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场所功能与灾后防灾减灾面临问题综述

2016-04-09 09:58孙天威刘亦斌
四川水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场所

孙天威 刘亦斌

(华北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避难场所功能与灾后防灾减灾面临问题综述

孙天威 刘亦斌

(华北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战争摩擦的升级,各个国家对城市避难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对避难场所的设计存在模糊性与盲目性,对避难场所的功能缺乏认知,同时,因为我国对灾后防灾减灾问题的研究不足,这些问题都大大降低了避难场所的实际应用。

避难场所;自然灾害;灾后防灾减灾

引言

避难场所是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战争等有破坏性事件的躲避场所,能够为避难者在受灾期间维持基础的生活需求,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造成更大规模的损失,同时也是灾后重建工作展开的基础,灾后救援工作的根基。然而由于我国防灾避难场所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加上资金缺乏以及个别地方部门存在侥幸心理,对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从心理上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各级避难场所无法到达预计的使用标准,特别是避难场所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下了较大的隐患。本文基于此种考虑,简要叙述了避难场所所应具有的功能与灾后防灾减灾面临的问题,希望为各个阶层的避难场所建设者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意见。

1 避难场所功能

避难场所的首要功能是具有避难安全性,当避难者刚刚从灾难中逃出,必定希望找到一个可以阻挡灾难的避难区,如果避难场所无法给避难者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环境,将致使大量的避难者成为难民,对灾后救灾工作的展开将产生巨大的阻碍,例如灾后救灾物资的分配无法顺利发放到受灾群众,使灾民的温饱,住宿,医疗等生活保障受到威胁。同时由于灾害常常伴随次生灾害的发生,例如地震之后的余震、火灾、海啸,洪灾过后的瘟疫,这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必然使灾害的损失进一步扩大,更是对避难场所安全性巨大的考验。

安全性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

1)临时避难功能。在破坏性巨大的灾害中,可能造成居住地点建筑破坏,淹没,焚毁使受灾群众无法居住,为减少受灾群众免于次生灾害从而减少人员继续伤亡同时使受灾群众有地方住并且能维持正常生活的场所。

2)防火隔离。因为避难场所的选址地点多为公园与学校草场等开阔场地,所以溪流,树木较多,能起到延缓火阻绝火势的作用。

3)减少泥石流阻隔病菌等次生灾害的危害。避难场所多有绿地与树木,土壤相对稳固,同时因为地域开阔,空气流通快速,这些因素可以减少病菌扩散与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次生灾害。

避难场所的另一大功能是救护功能,救护功能是对破坏性灾害的一种救援,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医疗救援与灾后救助等方面,灾后大量群众的突然聚集对医疗卫生的要求很高,高质量的医疗水平与药品的供给是这方面的保障,可以有效救助受灾群众,对其进行有效的灾后治疗,同时也为灾后搜救受灾与失联灾民奠定了坚实基础。救护功能的另一方面是对受灾群众的饮食,住宿,洗漱等生活方面的有效供给,大量的人员聚集如何第一时间提供大量的帐篷与食物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与受灾地区政府所做未雨绸缪工作的考验,需要平时储备大量的有效的救援物资,同时需要具有强大的道路交通运输,空中运输能力。

救护性具体体现为以下两点:

1)运输通道的畅通。运输通道的畅通可以确保外界救援物资的输送与救灾人员的抵达,同时确保受灾群众可以尽快到达避难场地获得避难服务,减少灾害损失。

2)救援物资与人员的驻扎。救援人员与物资的抵达对救援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灾后防灾减灾面临的问题

在遭遇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时避难场所容易出现各种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场所空间分布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集度明显提高,城市的土地价值日益凸显,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较近,当灾害发生后如果坍塌会对周围道路造成堵塞,影响周围受灾群众到达避难场所寻求避难服务,同时避难场所的有效避难面积也容易受到波及,造成灾后避难场所避难距离增加、避难容量降低,这些都将影响到防灾避难场所避难功能的发挥,不利于灾后有效避难。

2)场所标准不高且功能不全

目前防灾避难场所的设置主要以抗震为主,缺乏对其他特殊灾害的抵抗,特别是战争威胁的抵御,而且很多基本的生活设施都不具备,挂牌现象严重,充其量只是一个灾后的市民临时安置点。城市不仅要面对地震的威胁,还有火灾、爆炸、洪水、疫情、有害物体泄漏、雨雪冰冻等突发性灾害的潜在危险和威胁。场所功能的单一化,当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使本来就不健全的避难场所无法从容应对,造成避难功能停滞。

3)规划滞后缺乏统筹协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市防灾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中小城市,缺乏专业专项规划技术指导,城市整体防灾减灾功能滞后于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宣传力度不足,西安革命公园被指定为避难场所,但周围群众认知度普遍不足,避难场所规划用地被大量娱乐设置占据,灾害发生后无法提供有效的避难面积,普及宣传力度不足也造成了灾后避难场所使用率下降,使用效果不明显,规划形同虚设。

3 结束语

虽然我国的避难场所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建设水平与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部分避难场所无法在灾害中发挥其预期的避难作用,希望本文对避难场质量的提高贡献一部分力量,保卫人民的财产与生命安全。

[1]魏博 刘敏 张浩.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初探 [J].西北大学学报,2015(6),1069-1074.

[2]郑新颖.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4),98-102.

[3]初建宇,苏幼坡.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J].世界地震工程,2006(4),80-83.

X4

A

1007-6344(2016)10-0187-01

孙天威(1990--),男,河北唐山人,研究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场所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恋爱场所的变化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