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防寒手套在寒区伤员战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6-04-11 02:32贾立辉王渊博
西南国防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寒区

解 冰,孙 蕊,贾立辉,王渊博,田 竞



自制防寒手套在寒区伤员战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解冰,孙蕊,贾立辉,王渊博,田竞

[摘要]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超薄发热防寒手套(简称热手套)在寒区伤员战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名野战救护所男性队员,在-20℃旷野环境下,分别佩戴热手套、军用配发防寒手套(简称军用手套)或裸手,对5名模拟伤员连续进行包扎与固定,记录每名队员包扎与固定的平均救治时间以及总体救治时间、分项救治评分及平均救治评分,并采用主观用力评分(RPE)和温度觉评分评价热手套应用效果。结果救护队员在不同防寒条件下实施救护的救治时间、救治评分及主观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裸手救护评分最低、用时最长。在平均救治时间、总体救治时间、分项救治评分、平均救治评分、RPE评分及温度觉评分上,佩戴热手套均优于佩戴军用手套。结论热手套在寒冷条件下有助于救护人员对伤员实施战现场救护,其应用效果优于现有的军用手套。

[关键词]战伤救治;寒区;热手套;防寒手套

现代战争的特点是作战空间广、战场环境复杂、伤员发生快、数量多、范围不确定、伤情复杂,伤死率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1]。在寒冷战区,受地理条件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给战伤救护的组织实施带来了极大困难。如现场救治不及时,伤病员极易受到寒冷损害,增加冷损伤发生率,导致伤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增加[2]。

研究发现,将手浸泡在8℃的水中15 min即可导致手指严重的缺血症状[3]。而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常常在-(20~30)℃,裸手在这种条件下1~2 min左右即出现手指麻木、指关节活动不便等。因此,寒冷条件下对伤员实施现场救护(止血、包扎、固定等)极为困难。防寒手套的应用有助于救护人员开展寒区伤员战伤救治,但现有的防寒手套要么过于厚重,不便于实施操作;要么过于单薄,无法抵御寒冷,不能保证持续救治效率。针对此弊端,笔者自行研制了一种超薄发热防寒手套(简称“热手套”),本研究对其在寒区伤员战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本院选拔10名具有3年以上在所资历的野战医疗所队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0.6(35~48)岁,平均身高177.4(175~181)cm,平均体重73.4(70~81.5)kg。所有队员均对战伤救治训练内容熟练掌握,历年考核成绩均为优秀。

1.2环境条件考核时间在本地12月中旬至下旬,室外温度约为-20℃,风力<4级,选取市郊一处约200 m×250 m大小的旷野为考核场地,场地条件为草场(已除积雪)。分3次进行战伤救治考核,按照热手套、军用手套、裸手的顺序进行,每次时间间隔约1~2 d。

1.3手套选取

1.3.1热手套热手套为五指化设计,贴服性材料制作,电路设计覆盖5个手指及掌背侧,锂电池及阻燃碳纤维供热,电池采用人体自保温技术,置于救护员衣袖内保暖。手套型号分为S、M、L三款,最大厚度为2 mm(图1)。热手套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1520324056.2),并已通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2014501WTJJ00719)。

1.3.2军用防寒手套(简称“军用手套”)采用我军现行配发的五指手套(图2)。

图2 军用配发防寒手套

1.4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由本院野战医疗所组织本次考核评价,由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抽取5名卫生勤务专家作为考评专家,为每名队员的战伤救治操作进行打分。考核内容为上臂开放性骨折的三角巾包扎与固定,其中包扎满分50分,时间要求为40 s;固定满分50分,时间要求为1′20″,每一项操作分别从综合评定、情况判断和操作步骤3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漏项或不规范扣2.5分,超时1 s 扣1分。要求每名考核队员连续操作5名伤员,分别统计每名伤员的救治时间和5名伤员总体救治时间、伤员分项救治评分以及5名伤员平均救治评分。在最终操作结束后,对每名队员进行主观用力评分(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和温度觉评分,考核队员个人评价其对每名伤员救治时的感受。RPE评分[4]采用10分制,0分代表毫不费力,10分代表非常吃力;温度觉评分采用9级制(即-4~4分),-4分代表手指非常寒冷,4分代表手指非常热。

图1 自制超薄发热防寒手套A:电路设计图纸;B:内衬电路标记;C:正面(配备锂电池);D:侧面

1.5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2003 Exce1进行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符合条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不服从条件时,采用K-W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思义。

2 结果

2.1战伤救治考核结果3种实验条件下,战伤救治评分及救治时间情况见表1,均是热手套组评分最高、用时最短;裸手组评分最低、用时最长。对5名伤员救治评分分别比较发现,随着救治伤员数的增加,热手套组救治每名伤员的评分几乎没有太大的降低,而其他两组的评分都逐渐下降,尤其在第4、5名的评分下降非常大。提示随着救治时间的延长,热手套的优势更加明显。

2.2队员主观测评结果在3种实验条件下,10名队员的RPE评分热手套最低,裸手组最高(P<0.05);温度觉评分则是热手套组最高,裸手组最低(P<0.05,表2)。

表1 在3种实验条件下5名伤员的战伤救治考核结果(n=1O)

表2 队员主观测评结果(n=10)

3 讨论

寒冷环境导致的人的手动能力降低一直是困扰军队野外训练以及操作任务的难题。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在-18℃的环境下无法裸手忍受超过20 min,更不用说去完成一些手动操作任务。如果温度进一步降低,则耐受时间更短,手动能力显著降低[5]。我国边境近一半处于高原或者寒区地域,地处偏远,气候寒冷。一旦冬季战争爆发,将会给战场急救带来很多困难[6]。即使急救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由于受寒冷环境影响,也很难持续对伤员实施现场救护。

过去的50年,大量的研究都在探索寒冷环境对于人手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尝试减缓或者解决寒冷诱导手动能力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以研制防寒手套最具有代表性[7]。Hunt等[8]比较了5种不同材质、不同设计的手套在-20℃环境下电工进行操作的防寒效果。结果发现,受试电工均出现了手部温度降低、手指寒冷麻木、手部操作费力等情况。相比而言,连指棉衬手套保暖效果优于五指棉衬手套,但不利于完成手部操作任务。KemPson等[9]在1988年首次报道了自行研制的一种电加热五指手套,其对于患有雷诺综合征或者血管痉挛疾病的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但KemPson并没有评价寒冷条件下该手套对于手动能力的影响,并且手套设计上也稍显厚重。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采用裸手进行包扎与固定,在-20℃下10 min内手动能力就下降了近50%,总用时延长约40%。而军用手套相比裸手,尽管在救治评分及总体时间上有了显著改善,但随着时间延长,其手动能力也呈现明显降低趋势,平均用时亦显著增加。说明在相对较长时间的严寒条件下,军用手套仍不足以保护严寒对于手动能力的影响。反观热手套,在整个战伤救治过程中,均具有良好的防寒效果,5名伤员平均救治评分及救治时间波动不大,受试者主观评分较高。从热手套与军用手套的比较结果来看,尽管在第1、2名伤员救治评分及救治时间上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到第3、4、5名伤员救治时,热手套无论在评分还是时间上明显优于军用手套,进一步证明了热手套的防寒持续性好。

针对现有防寒手套的不足,本研究在热手套设计上采用了贴服性材料制作,减少因手套过厚带来的操作不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指操作的准确性。采用锂电池及阻燃碳纤维供热,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手部温度,避免救护员冻伤及手指灵活性下降。结合信息化医疗设备特点,本研究在食指远端采用电容屏兼容设计,可在寒冷条件下不摘除手套操作触摸电子屏。外部供电电池采用人体自保温技术,可以保证电池在寒冷条件的正常工作;内衬连接锂离子电池,电池置于救护员衣袖内保暖,可延长寒冷条件下电池供温及工作时间。

综上所述,自制超薄发热防寒手套在寒冷条件下有助于救护人员对伤员实施战现场救护,其应用效果优于现有的军用防寒手套。

【参考文献】

[1]朱海云,胡佳乐,龚红伟,等.外军战伤救护训练模式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 341-342.

[2]赵祥,胡娟,颜玲.高原寒区未来作战方式对战伤救治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3,13(1): 95-96.

[3]Keramidas ME,Kö1egárd R,MekjaVic IB,et a1. Acute effects of normobaric hyPoxia on hand-temPerature resPonses during and after 1oca1 co1d stress [J]. High A1t Med Bio1,2014,15(2):183-191.

[4]Haddad M,Padu1o J,Chamari K. The usefu1ness of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for monitoring training 1oad desPite seVera1 inf1uences on PerceiVed exertion [J]. Int J SPorts Physio1 Perform,2014,9(5):882-883.

[5]Rogers WH,Noddin EM. Manua1 Performance in the co1d with g1oVes and bare hands[J]. PercePt Mot Ski11s,1984,59(1):3-13.

[6]陈仁升,康尔泗,吴立宗,等.中国寒区分布探讨[J].冰川冻土,2005,27(4):469-475.

[7]Zander J,Morrison J. Effects of Pressure,co1d and g1oVes on hand skin temPerature and manua1 Performance of diVers [J]. Eur J APP1 Physio1,2008,104(2):237-244.

[8]Hunt S,Boy1e C,We11s R. Comfort and Performance of Power 1ine maintainers' g1oVes during e1ectrica1 uti1ity work in the co1d [J]. Work,2014,47(1):111-121.

[9]KemPson GE,C1ark RP,Goff MR. The design,deVe1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e1ectrica11y heated g1oVes used for Protecting co1d extremities[J]. Ergonomics,1988,31(7):1083-1091.

·高原医学·

收稿日期:(2015-09-02)

通讯作者:田竞,E-mai1:bone@medmai1.com.cn

文章编号1004-0188(2016)02-0195-03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6.02.030

中图分类号R 826.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110016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全军战创伤救治中心

猜你喜欢
寒区
堆肥废气余热回用对寒区好氧堆肥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我国寒区农村住宅热环境的BIM 建模分析与节能研究
基于寒区背景下老龄群体冬季健身行为的体育干预机制研究
寒区多车道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安全对策研究
高海拔寒区隧道通风降温研究
寒区水文循环模型研究进展
预制箱涵在寒区高速公路上的应用
施工期间影响寒区水泥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的因素研究
高原寒区野外驻训卫勤保障回顾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