历史的普遍性、特殊性,对比西方,审视自己,获得对于今天的我们更有用的东西。”①

认识中国,我们要整体的看待每一个朝代,这是一部不能分割的历史,任何故事都是使它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哪里缺了都已不是真正得中国。学习中国,我们首先要明白中国史对于我们的意义,学史以明鉴,学史以致用。而对于中国史的学习,我们则喜欢用断代史的方法进行划分和学习,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故事,人物不同,情况不同,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理清中国所经历的事情。但这样的方法往往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过于分裂,对于知识也只仅限于块状,不能形成整体感。

从众求异,从异求变,从最初的学历史到会看历史,从看历史到总结历史,说历史,在从说历史到如何对待现在。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

(二)中国历史总是由小部分组成,分析部分才能总结出整体

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学习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从大体上掌握一个朝代的主体。

政治方面,我们着重看的是政治制度的变更。从各国分立到分封制,中国将进入了封建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国又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其中又有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行省制度,中国的地方制度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日渐加强的中央集权,同时对中央的行政也逐渐加强控制,两方面的措施并进以达到中央的高度统一。研究政治制度一方面,我们要将其放在相对应的时代背景下观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懂得这些政治制度对于我们如今的意义。

经济方面,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对于中国来说的意义非凡。因为农业,中国得以有大发展;也因为农业,中国不能有大发展。农耕一直就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也因为国家的过分重视,其他商业经济不能有很好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候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极大地压迫,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畸形。对于因农业而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看待。中国就是这么一个独特的国家,有着矛盾的一切,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

社会方面,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汉族为多,但少数民族的势力也不弱。民族关系一直就是个大问题。因此内部的战争问题也大多是围绕这个方面展开,到底是汉族征服少数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征服汉族?这个问题在我国一直是历朝“争吵”的大问题。一般都是汉族赢得胜利,但也有少数民族成功的例子,元朝和清朝就是实例,只是两者的差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族的文化谁占上风,谁驯服了谁。而在社会其他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各阶级地位,人民生活变化程度等各方面去了解中国的魅力。

思想文化方面,似乎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局势越乱,思想文化越繁荣,社会越开放。前期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十分安稳的国家,频繁的战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地困苦,但文化却大多是往开明处发展,人人想要自己的国家好,各个集思广益,为国家的发展想出各种方法,社会也处于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之下。而后期的社会,社会安定了,思想却局限了,各种条例和规矩把人牵往所谓的“真理”方向走。

(三)英雄与时事的关系

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以大人物的故事为特征来记住一个朝代,这似乎就是所谓的英雄造时事,而时事也同样记住了英雄。不管这英雄是好还是不好,都已经对历史产生了不小的作用。在这么一个规则下,往往乱世比盛世能产生更多的英雄,在乱世中总涌现出不少奇人异士,对一个国家的走向产生了极大地作用。对于一个英雄是否成功,其实有很多的看法,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相联系。

我们常说,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构成的,由这些人物改变历史,创造历史,成就历史。“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对于人物总喜欢分一个三六九等,把人物归类,什么人应该怎么记,都有一个标准的说法。”②其实这也只是我们的看法,历史是不会讲话的,评价也只是我们人为地看待某一事物,某一人物。作为后人的我们其实能做的也只是知道、了解,懂得这其中的意义,至于评价,也只是很形式的东西,只是便于我们记住这个人而已。漫长的历史中,有这么多的人物,或功成名就,或碌碌无为,或遗臭万年,或流芳百世,我们要做的就是懂得他们,这就是我们最好的行为。作者对于盛世与乱世中的历史人物的看法是这样的:“我所谓的历史人物,乃指其能对此后历史发生的作用和影响而言。而此等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显然是生在乱世衰世的,更多胜过治平盛世的。”③乱世给了当时的人们更多的民族危难感,能使人们产生更多复兴国家的方法,都说多难兴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结语

钱穆先生是一位对待历史十分严谨的人,他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及对于历史的独特的看法。我想正是有这样的基础,他才能总结出如此清晰明了的八点。读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学好历史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而这本书就包括了许多好方法。从整体到特殊,从点到面,从人到事。前人的经验总是比我们边摸索边总结出来的要成熟的多,有用的多,给我们在如今的历史学习方面以重大帮助。

当然,钱老的一些观点,我也并不完全接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他说相权制约君权,已经有点一厢情愿。在本书中,也有此类问题。还比如说到经济,对中国历来的平均主义与重农轻商表示赞同,连汉武帝的盐铁专卖也成了“裁抑兼并”。④另外有点夸大了地理决定历史论,认为中国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中国的文化形态,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不应该就此下肯定的结论,而应该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察。

总而言之,这本书将如何学习中国史的方法系统的阐述出来,对于学习中国史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明白,学习历史,并不是单单掌握方法与材料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在学史之前对于为何学史、如何学史有一番自己的看法,懂得其中的意义,根据这一意义来研究历史,掌握方法,合理的运用所拥有的材料,从各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深刻的感受到在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的文化。(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1)

[2] 刘西珍.读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大众文艺,2013年(16):34-35

[3] 邓瑜.中国人当知道些中国史——浅评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北方文学,2012年(6):21

[4] 童延安.钱穆研究历史的三特性.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2年(3):34-37

[5] 刘博雷.浅谈钱穆史学方法论思想的现实意义——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企业家天地,2011年(7):11-15

注解:

①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5页。

②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67页。

③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72页。

④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43页。

猜你喜欢
钱穆史学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钱穆:博学通儒人文大师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下)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刘知几的史学观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