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2016-04-11 02:24华宇闻
上海化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驱动科技国家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纲要》提出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解放思想、开放包容,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纲要》明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

紧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

深化改革。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激励。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扩大开放。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纲要》确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纲要》明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任务是: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

一是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重点是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培育海洋经济和空间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应对重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挑战。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二是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重点是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类科学探索的贡献。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重点是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四是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重点是健全宏观统筹机制。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进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五是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重点是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六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重点是继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确定2020年重大专项与2030年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并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滚动调整和优化。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性产品,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率先实现跨越。

七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倡导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创新光荣、创新致富的社会导向,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

八是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重点是发展众创空间,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适应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推动分布式、网络化的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支持企业员工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纲要》明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保障:改革创新治理体系,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切实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我国经济地位上升的历史机遇,提高我国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培育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 (华宇闻)

猜你喜欢
驱动科技国家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科技在线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