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设计 妙语理答
——听张齐华老师最新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2016-04-09 06:42◇武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圆的认识对称轴半径

◇武 昆

巧手设计 妙语理答
——听张齐华老师最新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武 昆

“圆的认识”一定是赛课中最常见的一个课题,原因是它切入的角度太多,不同的角度切入完全可以呈现不同的结构,太适合同课异构了。

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观摩过张齐华的“成名作”——“走进圆的世界”。这次上课前,有老师议论:“他能上出新意吗?数学文化可是他的招牌,他绕得过数学文化吗?”直觉告诉我,这有可能是一节完全不同的“圆的认识”。

张齐华从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图形不同,确定它大小的数据也不同。长方形需要两个数据确定大小,正方形只要一个,不同的三角形需要不同的数据。那么确定圆大小的数据在哪里呢?自己想一想,再画一画。”很明显,张齐华是从半径切入的。

画出半径后张齐华提问:“像这样的线段在圆里有多少条?”进而继续逼问:“既然有无数条,凭什么一条线段就能确定圆的大小?”教材中是在圆心、半径、直径教学之后通过一组活动研究半径和直径特点的,张齐华并不囿于书本的编排,蕴特征于概念中,逼着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释为什么半径处处相等,孩子的多种回答造就了课堂的第一波精彩。

由学生的回答,张齐华引出半径、圆心的概念以及字母表示。接着进行直径的教学:“还有一条线段也能表示圆的大小,用你的直觉把它画出来。”老师选择了四位同学的作品,通过比较相同之处让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直径。

直径和半径相比是迁移而来的概念,在半径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果断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学习的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

之后,继续逼问:“你凭什么认为直径有无数条?”“你凭什么认为直径都相等?”张齐华的潜台词是:你的经验在哪里?有多少?将你全部的经验拿出来证明你的设想!

张齐华还拿出前一天学生自己用圆规画的圆,从失败的例子中分析失败的原因。当然,这些原因直指圆的特征:圆心和半径。

之后,之后没有了,我没有再记听课笔记。我已经完全被课堂吸引了,生怕因为记录而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课堂上学生有很多精彩的回答,每一个回答如何去接和处理,这是一门大学问,决定课的成败。整理学生回答的能力称为理答能力。我曾感叹,张齐华的数学文化是他的外衣,是能够被打造的。张齐华真正天下无敌的是他的理答能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本节课他的精彩片段。

凭什么你认为直径有无数条?孩子回答:直径的一半是半径,因为半径有无数条。张齐华回应:无数的一半还是无数,多么深邃的思想!

凭什么你认为直径都相等?孩子回答:因为直径就是对称轴,对称轴有无数条。张齐华回应:先掌声……再挑刺!他说“直径就是对称轴”。

这位同学画出的同心圆像什么?孩子回答:像树的年轮。张齐华回应:这是一棵不大能照得到阳光的树。

这样“连珠”的妙语不胜枚举!张齐华的理答能力是“可羡而不可求”的,是不可模仿而且不可复制的,任何一节课孩子都会有不同的回答。与数学文化相比,这才是融入他血液中,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能力。形成这种能力取决于两点:第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深刻的数学认识。假以时日,这是我们有希望接近的。第二,灵敏的思维和反应能力,这是张齐华的“名片”,无法接近,更无法模仿。

啰啰嗦嗦这么多,难道就为了塑造一个神一般的张齐华吗?当然不是!张齐华精彩理答的背后是对学生数学认知的充分尊重,以及对学生表达平台的精心打造。老师们可以回味一下,张齐华在这节课中将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摆在了什么位置?为了拖出这些认知又用了多少方法?理答理答,再强大的理答能力也必须有“答”才能“理”,没有对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的充分尊重,教师强大的表达能力就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

都说中国的孩子最缺乏的是想象力,为什么四五岁孩子的想象力随着上小学会被迅速蚕食?是否我们“教”给他们的东西太多?是否大班化的教学给了我们太多的借口?张齐华的教学给了我一个非常清晰的方向,把握住数学学科的特质和数学知识的本质是一项多么重要的基本功,有了对数学的深刻认识,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这个广阔的海洋。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滨江小学)

猜你喜欢
圆的认识对称轴半径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先找对称轴!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有几条对称轴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