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电视节目社会效果探究

2016-04-11 17:18赵艳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益性电视节目公益

赵艳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3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70

公益性电视节目社会效果探究

赵艳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3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70

近年,公益性电视节目成为政府调控的对象,不仅公益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长大幅增长,注入公益元素的综艺节目也成为目前节目创作的趋势。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具体实例阐述公益性节目在释疑解惑、文化传播、社会监督等方面的社会引导作用,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公益性节目同质化现象、过度娱乐化倾向及宣传导向存在偏差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电视节目公益社会化引导

近年,公益化成为电视节目内容调控的主要方向,一方面宏观政策调控,“限娱令”“一剧两星”“限真令”的出台以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的传达,使公益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长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微观上舆论引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鼓励媒体通过选题、结构等内容层面上的创新创优,将公益元素注入娱乐节目中,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电视节目。在营造和谐社会、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以公益性节目为载体,充分发挥电视节目公益化的社会效果,促进社会和谐良性发展。

1 公益性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公益在汉语词典中表述为公共的利益,也就是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性电视节目是一种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以内容为载体,以服务社会大众为目标的制作模式。从电视节目播出情况来看,目前公益性电视节目包括公益节目制作及公益元素的注入两种表达形式。公益节目按照节目内容性质可分为新闻、经济、文化、科教、生活服务、动画或少儿、纪录片、对农以及道德建设类节目,传统的公益节目承担着信息传达、知识普及等作用。通过广电总局对上星综合频道的结构化管理,特别是实施“一剧两星、每晚两集”的电视剧播出政策,开辟出了“920”节目带,使公益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长大幅增长,目前34家上星综合频道均不同程度安排播出公益性节目,大部分频道公益性节目播出时长比例已超过30%。

近两年,公益性节目娱乐化展现以及综艺节目公益元素注入成为目前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这类节目以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热点问题为关注点,突破传统说教模式的窠臼,用娱乐手段吸引,以唤起公众人文关怀、推动公益行动为出发点的公益模式。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荧屏上涌现出大批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同时也难免掺杂以公益之名,行娱乐之实的伪公益性节目。

2 电视节目的社会效果

电视是受众可以信赖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的对象是观众,任何电视节目的创作都有其意识形态的表达。媒介传播过程中,通过节目内容向观众传达其中蕴含的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潜移默化地让观众接纳并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影响受众的行为、认知、动机、情绪、社会交往和态度等效果。如,观众可以通过《天气预报》中天气变化等信息,决定加减衣服及出行计划;新闻则向观众传达了国内国外发生的大事、政府决策、民生信息等;法制节目则会明确告诉观众什么行为是触犯法律的,什么行为是突破道德底线的,潜移默化引导人们正确认知法律和道德,这也是电视节目想要达到的较高层次社会效果,不只在简单的信息传达。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对受众还存在对社会现实的重建和脱敏两种负面影响,具体举例将在下文中做具体介绍,这里先对概念进行说明。一些研究指出电视节目中所描述的生活离现实世界很远,许多学者认为对于沉迷于电视节目的观众来说,电视能重塑或培养这些观众的思想和信念,他们按照电视上所描述的生活方式生活,传媒研究专家称这种传媒效果为真实世界的重建[2]。脱敏现象是指由于经常地观看某类节目,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生活态度,逐渐地接受了那些曾经视为禁忌的行为。上述两种现象可能造成观众价值观扭曲,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公益性电视节目是最具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形式,能够影响社会文化,规范公众道德,促进文明建设。正确了解公益性电视节目的社会效果及现阶段存在的一些苗头问题,不仅能增强媒体对该类节目的重视,不为片面追求收视而迎合公众,而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内涵的精品;另一方面能够促使该类节目良性发展,去其糟粕,充分发挥其公益作用。

3 公益性节目的社会引导作用

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个体能动地接受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完成社会人的塑造,并将这种结果反作用于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公益节目承载着传播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基本的信息传达的功能外,同时还影响公众社会行为规范的获得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个体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3.1释疑解惑,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电视节目能够及时向公众传达发生的大事小情,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时期,及时、公开、客观的报道能够安抚公众情绪,消除负面谣言,彰显政府担当,提高公信力,有力引导舆论方向,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如,在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中,广播电视媒体迅速跟进事件动态,及时报道救援实况,在事故发生1小时后,媒体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情况,及时播报领导人的决策部署,主动发布权威消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人员救助情况、环境污染影响等热点问题。在随之到来的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媒体逐步淡化爆炸事故,宣传重点逐步转移抗战报道上,全国各家广播电视媒体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持续有序地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媒体营造的宣传舆论氛围,有效引导公众情绪,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3.2文化传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电视节目具有宣传教育的现实意义,将价值观内化在节目内容中,通过感官刺激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自2014年起,荧屏上涌现出大批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为核心要素的电视节目,如“中国梦”主题歌曲及纪录片;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期间播出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戚继光》等三部爱国主义动画片。除了上述主题宣传外,一些注入公益元素、贴近实际、服务民生的综艺节目也传递着正能量,如,大型励志挑战节目《挑战不可能》,节目通过一个个普通选手参与超越常人极限的各种挑战项目,展现平凡生命蕴含的巨大潜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每位挑战者追逐梦想的坚持都向观众传达“自强不息”的精神,节目中的“足迹女神探”“人塔”“小动物催眠”等诸多项目也深受观众喜爱,获得海内外网友的极大关注,有的挑战者已经受邀参加录制美国、日本等主流电视台节目,其中催眠小动物的5岁小女孩韩嘉盈获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艾伦的邀请,参与录制美国NBC节目《LittleBigShots》,足迹女神探董艳珍也受邀到国外去授课。节目正是用这一组组自强不息的普通人的例子,传递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激励更多人勇敢发掘自己的潜能,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者,也成功地将挑战者送上国际舞台,起到了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的社会效益。3.3社会监督,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电视节目能够反映社会中容易被公众忽略的但却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和思考,消除潜在的社会矛盾,公众舆论也将加快矛盾化解的进程,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如,国内首档观察式医疗急救纪实节目《急诊室故事》,在当下频频发生医患纠纷的背景下,节目直面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信任危机,通过深入挖掘一个个真实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治故事,让观众感受到病患如何被救治以及过程中医患间、病人与亲友间的各种情感迸发,还原真实医患关系,直击中国医疗现状,该节目在缓解医患矛盾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公益性电视节目创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节目“同质化”引发观众审美疲劳

公益性节目创作要避免重蹈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覆辙,要摆脱话题跟风、模式照搬、反复炒作的创作风气,以免引发观众的情感疲劳,产生厌恶心理,使原本要表达的精神内核大打折扣。如,2015年出现的两档社会行为观察类节目《你会怎么做》《噗通噗通的良心》,节目选题均聚焦社会热点事件或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情节模拟,观察周围人们的反应,类似道德测试。通过对比发现,两档节目在选题设定、情境设计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且均有美国ABC电视台2012年创办的《WhatWouldYouDo》节目的印记,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热议,对于话题重叠、借鉴外媒,网友纷纷表示反感,并且质疑节目的真实性,产生的效果与节目立意南辕北辙。目前荧屏上充斥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做菜”风、“情感调节”风、“相亲”风,在大力鼓励电视节目公益化的进程中,公益性节目的同质化倾向不容忽视。

4.1.2借公益之名,行娱乐之实

个别节目用公益元素包装,使自己不受娱乐管控的限制,在披着公益性节目的外衣下,实为充满低级趣味、脱离节目立意的内容,娱乐意味强于公益意义。用娱乐元素吸引观众眼球,虽然是提高节目收视率的方式,但万不能本末倒置,将娱乐元素凌驾于公益之上。如,某档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环节设置充斥男女挑逗,言语低俗、轻佻,充满性暗示的内容;某档生活服务类栏目,以嘉宾的感情纠葛为卖点,用现场展现嘉宾争吵为手段,直面展现人性阴暗面,无视公序良俗。若任由这种伪公益节目播出,势必引起观众的反感,同时也打击那些用心创作公益节目的媒体的积极性。

4.1.3忽略价值观引导

价值观作为公益性电视节目的精神内核,起到了根基的作用,在宣传过程必须严格把控。在上文中提到过电视节目对受众还存对社会现实的重建和脱敏两种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价值观存在偏差的节目将影响观众的认知,片面地认为节目中传达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是被大众认可的,随即“覆盖”了原有正确的认知,这种影响对正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缺少判断的青少年尤为可怕。如,某档生活服务类节目,有位嘉宾的“名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是感情上纯粹的拜金主义,充斥在节目中的高消费的贵族生活影响了受众的择偶观。当这种不健康的感情观通过电视节目平台播出后,有人受节目影响辞掉工作,专心找多金的对象。

4.2对策建议

4.2.1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扎实推进优秀文化的创作宣传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原则要求和用力方向,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创作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发挥春风化雨的媒体担当。

4.2.2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目前,一些电视节目为追求经济效益,利用明星效应,借助“舶来模式”,打造只有意思没有意义的节目,较高的收视率助推了同质化倾向,一旦相沿成习必将打击原创的动力,文艺创作将成为一滩死水。一档节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摒弃传统说教模式的窠臼,不断在形式、手段、表达上精进,在题材、体裁、风格上拓展,用心做一档观众爱看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节目,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

传统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在国家形象提升,社会舆论引导,公众意识形态建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性电视节目作为主要的载体形式,媒体人要充分重视该类节目的创作,不要被“收视至上”“娱乐至死”的观念蒙蔽了使命感和责任感,盲目地用低俗噱头、欲望表达和感官刺激吸引观众眼球,即便有一时之利,但没有灵魂的节目,无法激起观众精神涟漪,注定是缺乏营养的作品,要以社会效益为创作出发点,这才是体现媒体人责任担当的正确打开方式。

[1]田进,在繁荣广播电视节目系列培训班上的讲话

[2]詹宁斯·布赖恩特,传媒效果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4-168

[3]马陵,传播文化社会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35-37

审稿人:徐振媛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科研所正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学敏

G206.3

A

2096-0751(2016)06-0017-04

赵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3台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公益性电视节目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