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教育的思想资源

2016-04-11 10:08赵志勇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怀人文

□王 娟,赵志勇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教育的思想资源

□王 娟,赵志勇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人文情怀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人文情怀教育,有必要研究中外主要教育思想,从其中发掘人文情怀教育的思想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思想资源

人文情怀,无论对于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文情怀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开展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更具人情味:使其首先关注自我,正确看待人生经历的荣誉与挫折,主动探究人生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其次关注他人,学会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具有尊重他人的利益和关切、关心他人的感受的博爱胸怀,具备合作共赢的理念;再次关注国家和社会,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大爱情怀;最后关注自然和宇宙,具有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怀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当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这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的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梳理中外各种教育思想中的人文情怀教育的思想资源,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思政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进行思政教育的理论来源和依据。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而且这种人文精神与它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现实的人而不是某种处于离群索居状态的人,也不是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总是从欲望、理性方面解读人性的错误思想,挖掘出人文精神的精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研究人不能脱离历史的实际进程,不能脱离他们生活的社会状态或社会关系。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观;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追求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额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为了帮助无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自身的解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阐述的“剩余价值理论”,全面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途径,鼓励劳动者联合起来改变这种关系;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人类解放既包括人身的解放,也包括精神的解放,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后者则是最终意义上的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中最具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部分则是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丰富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人的发展“三形态”的理论。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关心人、不尊重人,存在着人被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异化的现状,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过程与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统一的,经历了前资本主义时期“人对人的依赖”、资本主义时期“人对物的依赖”和共产主义时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第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的内容:个人的素质、潜能及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解除“人对物的依赖”,还是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都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生产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性在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生产劳动是最重要的实践形式。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有赖于人的生产劳动。最后,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离开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而独立实现。

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表现的对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关注,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关注、对人的解放的关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博大的、深沉的人文情怀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人文情怀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首要的、丰富的思想资源。

2 人文主义

众所周知,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文艺复兴”为名,实际上是思想家们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性论出发,打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的思想禁锢,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现实的人的利益,呼吁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最有代表性的呼声当属有“人文主义之父”之称的彼特拉克的名言。他写道:“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就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2]所以说文艺复兴运动实质就是一场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运动。在此基础上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也就是倡导培养具有健全人性、美德以及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就是以道德为中心的人文主义。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3]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化成”的精神基因,在对人的教育方面注重道德培养和礼仪养成。其集中体现在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

可见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还是我国儒学思想中体现的人文精神,都注重对人的本性的关怀,孜孜以求的是人的自我释放和自由,这正是人文情怀的本质体现。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为人文情怀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渊源。比如身任天下的忧患意识、与天地并重的人本思想、自强不息的力行精神、与命与仁的终极关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精神等[4]。

3 人本管理理念

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本管理理念:首先,“人为贵”是其核心思想,无论是孔子主张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还是孟子强调的“民为贵、君为轻”都可以体现这一点;其次,“仁爱”思想是其精髓,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对待臣民。孔子强调“仁”是人的根本,“成仁”则是实现人的个体价值的目标。“仁者爱人”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次,“性相近、习相远”的观念说明后天教育在人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不同,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强调的是为政者、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爱护人、知人善任。古老的儒家文化中包含的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为管理学、教育学所借鉴,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也为我们研究人文情怀教育提供了思想渊源。

4 主体性教育思想

主体性问题既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话题。一句话概括主体性的内涵就是重视人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因践行“因此施教”而成为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的鼻祖。从古代一直到近代也不乏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倡导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主体论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学生主体论的思想逐渐流行起来。我们这里说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学生主体论思想。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引导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调动其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启发其思考,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主动探求知识本源和人生真谛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众或客体;体现在教学目的上,是要培养具有主体性意识的人,使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培养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人文情怀。

思政教育应该充分吸收主体性教育理念的养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其人文情怀的培育。比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注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关注点、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内容,关注社会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人文情怀教育的实效性。在选择教学方法方面,尽可能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师生互动的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

5 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提出关怀理论,她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等著作中提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因此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她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以建立关怀关系和培养关怀的综合能力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关心为核心的道德人格为主要目的,即培养关心自我和他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等品格。他反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把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反对用教授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进行道德教育,提倡只有道德的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和需要,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和能够关怀他人和宇宙的学生。

诺丁斯的这些理念可以对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情怀教育的研究提供借鉴。一个人只有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热情,他的内心才能升温,他才能去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才不至于成为冷漠、甚至冷酷无情的人。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思政教育人文情怀只有关爱学生,才能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唤醒他们的人性、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才能实现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心灵对话,帮助他们找到精神家园,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6 “以人的整体发展”为核心的全人教育理念

美国的隆·勒(Ron Miller)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为了宣传该理念,他创办了关于全人教育的学术期刊——《全人教育评论》,后来为了把全人教育运动升级为教育改造运动,把该期刊更名为《交锋:寻求生命意义和社会公正的教育》。他主张的全人教育包含了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地球教育等方面。1990年80位主张全人教育的学者签署了《教育2000:全人教育的观点》,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为人类的发展而教;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承认经验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以整体观为核心的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选择的自由;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参与社会民主的公民;为培养承认文化多元性的地球公民而教;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教育必须培养个体的精神。[5]

全人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还应当关注情感的需求和人格的培养。全人教育主张的“为人类发展而教”的原则,与人文情怀教育所要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大爱情怀是一致的;主张的“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原则与人文情怀教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合作共赢”理念相契合。作为以培养人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情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 于 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J].中国文化研究,2004(4).

[4] 曹金祥.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月刊,2003(12).

[5] 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

[责任编辑:郝晓梅]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ANG Juan, ZHAO Zhi-yong

(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222,China)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a new angle of 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main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systematic humanis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feelings; ideological resources

2016-09-27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情怀教育体系构建及运行机理的研究”(HEYP6004)

王 娟(1978-),女,天津市人,现工作于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与素质教育; 赵志勇(1972-),女,河北景县人,现工作于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9101(2016)04-0103-03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情怀人文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