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陶的民俗文化基因

2016-04-11 00:58郭红琳
艺术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八仙陶器陶艺

郭红琳

马口陶的民俗文化基因

郭红琳

马口陶是湖北地区著名的近代民间陶,窑口分布在湖北汉川的马口镇一带,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江汉平原这片沃土上滋生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陶。几百年前的马口镇周边陶工就有数千人之多、薪火不断、代代相传,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窑火已不在闪耀,唯有马口陶器却依然广泛留存于民间。曾经的窑火陶工淡出了人们视野,马口陶却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的品质,从未曾失去它的光辉。

一、田间奇葩——马口陶

马口窑始于明代隆庆年间,清朝末年达到相当规模,鼎盛时期陶瓷生产的从业人员达到近三千人。民国时期随着陶瓷产品在生活中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马口镇周边的龙窑已达36条、作坊108家之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组建成汉川马口镇陶瓷厂,生产日用陶及工业陶,品种达二百多个,成为当时湖北陶器制造业规模较大的工厂之一。

马口陶,采用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制作,常见器型有缸、坛、罐、壶、盆、枕、烘炉等。从现今留存下来的大量实物中可以看出,当年的陶工们由于长期从事陶瓷的手工制作,技艺娴熟,在涂有白色化妆土的坯面上飞快地刻画出传统人物、吉祥图案等。刀法随性自然、笔法简练大气、虚实相生,刀未到意犹到,是马口陶装饰绘刻最为传神之处。“八仙”“九龙”“十八学士”等成为数百年马口陶的经典纹饰。从存世的器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口陶有它独特的造型习惯与装饰风格,有最接近自然的陶质釉色,在粗陶上以最直白的方式绘制或刻画着人们的愿望与喜好。这一地域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悄然渗透在陶器之中,组成特定的历史时段的民俗生活气象。

如果我们把马口窑的民间陶艺仅仅归入民间艺术或民间美术一类是不够完整的,当涉及到这些具体的民间陶瓷器物的研究时,单一用工艺、艺术或美术的标准是不能准确诠释的。民俗对马口陶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思考角度,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马口地区民间陶艺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马口陶民俗文化形态的展现

陶,本是一种自然物质,经过人的造物行为,即成为附着人类诸多习性和情感的器物。马口窑历经五百多年历史,由源起到辉煌,直至消失,对一个地域性窑口的探究,笔者认为既要从历史文化的主线进行研究,又要兼顾该区域人文特点来分析。

马口陶非常独特,泥料的粗选及草灰釉质朴的光泽,使其保留了民间陶的原汁原味。但最打动人的地方却是那些能凸显地域民俗文化的一些细节,不论在功能上,还是装饰上,都带有明显的民俗特征。

(一)从“锁坛”看民俗风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江汉平原盛产水稻,这里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可以把多余的粮食拿出来酿酒。马口窑烧制的酒坛子成了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实用器物。酒坛器型普遍较大,肩部较高,肩下呈直筒型,颈部较高且带盖,在颈部外侧对边各穿一孔,孔洞有方有圆,可用铜锁锁住,因此,民间称为“锁坛”(图1)。江汉平原一带的乡镇有一种风俗,女儿出嫁前男家要送一坛酒,只要家境尚且殷实,女儿出嫁酒坛也是必备的嫁妆。装满酒的马口酒坛用铜锁锁上,随新嫁娘到婆家,待到重大节庆时夫妇俩开锁取酒畅饮。“锁坛”成为这一地区民间生活中人们表达情感与祝愿的重要载体。陶坛上一个小小孔洞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幸福的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从“八仙”看精神信仰

在中国,八仙是家喻户晓的得道仙人,最早的八仙传说可上溯至汉代。唐代与五代都出现过八仙,但人物指向不同,直到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中将八仙确定为七男一女,湖北地区的八仙以此为范本,流传至今。道教中的八仙在人物设定上代表着人世间的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等角色,历经千辛万苦得道成仙,有关八仙的传说多围绕打抱不平、惩恶扬善的故事展开,所以在老百姓看来八仙形象非常亲切,值得尊重,尤为爱戴,成为平民百姓的理想与寄托。“八仙”是马口窑的陶器上最常见的人物纹样(图2)。从明中期马口开窑烧制陶器起,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题材的陶坛都有制造。以八仙纹样绘制的坛子被直接称为“八仙坛”,在当地提到八仙坛几乎无人不知,知名度极高。八仙坛是马口陶的代表,明清时期八仙已经成为平民百姓最易接受的民间艺术形象,如皮影、剪纸、年画、刺绣等各类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中都有表现。在浩如烟海的民俗事象中,“八仙”成为民众信念支撑、情感慰藉乃至心理依赖的最好载体。

(三)从“吉言文字”看世俗人情

民间文化喜欢以直白、热闹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中国各地婚嫁中喜欢用饰有“喜”字的陶瓷罐、坛作为实用和装饰的器物。在湖北的民俗习惯中人们也有这样的喜好。从现存可见的马口陶中,大量发现刻有吉言、俗语或诗词句赋的陶罐(图3)。所刻文字多为: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三阳开泰、六合同春、福寿双全、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字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刻文字甚至出现了“抗战胜利”“人民公社好”等与时俱进的字样。民风民俗中对吉言俗语的运用确实非常普遍,不仅是日常生活,人们在婚丧嫁娶、礼尚往来中都会大量使用或赠送马口陶器。于是在社会情境的需求下,在人们美好愿望的驱动下,文字被直白地刻划在陶器上。体现了民间艺术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间接性与直接性。民间陶工因自身审美修养的局限性,直接将文字与其他装饰图式混合刻划,这种不经太多思量的、随意性较强的构图及制作手法也正好将马口民间陶的本色显现出来。民俗成为陶瓷装饰风格形成的原动力,催生出个性独特民间陶艺。

(四)从“状元打马游街”看社会生活

“打马”是近代湖北黄梅戏《女驸马》里出现的一个词,民间流传很广,是扬鞭骑马的意思。过去中了状元要被赐骑马游街,老百姓俗称“状元游街”或“打马游街”。在刘成禹的《民国笔记小说大观》一书中,就记载了在湖北武昌城内的一次状元游街仪式的盛况。[1]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咸丰年间,马口窑在故事的同一时期以此为题材,创作出民间陶艺的精品。“状元打马游街”是在民间陶器上直接描绘社会生活及风俗面貌的经典图式,是将民间共同关注的极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提升到民俗文化的认知高度(图4)。同样在湖北民间艺术的其他形式中,如民间床板木雕、窗栏木雕中对这一社会生活题材也有精彩表现。由此可见,是民俗文化赋予了马口陶无比生动的表现题材。

三、马口陶民俗文化基因

民间陶瓷都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对使用功能的追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是陶瓷造型的缘由,即适用产生造型。[2]在实用、适用的基础上,地域民俗促成马口陶独特的造型个性。器物造型之外,民俗习性的物化转移影响着民间陶艺的审美。马口陶器通体装饰上画面饱满,多以我们常见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祥瑞纹饰、吉言俗语为内容,与陶质器物的造型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它的审美价值和历久弥香的民俗文化气息是其他民间陶艺不可企及的。马口陶从诞生初期到几百年后的消逝,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它都展现出与民间陶业、民俗文化共存相生、不可分离的关系。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基因,使它完美链接着民间制陶的传统工艺与民间生活的习俗需要。

马口陶是近现代湖北地区民间陶瓷艺术的典范,既沿袭了其他各地民间陶瓷的本质属性,又不可忽视民俗事象对其的深刻影响。将马口陶定义在既兼顾民艺陶瓷发展脉络中,又将视野提升到民俗文化基因的遗承中来研究马口陶,对马口陶的研究才具有更广阔和深远的意义及价值。

四、结语

马口陶宛如一株田间奇葩,自生自灭,需要保护。马口陶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产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民间陶瓷如何发展,民俗文化基因将植根于其中,烙印于其上。文化尚在,民俗犹存,窑火不灭,下一曲湖北民间陶歌如何去唱响,是我们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注释:

[1] 刘成禹.民国笔记小说大观·世载堂杂忆[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2] 杨永善.中国现代民间陶瓷与其文化内涵[J].中华文化论坛.1998(11)

* 本文系作者2015年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成果之一。课题名称为“湖北民俗陶瓷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为“QSY15012”。

郭红琳: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八仙陶器陶艺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前史时期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陶器制作技术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疯狂”的陶艺
水八仙成馔
水八仙
八仙共显正能量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不完美的独特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