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手法初探

2016-04-08 01:37卢晓冬李启财
山东工业技术 2016年7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卢晓冬 李启财

摘 要:在城市正进行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高楼宽路也正在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飞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变得孤单、冷漠、陌生,与周边格格不入。那么对于这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如何让人们重拾旧日的温情?本文从“以人为本”为切入点,从人的感知、参与的视角寻求城市空间骨架的品质化,探讨城市设计的理念、思路和手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以人为本;城市活力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7.202

1 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网络飞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不断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展开,城市人口的比例在逐渐增加,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54.8%,2010-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并开始超过50.0%,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后50%的城镇化时期,正式步入城市型社会阶段。伴随着城市化的阔步前进,汽车的普及成为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城市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近些年汽车保有量井喷式的增长,使其在全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在提高了人们出行效率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影响。比如城市框架在拉大,道路尺度在改变,城市速度在加快……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在逐渐演变成汽车城市模式。

2 问题

我们的城市比以前更加繁华热闹,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宽敞明亮,但越来越高的楼房和越来越宽的马路,拆散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击碎了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脉络,往日那种人与街道、人与城市的亲密再也找不回来了,一栋栋高端大气的建筑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混凝土盒子。加之近些年城市道路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增多,城市,将被更加人性化的思考,“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本应该是方便的、舒适的、高效的、繁荣的……但现在的城市却常常拥挤、混乱、嘈杂、无序,这与城市的本质是相背离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常态,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竞争局面,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城市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如何达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3 手法

城市空间的研究体系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四大感知”体系进行研究。

(1)路径通道感知。不同的街道组织形式对人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样的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所营造的行人吸引度也可能完全不同。我们可将路径通道分为对外联系、内部交通、特殊展示和内部绿色出行四类,根据视觉形象、活动体验等诸多感知特点,明确每一类的控制要素(城市界面、街道空间、建筑布局、建筑体量、建筑组合、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立面、开放空间、城市家具等),并进行相应指标(建筑高度、街道高宽比、建筑高宽比、建筑组合高差、绿化广场面积比等)的控制。

对外联系通道对城市风貌主要为快速感知,应注重建筑空间分段主题、重要对景界点、标志节点、整体形态美学的塑造。内部交通通道的特点为快速通过,需注重对整体形态美学的控制。特殊展示通道为富有情趣的体验式,应注重开放空间分段主题与体验要素的强化。内部绿色出行通道注重情景生活,需注意近人尺度的风貌控制。

(2)开放空间感知。开放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内部复兴、活力激活的关键,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的关键途径。一个城市内的开放空间其实有很多,我们应该着重关注其本身带给城市的独特价值,发挥开放空间提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我们可将开放空间分为公园、广场、街头绿地三类,根据每一类的控制区域,制定空间本身和其外围的控制策略。

公园的绿化与硬质铺装的面积比例应协调,特别要注重乔木在整体绿化空间中的比例;提供适合多种类型活动的使用空间;构筑物的位置应醒目,增强标识感和展示度。广场以大面积铺装为主,局部搭配草皮与低矮灌木;增强交通可达性;注意雕塑的位置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街头绿地应注意乔、灌、草的结合,以乔木为主,形成一定面积的立体种植,给人以心灵和感官上的愉悦,另外要提供一定的活动场地方便使用。

(3)水系景观感知。随着“以人为本”价值的回归,也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的要求,滨水空间再次成为城市的重要区域,承担着城市的重要功能。滨水空间是城市的一部分,应强调其与城市的连续性,加强城市与滨水之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本文主要通过活动体验和视觉形象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活动体验方面基于对游人行为分析的配套设施及小品(游览步道、亲水护岸与平台等)布局,能够实现双向引导,使滨水空间的活力大大提升;应注重人体尺度的把握,有利于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同时强化重要节点的建筑氛围与景观营造,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序列。视觉形象方面可针对周边建筑高度、建筑体量以及城市界面等要素加以控制。建筑高度应分区控制,总体上形成向水体依次跌落的建筑高度布局;滨水建筑体量不宜过大,高层建筑要尤其关注建筑间口率;城市界面要注意街道、广场和交叉口以及轮廓线。

(4)文化记忆感知。文化记忆感知可分为历史文化感知和现代文化感知。对于历史文化感知区域,应保护区域肌理,同时进行交通系统的梳理,地标构筑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修缮或者复建。对于现代文化感知区域,应着力打造区域地标,营造活力空间,提升其城市亲和力,通过道路质感、环境、小品等元素的引入,人性化的进行设施布置,强化主题式的城市人文。

(5)合四为一。对以上四大感知体系的影响区域进行叠加分析,可以从综合角度确定价值最高,需要着力重点营造的区域,对其改造也将获得最大的城市效益。同时,根据不同控制要素有针对性的提出引导策略,对城市建设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 结语

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设计应回归城市的本质。以建立人性化的场所和空间,重塑城市活力与特色为目标,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及特色,形成既宜居,又和谐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2]黑川纪章.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雅各布斯.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的滨海地区城市开发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构成及评估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