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读物中一缕清风——《寂静的土壤》读后感

2016-04-10 14:21朱鹤健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7
生态环境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世人读后感读物

朱鹤健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土壤读物中一缕清风——《寂静的土壤》读后感

朱鹤健
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编者按:《寂静的土壤》是由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与其同事陈鸿昭研究员和张甘霖研究员合写的一本原创性科普著作。其内容分为3部分:(1)从论述土壤的生产功能、环保功能和生物基因库等八大功能开始,解析了土壤发生演变的多样性;(2)论述了土壤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及其淀积的文化内涵;(3)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面临的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生态学理念提出了中国的土壤梦。该书为寂静的土壤发声,启发世人让土壤回归自然、与万物共荣,指出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带来健康的生活。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她凝聚了三位“土壤人”人生中的感悟和反思,充满了爱土、护土的炽热感情,值得品读。著名土壤地理学家朱鹤健教授对该书深有体会,满腔情怀写了读后感。现刊于此,供大家分享。

引用格式:朱鹤健.土壤读物中一缕清风——《寂静的土壤》读后感[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1):182.

龚子同教授送给我一本他与同事合著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寂静的土壤》新作。作者说这只是科学普及书。我读完此书,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是过去读土壤读物所不曾有过的清新感觉。似是通俗而不通俗,蕴藏许多深邃的科学道理;似是专业而不专业,涵盖了许多喜见乐闻的故事。此书应是两者相结合的共同体,谓之奇葩而不为过。此书对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我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只好借用“雅俗共赏”四个字。

世人认识土壤之重要多止于“万物土中生”。此书归结土壤有八大功能,从生产引伸到环境与文化层面,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技巧,用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呼唤世人要关爱土壤。我读过不少土壤科普读物,记忆中似乎都是描述技术情节,能像此书这样高度理性表达,似不多见。书中把土壤喻为母亲,哺育代代相传的人群,演绎世代文明。发出呐喊,若不善待土壤,地球灾难将会降临。这般说理,怎不令人动之于情,回归良知,热爱土壤。

浓郁文化气息突显此书特色,此书引述土壤的灿烂文化。土壤学术先驱者留下珍贵的土壤文化遗产,那都出于爱土之心,献身于土的精神,值得今人珍惜。诗人墨客留下许多歌颂土壤的赞歌,升华我们热爱土壤、热爱自然的思想。我曾承受过野外生活的劳苦,也为土壤研究效益难以短期兑现而苦闷,几十年苦苦求索,却未想过去想分享的就在身边的精神美歺。此书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这个美好精神家园的大门。

把专业工作与理念、梦想相连是此书高品位的体现。我特别欣赏书名“寂静的土壤”。我于1953年从大学毕业后一直与土壤打交道,至今有63年的历史,深切体会到土壤是寂静的,土壤工作也是寂静的。因为土壤改良利用的效益是长期的,难以立即兑现,容易被世人忽视,所以土壤工作常常处在“寂静”状态。但它又是长效的,根本性的,忽视它,正如此书所言,“寂静的土壤可能不再寂静”。我举一个事例:近期我见到农民喻为“空中绿化”的景象,那就是在土壤流失地区只顾造林,追求绿化率,无意改良土壤,结果林木因土壤瘠薄,长得细弱,呈现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有绿化之名,而无保土之实。这种情景警示了不能怠慢土壤。此书借“寂静”之词给专业工作者很好的启示:要像土壤一样,朴实无华,任劳任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只要耐得住寂静,才能确保土壤寂静。这将大大地提高我们专业工作者的思想境界。此书还引导读者构建“让土壤回归自然,与万物共荣,期盼人人都来爱土、护土、用好土”的美梦。达到“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的目标。可是这个目标“路还很长,任重道远”。此书提示这既是土壤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众人共同的责任。

龚子同教授是中国卓有成就的土壤科学家,研究成果累累,他创建了中国土壤诊断学分类体系,为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已届耄耋之年,还腾出手来,做了学术回归人民的事迹,体现出一个土壤学者的情怀,令人起敬。书中学习所得,敬志于此,以示敬佩之情。

中图分类号:S15; X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6)01-0182-01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6.01.027

猜你喜欢
世人读后感读物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无私无畏世人尊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