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Dr.Wei告诉你Why

2016-04-11 00:58语语
当代工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评判科学

语语

科学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2013年,一档科学娱乐节目《最强大脑》捧红了北大教授魏坤琳,人们叫他Dr.Wei(魏博士)。在网上,粉丝们称他为中国最帅教授,也是广大女同胞心目中呆萌的科学男神。

也许是出于“妒忌”的缘故,后来的节目中,他遭遇了来自评委们的“围攻”,比如孟非说他情商为0,高晓松更是几次和他对着干。但魏坤琳已经明白何为电视效果,能够淡定自如地就“矛盾”回应媒体:“适应了,但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发作。不过他们的口才太好,我嘴巴很笨。”

他嘴巴不笨。在一期拆弹部队项目录制时,由于两位选手花了很长时间记忆信息,但最后的比拼时间不过1分钟。率真的他直接说了一句:“前戏太长,高潮太短!”观众们哈哈大笑。

可对于粉丝口中的“呆萌”,他一直无法理解,“上我课的学生也这么说,为什么?”他的纠结不是在意,而是因为没有人给“呆萌”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对他来说,任何事情,科学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德裔导师称他“Why”(为什么)

无论节目中还是生活中,魏坤琳都是一个认真、执着的人。

18岁那年,到北京体育大学报到,父亲对他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以后的路就要你自己走了。”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在大部分人还懵懂于本专业究竟要学什么的阶段,他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道路,比如“要么研究生考北大,要么直接出国。”

班级组织同学去郊区植树,他是唯一一个带着书晚上在灯下看英语的人。大一上学期时他考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准备第二学期继续考六级。有一次上课,后面的同学调侃他:“什么?你下学期真的要考六级啊?”坐在第一排的他认真地回答:“对啊,你要是想都不敢想,那你肯定做不到。”说完他就转过头去,教室里鸦雀无声。那一刻的他,身上已经有了如今Dr.Wei的影子。

本科毕业后,他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运动控制,因为他觉得这个研究“很酷”。德国裔导师和他开玩笑,叫他“Why(为什么)”。一开始可能是发音问题,错将Wei发音成了Why。“但后来老师故意读Why,也许是因为我总问他为什么的缘故吧。”魏坤琳说。

拿到神经运动控制和电子工程两个硕士学位以及神经运动控制的博士学位后,他在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医院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博士后研究结束,魏坤琳想回国发展,此时,他遇到了两个伯乐。

第一个是北大心理系主任周晓林。魏坤琳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处于空白阶段,周晓琳和他在电话上聊了20分钟,说:你过来吧。于是,魏坤琳回国,入职北大。

第二个伯乐是果壳网研究员桔子,是她发现了魏坤琳的真人秀潜能。

桔子和魏坤琳相识于2010年。毕业于北大的她,拥有细胞生物学的博士学位,目前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普及科学,为科学松鼠会旗下的科学家讲坛“未来光锥”做星探。

在她看来,魏坤琳天性里有一种抒发的强烈欲望,“不是只关注研究里的细节,对公众想知道什么也抓得非常好,面对不同受众,能把握核心的信息。”此外,她认为,和大部分科学家不同,“魏老师个性开朗,对人没有天生的排斥与警惕,不会有太多的顾虑。”

所以,当节目组想找一个有个性、有棱角,还得会适当耍帅的科学评审时,魏坤琳脱颖而出。

走红是一场实验

在节目中,作为领域内的专家,他负责为节目提供人脑认知方面的解读。试录的前几期里,他有些不适应,比如为了节目效果,其他几位评审经常插话,而他则不知该说点什么。

再比如,因为在国外生活10年,他有时会无意识地冒英文单词,“很麻烦,人家会觉得你很装。”但是,随着节目开播后收视率的一路走高,这位“Dr.Wei”与他那句“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的台词,迅速火了。

人红是非多,随着走红而来的,是质疑和争议。

比如方舟子,就曾公开表示,魏坤琳是“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在美国学的是运动控制和运动康复,和大脑认知没有半分钱关系”,“果壳网送了一个伪专家去蒙全国人民”,扬言要“挖挖这个人”。

魏坤琳的回应显得心平气和,他说:“如果一定要对我做批评的话,请从专业角度出发,这样我们可以探讨。科学领域到现在已经细分得很厉害,不排除有些人知识面广一点,但也不代表你能够跨这么大的领域去评判一些东西,就像我从来不会去说遗传学或者免疫学的问题。”

尤其让对手气恼的是,他把自己上电视、走红以及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现象与事件视为一次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个实验里,我不仅是观察者,同时也是实验的参与者。”

耍帅与科学合二为一

魏坤琳说,最初答应参加《最强大脑》的动机,一方面为了好玩,一方面也为科学研究,看看大众媒体到底是怎么回事。连续几个月,每周飞到南京和节目组摸爬滚打一天,让他大致明白了电视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需要运用怎样的电视语言、大众心理对科学的预期又是怎样的。“至少,我的体会要比一般的科学家更深一些——电视台喜欢讲故事,要设置悬念,喜欢跌宕起伏的效果。有时,专家团也会和考虑收视率的节目组较劲。”

渐渐地,他明白了大众对科学的需求与接受度,“不要指望传播科学是非常简单的、能够一步到位的。”“如果我正儿八经讲认知科学的原理,连续讲10句话,他们肯定把台都换了。”所以,先用一个精彩节目把人吸引过来,然后再传播一点点科学知识。“多说了也不行,少说了也不行,说浅了不行,说深了不行,这个东西得有个度。”

有时候,他也较真。一次节目结束后,他在微博公开写道:“我说错了一个地方,饶舜涵(在节目中挑战‘快速结账的选手)心算还需要顶叶的参与,不光是前额叶。居然当时说漏了,刚才一看电视就发现了!不好意思!”

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在决定参加节目后,他提醒妻子,把所有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删得干干净净,包括女儿的照片。“现在,你们什么都搜不到吧。”他咧嘴一笑,至今,神通广大的粉丝们依然只能搜到偶像非常有限的信息:已婚,妻子在清华工作,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

猜你喜欢
评判科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双标
想提升领导力就少评判评判与权力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