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家谟院士

2016-04-10 20:23吴丰昌,赵玉杰,赵晓丽
生态毒理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傅先生基准重点



缅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家谟院士

2015年6月11日,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家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一位中国环境保护的学术泰斗、有机石油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温和可亲的谦谦长者离我们而去。听到这个悲痛的消息,不敢也不愿意相信。我与傅先生相识多年,这位亦师亦友的前辈像父亲一样给予我很多指导、关怀和帮助,回想与傅先生相识的点点滴滴,他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永远无法忘怀。

一、求学相识,项目结缘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傅先生的情景,那时我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傅先生任副所长,兼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傅先生已经是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与沉积学家,他提出了“我国南方找气为主,找油为辅”的勘探方针,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勇于探索、顽强攀登的科研精神,更是激励了初入科研大门的年轻学者,献身国家石油地球化学事业。由于和傅先生不在同一个实验室,与他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就在仅有的几次会议和报告接触中,傅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高洁的学术品行,高尚的人格修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和傅先生真正结缘始于2007年国家973项目“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基准研究”的立项申请。该项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持,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河海大学等国内优势力量共同参与,我任项目首席科学家。作为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咨询组专家,傅先生全程跟踪参与我们的项目,为该项目的顺利开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项目总体设计、申请书编写与答辩、立项启动、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是项目每年的年度总结会议,傅先生不管多忙都会全程参加,认真听取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这个973项目是我国环境基准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项目,我国的环境基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傅先生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地指出“水质基准直接面对我国水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重大科技需求,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基础性”。傅先生领导的团队负责完成了项目中“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课题的研究,对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2012年11月,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成绩优秀。通过这个项目我与傅先生成为了忘年之交,也与傅先生有了共同的环境基准情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院士与傅先生相识相知多年,傅先生也因此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在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中,傅先生长期指导国家重大水专项东江项目的实施。孟伟院士作为水专项技术总师,多次和傅先生一起对东江项目进行指导和技术把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扩大了共识。孟伟院长曾应邀访问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傅先生就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研究方向、国家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及双方下一步的全面合作等进行深入交流。傅先生也多次应孟院长邀请出席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大型学术会议并作主旨报告。2008年,在庆祝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建院30周年之际,孟伟先生特别邀请了傅先生出席庆祝大会,见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成长和我国环保科技事业的发展。在会后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傅先生关于大气雾霾成因与防治的主题报告见解深刻独到,至今都令人印象深刻。傅先生说,“要做出高水平的东西,需要广泛联合国内力量,甚至联合国际上的力量,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走向世界。当然做的工作不是为了走向世界,而是为了解决我们国家的问题”。这样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和感染了我院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

二、环境基准,我们共同的情结

傅先生是环境科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环境基准研究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傅先生对环境基准有特别的情结和独到的见解,他前瞻性地指出环境基准是纽带,一头连着基础研究,一头连着环境管理,构建我国的环境基准体系,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和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共同为由孟伟先生和我主编的《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学导论》作序。在序言中,傅先生强调了水质基准在国际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地位和国家环境管理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并赞誉这本国内首次全面论述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对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环境基准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傅先生和环保前辈的关心推动下,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牵头组织了国家环境基准研究计划编写,傅先生是该专项的顾问专家,多次参与研讨和咨询论证,提出许多中肯意见。2010年,傅先生与10多位环保领域院士共同写信给温家宝总理,建议开展包括环境基准研究在内的三个环境科技专项研究。

2010年,为了推动我国环境基准研究的系统开展,环保公益重大项目“我国环境基准技术框架体系与典型案例预研究”启动,我是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等共同参与。傅先生领导的团队负责该项目中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重点以PBDEs为例对大气POPs环境基准制定进行了案例分析。2014年底,该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并获得高度好评,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奠定了我国环境基准研究的框架与格局,在国家“科学确定基准”工作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国家环境基准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如今,我国环境基准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入发展,已成为国家环保重点工作与任务,国际地位和声望日益提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基准的法律地位;水环境基准作为攻关研发前瞻技术列入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而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我国水环境质量基准基础数据调查和整编”项目列入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同时,我国环境基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水质基准创新团队先后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正是由于在环境基准方面为政府环境决策做出的贡献和服务,我获得了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SETAC)2015年政府服务奖,成为目前唯一获此荣誉的中国人。2015年,环境基准业务化工作启动,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之一,列入政府部门预算,有了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撑,标志着环境基准从理论技术研发到实际应用的重大转折。正像傅先生期待的那样,环境基准已在国家环境标准的科学制修订、突发性事故损害鉴定、环境质量评估和风险管理等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鞠躬尽瘁,扶持引导实验室发展建设

傅先生是我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院实验室的申请和建设给予了全力的指导。傅先生有着丰富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他1966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现已发展成为颇具盛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他1993年组建了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在2000年广东省28个省重点实验室评比中独占鳌头;他指导的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现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基地,展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1年,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我们有幸邀请傅先生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指导实验室发展建设。傅先生每年都不辞辛劳从广州奔赴北京参加我们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与刘鸿亮、赵进东、魏复盛、蔡道基和孟伟等院士专家共同商讨实验室发展,为实验室学术研究和运行管理提出很多针对性强的真知灼见。傅先生这种国家使命感、科学家的责任感、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感染了实验室的每一位同志,鼓舞和激励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让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去年12月5日,傅先生抱病来京参加学术委员会会议时的情景,他满头银发,和蔼可亲,说话的声音不高,却有一种让人心悦诚服的力量。傅先生早早地起床,去餐厅简单吃了碗清汤面,就直奔会议室了,说起实验室工作,他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特别围绕实验室2015年的评估工作提了两条重要建议,及时有力地指导了实验室评估准备工作。如今,傅先生十分关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已初步揭晓,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良好成绩通过了科技部的评估,如果先生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傅先生重情重义,在京的几天,每天晚上都会给夫人通电话报平安,说自己一切都好,问问老太太好不好,然后把当天的所见所闻跟夫人娓娓道来;他有一块手表戴了好多年,有一天找不到了,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我去接他的时候,他还在找,一边找一边跟我说,是很久之前朋友送给他的……。这些情景,仿佛还在眼前,而先生却已溘然长逝,怎不令人心痛不已!

傅老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是我国科技界和我国环保事业的重大损失,更是我国环境基准事业的巨大损失。我们在深刻缅怀先生的同时,更要化悲痛为力量,承续先生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学风,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高尚品质,为发展我国环境科技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吴丰昌、赵玉杰和赵晓丽

猜你喜欢
傅先生基准重点
傅先生
重点推荐
一个白求恩式的人
——在傅炯业先生李梅英女士金婚庆典上的讲话
软笔的硬度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明基准讲方法保看齐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滑落还是攀爬
巧用基准变换实现装配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