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护译经疑难字词例释

2016-04-10 21:15邹伟林
社科纵横 2016年5期
关键词:译经异文音义

邹伟林

(长沙学院中文与影视传播系 湖南 长沙 410003)



竺法护译经疑难字词例释

邹伟林

(长沙学院中文与影视传播系湖南长沙410003)

【内容摘要】竺法护是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的译师,其译经可以说是西晋语言的大型数据库,借助《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异文材料,我们考辨了竺法护译经中部分疑难字词,以期对汉语史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竺法护译经异文疑难字词考释

竺法护是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的译师,其译经可以说是西晋语言的大型数据库,但经文历经多年传抄刻印,版本众多,不同版本间行文用字有许多不同,直接影响人们对佛经的阅读和理解,甚至还会导致理解上的错误,因而历代大藏经在编修过程中都有过校勘程序。对校同一种经籍的不同版本,其校勘记中所记录的异文材料,为我们考辨通假字、异体字,甚至是形讹字提供了线索,同时也为正确解释佛经中的疑难字词提供信息和帮助。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藏经》)以《高丽藏》为底本,以宋刻《资福藏》、元刻《普宁藏》、明刻《嘉兴藏》为基本校本,此外用作校本的还有日本寺院和宗教院校的收藏本,如“正仓院圣语藏本”、“正仓院圣语藏本別写”、“宮内省图书寮本”、“宗教大学本”等,《大正藏》采用现代校勘学的基本方法,在搜罗古今一切收藏本的基础上,留下一份珍贵的校勘记录,下文我们将运用《大正藏》校勘记的异文材料点校竺法护译经中的部分疑难字词,以乞方家指正。

1.荧然、憺然

“于时其夜净居天子名寂然尊,及神妙天,加欢乐天,加欢天,栴檀天,大悦天,荧然天,尊寂律天,及余无数净居天子,威神巍巍各有光明普照祇树,往诣佛所稽首足下,还住一面。”(《普曜经》卷1,p483,b13)①校勘记曰:“荧”字,宋刻《资福藏》本(以下简称宋本)、元刻《普宁藏》本(以下简称元本)、明刻《嘉兴藏》本(以下简称明本)均作“憺”。《中华大藏经》本“荧然”亦作“憺然”。

按:荧,《说文解字》:“屋下灯烛之光。”《一切经音义》在解释“滋荣”时曰“荣犹荧,荧然,照明之貌,言其光润者也。”(卷21,p435,c5)《学佛考训》曰:“仁和孙文学标妻朱氏持戒念佛,尝光中见化佛像,灯烛荧然,忽成五彩,有佛跏趺其上。”(卷4,p11,c19)可见,“荧然”乃“光亮之貌”。但考释文意,“荧然天”是净居天众之一,比照《普曜经》之异译本《方广大庄严经》,此处为“无数净居天众,光明赫弈威神巍巍,照祇树给孤独园,来诣佛所顶礼佛足。”(《方广大庄严经》卷1,p539,b20)“净居天”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释为“色界第四禅,证不还果之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地:一、无烦天,无一切烦杂之处。二、无热天,无一切热恼之处。三、善现天,能现胜法之处。四、善见天,能见胜法之处。五、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俱舍颂疏世品一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故此间天众的命名如“神妙天、大悦天、旃檀天、加欢天(加欢与旃檀同义,慧苑音义曰:“旃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等皆有除诸烦扰,得真谛清净之意,与“荧然”不合,且《普曜经》另一处经文曰:“于是世尊告神妙天、大神妙天、欢豫天、加欢天、旃檀天、大悦天、寂然天、寂律天,如是等类净居天子伴党八人。”(卷8,p536,c26)则用了“寂然”一词,与文意合。《玉篇》:“憺,音徒敢反,静也,安也。”《一切经音义》卷27:“憺,安也,静也,谓憺然安乐。”《大哀经》:“复有八事智慧庄严,谓不失圣慧行权方便:一曰、寂然观慧而为憺怕。”(卷2,p417,b6)在经文中,“憺”常常写作“惔”,《新集藏经音义隨函录》云:“憺怕亦作惔怕。”(卷1,p632,b2)《别译杂阿含经》:“诸根寂定,心意惔怕”。(卷6,p418,b10)《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惔”陆德明释文曰:“字书作焱”。“荧”,繁体写作“熒”,《说文》:“熒,从焱、冂。”竺法护译经将“惔”讹作“熒”,故诸本皆改作“憺”,实乃矫正其误也。

2.还住、迁住、逮住

“稽首足下,还住一面。”(《普曜经》卷1,p483,b17)校勘记曰:“还”,宋、元、明本作“迁”。《佛说济诸方等学经》:“稽首足下,迁住一面,叉手自归。”(卷1,p374,c19)校勘记曰:“迁”,宋、元、明本及宮内省图书寮本(以下简称宫本)皆作“还”。

按:《尔雅·释诂下》:“迁,徙也。”郝懿行义疏:“迁”通作“还”。“迁”有“转退”之意,《国语·吴语》:“彼近其国,有迁;我绝虑,无迁。彼岂能与我行此危事也哉?”韦昭注:“迁,转退也。”“还”亦有“后退”之意。《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速宾,宾拜辱;主人答拜,还宾拜辱。”郑玄注:“还犹退。”因而二者相通。经文中常用作“退住一面”,如,《生经》:“于时四臣,遥见世尊与众僧俱,即诣佛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卷5,p102,a13)

经文又有“还”作“逮”之例。《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颇有一心诸法灭尽,还智慧然身不受证耶。”(卷7,p773,b26)校勘记曰:“还”,宋、元、明、宮诸本作“逮”。竺法护所译《贤劫经》、《持人菩萨经》、《佛说如幻三昧经》等经文中则多用“逮智慧”。“还”与“逮”声音字形迥异,如何相通?《墨子·迎敌祠》:“城之外,矢之所遝。”孙诒让间诂:“遝,旧本作还。”王念孙云:“还当为遝,谓矢之所及。”“还”的繁体字形“還”与“遝”字形近而误写。而“遝”与“逮”意义相通,《尔雅·释言》:“逮,亦谓相及也。”刑昺疏“逮,遝也。”《春秋公羊传异文释》:“哀十四年传:祖之所逮闻也,漢石经作遝。”《新集藏经音义隨函录》云:“郭璞曰,今荊楚人言逮为遝。”(卷2,p666,b11)故,经文“还”当为“遝”,与“逮”意同。而《普曜经》:“分別一切章句本末,已逮无为入于有为。”(卷1,p484,a20)宋本“逮”作“还”,误也。

3.解明、鲜明

“坚住解明地,功勋慧平均。”(《渐备一切智德经》卷1,p459,a07)校勘记曰:宋、元、明本“解”作“鲜”。“其戒清净所行解明,志性清净所愿解明。”(《持人菩萨经》卷1,p625,a07)校勘记曰:宋、元、明、宮本“解”作“鲜”。

按:竺法护译经校勘记中,常有“解”作“鲜”,或“鲜”作“解”之语,“解明”一词,在词典中的义项有两个,一是“晓悟聪明”;一是“解释,阐明”。这两个义项用在文句中,不甚准确,且“解”常写作“觧”,草书字形两者极为近似,故传抄者,多改“觧”为“鲜”。继而,借“仙”为“鲜”,如《贤劫经》:“心念解明犹如日光。”(卷1,p002,a22)宮本“解”作“仙”。但“鲜明”一词在经文中的常用作“色彩耀眼”义,例如“犹鬘师以水洒华,使不萎枯,润泽鲜明。”(《长阿含经》卷18,p118,c27),词义与以上经文文意不合,因而在竺法护译经中,亦有传抄者将“鲜明”之“鲜”作“解”,如《渐备一切智德经》:“严净道地,具足清净鲜明之法。”(卷5,p490,a06)正仓院圣语藏本(以下简称圣本)、正仓院圣语藏本别写本(以下简称圣乙本)“鲜”作“解”。

纵观竺法护译经中的“解明”或“鲜明”,都无法以现有辞书中的义项来阐释,“解”有“通彻、通达”之意,《淮南子·原道训》:“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高诱注:“解,达也。”“明”有“了解、通晓”之意。“解明”,即“通彻明了”,竺法护译经以旧词灌注新义,故给传抄者带来疑惑,于“解”、“鲜”之间摇摆不定。“解”与“鲜”草书字形虽近似,但在经文中“解”与“鲜”并不可以隨意通用,在词义明确的“解決”、“解心”、“解衣”、“解析”等词中皆不混用。如“所未闻见,悉为解决。”(《生经》卷3,p092,b25)“解决众人之狐疑”(《德光太子经》),就没见“解”通“鲜”之例。

4.跳踉、跳梁、超梁

“時鳖问曰:卿当齎肝来到我家,反更上树,跳踉踊跃,为何所施。”(《生经》卷1,p076,b19)

按:跳踉,跳跃。《字汇·足部》曰:“踉,龙张切,音良。又跳踉,勇跃貌。”《汉语大词典》:“跳踉亦作跳梁。”例引《庄子·逍遥游》:“东西跳梁,不辟高下。”成玄英疏:“跳梁,犹走掷也。”[1]故元、明刻本《修行道地经》有“跳梁”的用法,“又一子父欢呼跳梁,乃如虎鸣,吾折伏之,令无有声。”

“捔力出壮,按摩等伎,超梁赌走。”(《佛本行集经》卷58,p920,a06)“超梁”一词颇为费解。《说文·走部》:“超,跳也。”“超”、“跳”属同源关系,两字古音同是透母宵部,声音近似,且都有跳跃的意思。《摩诃僧衹律》:“是猕猴子小时毛色润泽,跳踉超掷,人所戏弄。”(卷4,p258,b27)宋、元、明、宮本“超”作“趒”。《慧琳音义》卷六十二“浮趒”注引《声类》曰:“趒,跳也。”《说文·走部》:“趒,雀行也。”段玉裁注:“今人概用跳字。”《慧琳音义》卷五十六有“趒梁”词条,引《韵集》释为“趒越也”。可见,“超梁”即“趒梁”,“趒梁”即“跳梁”。“超梁”、“跳梁”、“跳踉”皆一词之变体。

5.选软、潠濡

“除忧去累念生若寄,不可选软去道日远。”《太子墓魄经》(卷1,p410,a11)校勘记曰:宋本“选软”作“潠濡”。

按:《说文·辵部》:“选,遣也。从辵,巽声。巽遣之,巽亦声。一曰选择也。”选,本义一曰遣送,一曰选择,依其本义于经文不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选,假借为巽。”季旭升《说文新证》:“巽,顺从。”[2]《易·蒙》:“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孔颖达疏:“巽谓貌顺。故褚氏云……巽者外迹相卑下也。”《汉书·西南夷传》:“恐议者选耎,复守和解。”颜师古曰:“选,怯不前之意。”《重订直音篇》:“耎同软”。《史记·天官书》:“(太白)已出三日而复,有微入,入三日乃复盛出,是谓耎,其下国有军败将北。”裴骃《史记集解》引晋灼曰:“耎,退之不进。”“选耎”,即“选软”,意思是怯懦不前。“选”通“巽”,“选软”亦作“巽软”,钱谦益《潘佥事哀辞》:“疆场之吏,缩恧巽软。”

耎,同“懦”,《字汇·而部》:“耎,乃过切,音懦,义同。”“选耎”,又作“选懦”,《后汉书·西羌传》:“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懦,亦作“愞”。《集韵·虞韵》:“懦,或作愞。”选懦,又写作“选愞”、“巽懦”、“巽愞”。

因此,“选软”一词,有“选耎”、“选懦”、“选愞”、“巽懦”、“巽愞”等多种写法,但《太子墓魄经》宋本“选软”作“潠濡”却是讹误。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潠,含水喷也。”[3]《后汉书·方术传上·郭宪》:“宪在位,忽回向东北,含酒三潠。”李贤注引《埤苍》:“潠,喷也。”《说文》:“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漆涑。”潠濡,应是与“巽懦”形近而讹。《一切经音义》:“选耎,经文或作潠濡,非也。”(卷33,p528,c06)

6.笼疏、笼踈、龒疏

“化造屋室讲堂楼阁,天窗轩牖刻镂笼疏,泉源陂池江河之流,苑囿泉水中生莲华,青红黃白叶皆明珠无不周遍。”(《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1,p199,c16)校勘记曰:宋、宫本“笼疏”作“笼踈”。元、明本“笼疏”作“龒疏”。

按:笼疏,是用竹子编的网,用作帘子[4]。笼疏,《汉语大词典》未载,但佛经中有十多处用例,如“有人来者不妄得入于中庭,虛空上安铁笼疏。”(《出曜经》卷4,p630,b28)《说文》:“疋,足也,上象腓肠,下从止。”疏,同“踈”。《金石文字辨异》:“汉周憬功勋铭‘禹不决江踈河'。案:《广韵》,疏俗作踈。”疏、踈,为结构类型不同的正俗字。疏,会意兼形声,疋亦声。踈,从足,束声,形声字。因此,“笼疏”即“笼踈”。

龒,是“龙”之繁体“龍”的古字。朱骏声《說文通训定声·竹部》:“笼,假借为龙。”清吴玉《别雅》卷一:“笼东,龙钟也。”故,“笼疏”,借作“龒疏”。

限于篇幅,我们仅仅选取了竺法护译经中的少部分字词进行了考释,旨在抛砖引玉,冀图引起学界对竺法护译经异文语料价值之重视。

注释:

①本文佛经主要采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同时辅助以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与中华佛学研究所提供的电子佛典数据库。括号内P指页数,a、b、c分别指上、中、下栏。

参考文献:

[1]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2]季旭升.说文新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邹伟林.《普曜經》疑难词语考释[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4).

[5][清]邢澍.金石文字辨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5-0111-03

*作者简介:邹伟林(1976—),女,长沙学院中文与影视传播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汉文佛典异文与现代汉字规范应用”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C1081。

猜你喜欢
译经异文音义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普洱”音义考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