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喊我……
——小学美术课堂问答案例浅析

2016-04-10 15:46毛洪伟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
少儿美术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术课教室同学

■文/毛洪伟 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

老师,喊我……
——小学美术课堂问答案例浅析

■文/毛洪伟 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

那天上六年级(6)班美术课,我提了一个不是很难的问题,但教室里举手的学生零零星星没几个,而且一直以来总是只有那几个。我看在眼里,烦在心里:每次都这样,每节课都这样,每个班(六年级有7个平行班)都这样。没办法,课还得要上下去。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还故意“将了他们一军”——“你们连这个问题都不会吗?”可是,只比刚才多了两三只手,还半举半放、半遮半掩地靠着身体或桌子。看着这情景,我上课的热情一下子凉了半截。莫非又成了我自导自演、自问自答的美术课。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举起手来”呢?

突然,我脑中闪过前几天从一本教育杂志上读到的一篇文章中所讲述的方法,今天来试试,看看灵不灵。于是我点了举着手的班长让他回答了刚才的问题。稍作点评后,我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当然举手的还是那几个。这次我又叫了班长,他刚要回答却被我制止了,他迷惑地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这次老师不是要你来回答问题,是让你来点教室里的随便哪个同学来回答,这是对你刚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奖励。”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哗然一片。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好像不相信这是真的。我稍作纪律整顿,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并且还加了句:“以后就这样,谁举手回答或提出了问题,不管对与错,你都有权力点另一个同学来回答下一个问题,不管举手或不举手的同学都可以。”这下,学生们开始有点起劲了,有的终于举起了他们的手,而刚才举手的则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还冲着班长喊着:“叫我、叫我。”再看班长一脸的自豪,欣喜的目光从教室的这头扫到那头,看着同学们兴奋的样子,连他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了。最终在我的催促下,他点了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然后充满满足感地坐下了,好像享有了一回当老师的感觉。而那个被点到的学生也是一脸高兴地回答了我的第二个问题。有了这样的开始,接下去的课堂一反常态,举手的学生明显多了,气氛也活跃了。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之中时,突然坐在讲台前第一张桌子的一个个子不高的男生举着手对我说:“老师,喊我吧,求求你了。”我先是一愣,看着他一脸装出来的苦样(平时就调皮),放声大笑:“哈哈哈,你不用求的。”同学们听到了也在大笑,我摸着他的头笑着继续对他说:“不好意思,老师没有注意你。好,下一个问题就让你来回答。”原来他举了好几次手,但其他同学都没有点到他。他看着其他同学心满意足的样子,实在没有办法才忍不住喊出此言。一堂由沉闷到轻松的美术课就在我的一点点改变中有了一反常态的变化,出人意料。

在接下来的平行班教学中,我也一直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屡试不爽,效果极好。在学生点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是好朋友之间的机会互赠,成功后相视一笑记心中;有的是“小冤家”之间的故意“报复”,成功后得意地一笑泯恩仇;有的是专门找茬,专点班上那几个上课不专心的同学,得逞后眨着自己的“火眼金睛”一脸的坏笑等着他出丑……当然还有许多我所不知道的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终于又重归课堂,这正是我想要的,也是学习所必需的。

小学美术课上,教师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高年级学生不肯举手回答问题,更不用说提出问题。相反,低年级时,教师的问题刚出口教室里已是小手林立,直戳教师面颊,唯恐教师看不到“我,我,我”的喊声不绝于耳;中年级时,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立刻看到一半左右的手举着;高年级的情况最差,似乎他们渐渐长大,对举手回答这种“游戏”已失去了兴趣,亦似乎他们明白“我不说,总有人会说,最后老师肯定会说”。所以很多时候我只能自问自答,高兴上课,败兴下课。于是乎在观摩不少公开课、比赛课时,许多教师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课前准备了花样繁多的“奖励品”,有吃的、有玩的、有看的、有贴的……以至于准备这些奖品都成了某些教师头痛的、花心思的事。当然这种准备也确有实效,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一下子提高许多,当然很多是冲着奖品去的。但能每节课都这样吗?这是长久之计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也会厌倦的。那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一天我在家阅读从学校借回来的教育杂志,其中在《洋班主任的管理魔法》一文中,介绍了外籍班主任奖励和处罚学生的方法。如“回答问题正确可以奖励‘坐到老师的座位上’;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奖励‘照顾班里饲养的小动物一天’;为教师布置出力可以‘排队站在最前面’……”而在“相关链接”中还介绍了“英国老师的另类‘奖品’”,有“把动物玩具放到桌上、跟老师共进午餐、午餐第一个吃、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但却有着比物质奖励更受学生欢迎且有长效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把学生在学习上受到的奖励分为“外来奖励”和“内在奖励”两种。他认为:“通常我们的教学往往只注意‘外来奖励’而忽视‘内在奖励’。例如,教师一般都采取表扬或给以金星的方式,以及考试、分数等方式来增加外来的奖励。这些外来奖励是必要的,但只有外来奖励是十分不够的。要使学生真正能愈来愈自觉地、持久地学习,必须使学生得到‘内在奖励’。所谓‘内在奖励’,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习本身对学生产生‘诱惑力’,使学生能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本身获得满足和愉快。这种‘内在奖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鞭策学生竭尽全力地去学习,使他们领会到专心致志地学习、专心致志地研究问题是什么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去。”【1】

细分析外国教师对学生的奖励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肯定,而我们的方法更多的是在物质层面上的刺激。相比而言,精神上的肯定能“直指人心”,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真正起到“感化”的教育目的;而物质上的刺激,也许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却有刺激学生追求物欲的潜在危机,一旦教师奖励的物质已达不到学生追求的标准,结果肯定又会回到原样。只有在精神上的肯定,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自尊与完美的人格。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更多需要的是教师、父母等长辈对他们的认可,同学伙伴对他的认同。物质带来的只能是同伴们的羡慕或嫉妒,还有一点老师的施舍,精神带来的却是同伴的敬重和老师的尊重。“以人为本”“学为主体”那就是只有教师把一些权力再“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和课程改革的价值,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内驱力,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2】从另一角度讲,学生间的这种互相点名回答,也是体现了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交流与合作,利于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在上述的课堂教学中,我只是把点名回答问题的权力给了学生,并没有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实施。一开始学生的震惊,恰恰反映出的是学生已习惯于被教师点名,也反映出教师在这一细节上的长期“霸权”。那么如果我们在一些常规细节特别是一些习以为常的“霸权”处理上,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也许就会带来巨大的成效。

一直到现在我还在继续着这一方法,并介绍给了其他教师。同时,受此启发还想到了一些类似的奖励方法,如可以让学生用一用教师的美术工具、给学生的美术作品“锦上添花”、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做入课件等。现在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为举手但没有被点到名而叹惜。而我也只能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一再让学生把举着的手放下:“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我想,如果用与学习美术有关的物质或形式来作为学生学习美术的奖励,那才是最好的奖励吧,因为这才是布鲁纳所提倡的“内在奖励”。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ts/wgjys/wgjys/201008/t20100827_804215.htm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美术课教室同学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美术课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
怎样让美术课更生动有趣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