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为例

2016-04-09 09:58潘书才
四川水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训建筑工程院校

潘书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为例

潘书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建立可行的能力评价体系,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办学模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其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根据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的麦可斯(Mycos)教育数据咨询公司就业调查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维持时间不足3个月。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招到满足工作需求的学生,反映为学生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是学生面对企业开出的要求,比如有一定的实习经历、较高的动手能力、快速适应岗位等需求觉得不能理解,显得准备不足。造成目前这种学生与企业之间互不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高职院校的办学还停留在学校单一培养方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传统学科教育体系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停留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的阶段。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协议就业率,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1、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

1.1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建设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中介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

基本能力是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外语能力也逐步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适应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性能、施工机械、施工安全、施工环境;施工管理,包括施工人员和班组管理、施工材料和设备管理、施工方法管理、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成本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和施工协调能力等。

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关于建筑工程职业关键能力的认识,可以将关键能力归纳为以下方面: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建筑专业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工作挫折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团队合作能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等。

1.2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生高中及高中之前的阶段完成。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基本能力已基本定型,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学校更多的是要承担引导作用。

关键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将世界观、人生观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以满足工作岗位需要,高职院校很难在学校现有条件下给学生带来跳跃式的发展,通过双师型老师的启发式教育、大学生涯职业规划、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训课程等形式,以使学生对社会有正确地认识和客观的愿景。

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加以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正确引导、训练及提高,最终能使学生成人、成才。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安全管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教学改革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教学改革,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一直不断改革改进教学改革。重点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加强与企业友好合作办学力度,改善实训条件,大量增加企业实训基地,积极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授,正确引导学生规划学业、职业生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安全管理课程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2.1 将安全管理课程糅合到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块中,实施模块化教学,避免知识的脱节

在制定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将原有的单科教学体系改变为模块化教学体系。比如原先我们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开设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质量事故》专业课,在旧方案中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检测》的后续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两位授课老师之间没有交叉,实训基地和内容也各自安排。而在新的方案中我们将其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检测》糅合,分为“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模块、“工程质量事故与处理”模块及“工程安全管理”模块,放在同一学期内前后进行。三个模块共用一个教学平台,由一位主讲老师带来其他两位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旧方案中,由于时间不连续和教师独立授课,学生往往对质量与安全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足,教学效果很差,部分同学甚至养成“认为安全管理不重要,与质量没关系”的观点。在新方案中,课程设置在一个学期,教学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前后贯穿讲解,教学案例自始至终运用,很好的阐述了工程质量与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在联系,显现了工程安全管理对于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同学们反映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课程的设置合理,知识联系紧密,知识内涵丰富,运用能力增强。

2.2 与企业深度合作,大量增加实训基地,特别是愿意容纳学生前往短期实习的基地

我院从2007年至今,已经在江苏省范围内,与40余家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有实习工地近百处,基本上满足我系师生的实习所需。企业每年给我系一定的经费,提供实训岗位,我们则提供优秀毕业生优先供合作企业录用。在以往的教与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往往不愿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同学们普遍认为安全管理工作地位低、责任大、任务重;在工地实训后,他们感受到施工单位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比过去大了很多,规章制度也能得到遵守执行,社会地位提高了,而且社会需求量很大。大家对安全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时主动性也有了提高。这些变化与他们能深入工地一线是分不开的。

2.3 改变教学方法,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边讲边练。

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法,就是将过去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变实训基地(施工工地)为课堂,将课堂教学变为为实训做知识准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结为“一体”。为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去纯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为此我们改造、扩建了土建施工实训室、装饰实训室和钢结构实训中心;在传统教室内,主要是完成任务分解和基础知识储备,为下一步的真实案例教学做好铺垫。讲练一体,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做到生动、实用、高效。同时,精选授课内容,扩大专业视野,大认知力度,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为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实训基地练习训练,自我提高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在施工安全管理内容教学时,教师将教学任务分解,学生按照宿舍成员分组,分别在不同的工地完成工作内容调查,任务分配,完成工作自评、小组互评等。在不同工地实训的同学之间接受不同的任务,学到的东西差别很大,通过相互交流,补充互相,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1]刘景芳,宋连喜,姜有昌.农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庞文渌.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上海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G322

B

1007-6344(2016)10-0218-01

潘书才,1972年生,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长期从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实训建筑工程院校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