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瀛寰志略》自注

2016-04-11 21:26刘治立
史志学刊 2016年4期

刘治立

(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论《瀛寰志略》自注

刘治立

(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徐继畬《瀛寰志略》是十九世纪中期中国最高水平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影响十分深远。为了更好地记述各国的地理和历史变迁,阐明各种地名和人名的多种异同,书中采用自注的方法将大量的材料置于注文中,既实现了正文的简练通畅,又能很好地保留材料,使自注与正文相呼应,堪称是运用中国传统史书体例的老树新花。

徐继畬《瀛寰志略》自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者们认识到“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五印度近连两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古今一大变局”[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自序)。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格外复杂,“古”(传统)与“今”(现实)、“中”(中国)与“外”(世界)的各种知识、思想和信仰发生了重重的纠葛[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494)。历史研究兴趣也随之转变,他们开始注意开眼看世界,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知识,以期拓展视野,增强民族自信。徐继畬在著述中自觉运用自注,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徐继畬与《瀛寰志略》

徐继畬(1795—1873),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书斋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人。晚清名臣、学者,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

徐继畬15岁起即在其父徐润第、师长王秋谭教诲下诵读《史记》《汉书》等史书,一生“笃嗜两《汉书》”,无论是宦海沉浮的二十余年中,还是退居乡间主持书院的十多年间,始终随身携带两《汉书》以反复研读,现存其《后汉书》批注本,批语多达二千余条[3]刘贯文.徐继畬《后汉书》批语抄本考[J].晋阳学刊,1990,(2).。对两《汉书》的多年研究,使徐继畬具备了广博的历史地理知识,古代史书中的自注表述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瀛寰志略》的体例。

《瀛寰志略》是徐继畬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道光二十二年(1842),道光皇帝询问海外形势与各国风土人情,徐继畬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答对,引起道光皇帝的重视,遂责成他纂书进呈。徐继畬广为搜罗资料,公余著述,道光二十四年(1844)初名《舆地考略》初稿完成。在此基础上继续采择西人杂说,询问西方官员,广搜西洋人书籍、文章,参阅《海国图志》(初版)及其他人的史籍,补充疏漏,经十多次修订,使书稿日臻完备,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初刻于福建抚署,更名为《瀛寰志略》。同治四年(1865)由总理衙门主持重刻,次年刻成。《瀛寰志略》分10卷,分装6册,总分图共44幅。书中先为总说,后为分叙,图文并茂,互为印证,对世界各洲之疆域、种族、人口,沿革、建置、物产、生活、风俗、宗教、盛衰,以及列国政治、军事、文化比较,皆言之颇详,亦间有议论。

在中国步入近代伊始,徐继畬可谓是少数“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之一,《瀛寰志略》“表达了19世纪60年间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1]乔治忠.中国史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316),书一问世,便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著名思想家王韬说:“近来谈海外掌故者,当以徐松龛中丞之《瀛寰志略》、魏默深司马之《海国图志》为嚆矢,后有作者,弗可及也……此诚当今有用之书,而吾人所宜盱衡而瞩远者也。”[2]王韬.瀛寰志略跋.弢园文录外编[M].中华书局,1959.2.(P272)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对世界大势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无论是资料的准确性还是叙述的科学性在当时所有的中国人编撰的世界历史地理书中都无出其右者。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世界历史地理书是《瀛寰志略》,《瀛寰志略》的历史地位也就在于此,这值得充分肯定[3]郑大华,喻春梅.《瀛寰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J].晋阳学刊,2008,(6);郑大华.从徐继畬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J].晋阳学刊,2009,(2).。曾任福建巡抚的刘鸿翔赞誉此书是“百世言地球之指南”。福建道员鹿泽长说该书“于国家抚驭之策,控制之方,实有裨益”。郭嵩焘感叹说:“徐先生未历西土,所言乃确实如是,且早吾辈二十余年,非深识远谋加人一等者乎?”《瀛寰志略》传到日本后,受到广泛重视,被认为是“通知世界之南针”,多次刊印此书,对他们的维新变法大有裨益。咸丰三年(1853)六月,浙江宁波府集《瀛寰志略》书中有关介绍美国和推崇华盛顿的文字,镌刻赠送美国,被砌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塔第十级内壁上,徐继畬的名字后来被美国收进了《世界名人录》。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在今日诚为刍狗,然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三联书店,2006.(P284)。葛兆光认为,知识世界的膨胀,在中国常常是随着“地理世界”的扩张而来的,也许地理空间的变大,才使原本习惯于“天下”也就是东至东海,北到大漠、南至交趾的“中国”的知识世界,开始不能不承认“海外有海”,而且海外海有新的知识空间。《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在19世纪中期的相继刊行,是中国传统知识世界转型象征性标志[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449-450)。《瀛寰志略》自序中说:“余复搜求得若干种,其书俚不文,淹雅者不能入目。余则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自癸卯至今,五阅寒暑,公事之余,唯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其资料的准确性和叙述的科学性都比较高,是一部代表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世界历史地理书。

二、《瀛寰志略》自注的内容

史书自注是史书作者对自己的著作随文作解或专书补注,以说明撰史意图、作者见解及材料的取舍。《瀛寰志略》中的许多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作者的独到见解,都是通过自注来表述出来的。书中自注内容非常多,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胪列异名。徐继畬在《瀛寰志略》的凡例中指出,外国地名的翻译容易出现歧异,“外国地名最难辨识,十人译之而十异,一人译之而前后互异。盖外国同音者无两字,而中国则同音者数十字;外国有两字合音、三字合音者,而中国无此种字,故以汉字书番语,其不能吻合者本居十之七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书中采取了一些办法,以自注来注明转音或谐音的名称,“今将译名音异名注于各国之下,庶阅者易于辨认”。通过自注将同名异称记述下来。这种构想在全书中得到贯彻。卷一《地球》在论及一些地名时,采用自注予以对照说明,如“欧罗巴有地中海(自注:泰西名其曰墨立特尔勒尼安,一曰美的德拉虐),又有黑海(自注:泰西名勒必西),又有黄海(自注:泰西曰波罗地海)”。对于地名、人名同名异译者,各卷均作详细的列举,以广异闻,如卷六《土耳其国》对土耳其的多种不同称呼在自注中予以罗列:“土耳叽、土尔基亚、都耳基、多尔其、都鲁机、特尔济、杜尔格、控噶尔、疴多马诺、阿多曼”;卷十《北亚墨利加南境各国》在述及墨西哥时,自注中对墨西哥的种种译名也作了详尽的列举:“一作美诗哥,又作墨是可,又作墨西科,又作墨西果,又作麦悉哥,又作默西可”。卷三《印度》的自注中不仅列举了几种异译,还记述了古今关于印度的不同称呼,然后说明产生的原因,“《汉书》谓之身毒,又称天竺,六朝以后,释典皆称印度,今称温都斯坦,一作痕都,又作忻都,又作兴都。身毒、印度、温都、忻都、兴都本一音,以华文译之,遂人人殊,凡外国地名皆类此”[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62)。不仅列出异名,而且对这种做法有专门的说明:卷四专门列举欧洲各国的不同称呼,并说明产生这些异名的多方面原因,以及自己这样处理的目的,“欧罗巴诸国之名,诸书异说几难辨识,有一国本有数名者,有本系一名,而译写转音,遂致言人人殊者,今采辑于后,以资考核”[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07)。在自注的异说中,俄(峨)罗斯有十四个不同的译名,瑞国(即瑞典)有11个,意大里亚(即意大利)、土耳其各9个,葡萄牙、西班牙、佛郎西、比利时各有8个异称。

人名也存在“言人人殊”的情况,“凡例”中标明了产生这种混乱的根源,“泰西人于汉字正音不能细分,斯也、士也、是也、实也、西也、苏也,混为以音,而剌与拉无论矣;土也、都也、度也、杜也、多也,实也混为一音,而撒与萨无论矣。故所译地名、人名,言人人殊”。正文中采取确定一个名称,然后将异名以细字自注形式附列下来,如卷七对拿破仑的几种译法予以罗列,“一作拿破利翁,一作那波良”[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03)。卷九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也有几种不用的译法,自注:“一作兀兴腾,一作瓦乘敦”[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76)。

2.增益正文。卷二“禁新到唐人不准留住”,对于“唐人”,以自注说明为外国人对中国侨居者的称呼:“诸洋番称中国为唐人,犹西北诸部之称汉人”[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39)。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需要说明,而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也需要进一步说明。卷三《印度以西回部四国》“本大秦国之东境”,自注:“大秦即意大里之罗马国,汉人因其人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称为大秦,其本国并无其名”[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91)。这条自注告诉读者,“大秦”其实是中国史书的称法,并非罗马帝国的自谓。卷四讲到欧洲人的体貌特征“须与发多赤黄色”,自注:“明季称荷兰为红毛,近年称英吉利为红毛,皆因其须发之赤、黄。然欧罗巴人皆如此,非独两国为然也”[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13)。这条自注不仅从体貌特征上作解释,还从人种的角度予以说明。在卷八《亚非利加》中,还根据西方的资料介绍了埃及金字塔和木乃伊,“都城外有达王冢数处,皆基阔顶锐,馆内贮香油,尸数千年不腐”[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48)。

王国维曾以“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来概括清初、乾嘉和道咸以降这三个时期的学术特点。《瀛寰志略》以一种新的世界眼光来看待世界,认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是共存的关系,徐继畬在书中不仅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卷九《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介绍了美国先进的政治制度,总统任期为四年,期满后“集部众议之,众皆曰贤,则再留四年”,这种继续担任要职是有期限的,自注:“八年之后,不准再留”[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76)。卷七《英吉利》讲到“其文字用二十六字母”,自注:“佛朗西用二十四字母,英益其二,余二十四字母与佛同”[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39)。卷二《南洋各岛》记载了暹罗属国吉兰丹奇特神秘的断案方式,“如是非难断,则令没水”,没水断案的具体步骤在自注得到说明,“令两造出外,遇道路童子,各执一人至水旁,延番僧诵咒,以一竹竿令两童子各执一端,同没水中,先浮起者为曲”[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45)。另一种断案方法为“探油锅法”,正文只是提了此名,并未具体说明,也是自注中予以阐发,“盛热油满锅,取一铁块投锅中,番僧诵咒,令两造探而出之,曲者手烂,直者手不伤”[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45-46)。这种奇特的断案方式并不科学,但以自注记述下来却保留了一些民族运用习惯法判定案件的事实。

3.解释词句。对于不常见的字或词语,也以自注形式寓意阐释。卷一《地球》“因其过岋处太险”,自注“山之尽头番谓之岋”[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5)。卷七《英吉利》记载,英吉利“北境有邑曰新堡,系石炭聚集之处”,对于“石炭”一词,自注“即中国之煤”[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33)。卷六《土耳其》“纵约千里,横约二千余里”,自注:“南北为纵,东西曰横,凡后言纵横皆仿此”[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67)。英国历史上曾经发生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Lancaster)与约克家族(House ofYork)的支持者为争夺英格兰王位而进行的内战(1455年—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以红蔷薇为标志,约克家族以白蔷薇为标志,蔷薇又名玫瑰,故名红白玫瑰战争。《瀛寰纪略》记载,“时王宗分二派,一曰红玫瑰派,一曰白玫瑰派”,自注:“因初分之第宅植此两种花,因以得名”[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30)。

卷九《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记载,美国船只“挂花旗,故粤东呼为花旗国”。对于美国国旗的具体样式,在自注中予以补充说明“:其旗方幅,红白相间,右角另一小幅黑色,上以白点绘北斗星”[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73)。卷二《南洋各岛》以自注来介绍当地一些物产的形状、颜色及用途,如菲律宾种植的加非(咖啡)、可可子,“加非似扁豆,青黑色,炒而煮之,味苦香,似茶,西洋人用以代茶,或沃糖酥饮之;可可子亦果名,即药料中诃子,西洋人亦以代茶”[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9)。卷二《南洋各岛》“荷兰择其贤能者为甲必丹”,在自注中解释“甲必丹”的含义“,欧罗巴官名,如中国州县之类”[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39)。

4.匡正谬误。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世界知识固然有限,西方人的东方知识也是很有局限性的,许多认识来自臆断,并不可靠。徐继畬对于一些外国人的地理概念提出修正,如卷一《东洋二国》“附近中国者止有日本、琉球二国,盖神州之左翊也”,自注“:西洋人海图将日本三岛列朝鲜以北,不符合实际情况。彼市舶罕到东洋,就传闻者以为之耳。兹据《海国闻见录》更正之”。卷二《南洋各国》马尼剌“人称为小吕宋,而以西班牙为大吕宋云”。自注对这种说法做出了考辨:“或谓西班牙本名吕宋,故以马尼剌为小吕宋。殊不知西班牙之据此岛在万历年间,而洪武七年入供其国即名吕宋,本系客袭主名,反谓主借客名,盖亦未考其缘起耳”[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9)。徐继畬认为,西班牙殖民者袭用了当地的名称,而不是将自己的名称输入南洋。不仅名称来历有误,对于一些地形地貌的记载也存在失误,书中征引黄毅轩《吕宋纪略》的材料称,吕宋“南北东西相去各千余里”,这种记载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自注予以纠正:“此不甚确,其地南北长而东西狭”[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33)。

自注中还根据自己掌握的确切知识纠正古代史书的错误记载。卷六《土耳其》“西里亚”,自注“:亦作叙利亚,《唐书》之西女国即西里之讹。种皆女子,拂林遣男子往配之说,乃华人所傅会,荒唐可笑”[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68)。《旧唐书》中记载“: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2]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卷二一○《拂菻传》)徐继畬认为这一记载不符合历史实际,卷六《土耳其》对这种舛误进行纠正,“犹太自唐以后中国称为拂箖,即撒冷之转音。初本为拂懔,再转为拂箖。《唐书》直以拂箖为大秦。盖拂箖在罗马东部中最著名,遂误为大秦别名,犹西域称浩罕为安集延也。宋、明因之,则沿《唐书》之误耳”[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74)。

5.阐明编纂依据。有些国家地跨数洲,如何确定其洲籍归属呢?徐继畬认为,不仅看其领土的分布区域,也要看其首都在何洲。卷一《亚细亚》的末尾以按语形式说明俄罗斯和土耳其应该划归欧洲,“按:俄罗斯境土在亚细亚者十之六,而其国都在欧罗巴之波罗的海隅。土耳其东、中两土在亚细亚,而其都之西土亦在欧罗巴。两国分图俱归之欧罗巴,如其实也”[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7)。俄罗斯和土耳其虽然都在亚洲有大片的领土,但其国都均在欧罗巴洲,因此都属于欧洲国家。

在撰写《瀛寰纪略》的过程中,徐继畬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资料,吸收了许多观点,取材相当广泛。对于一些材料,随文自注中说明出处,以表明其可信性。如卷一《东洋二国》记述了日本的地理、历史、风俗、对外关系后,以自注说明“节采《海国闻见录》”。在征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阐述日本三岛(伊岐、对马、多亵)后,又以按语形式来比较诸说的差别,“按:《海国闻见录》称,日本平列三大岛,其迤北者名对马岛,而此所云对马岛止统两郡。盖对马本北境小岛之名,后来遂以为北境总名。余尝见日本人所作《广对马岛赋》,仿选体,极瑰丽,自注云:‘岛小不足赋,故广言之’,亦一证也”[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4)。这段按语表明,对日本地理形势的叙述来自多种材料,甚至包括一个文学作品的自注。

徐继畬引用了许多资料,对这些材料的价值(可信度)也随文作了评价,如卷二《南洋各岛》说明了所掌握的各类材料的优劣,以及在行文中对材料的选取准则,“按:南洋各岛,泰西人所绘图最为审细,而其说不甚详,译写地名亦多舛异。历考诸家杂说,各有短长。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得其大致,而方向界址大半迷误,其所云水程更数,亦多舛错(如息力至麻剌甲仅二三百里,而陈录云,厦门至息力一百八十更,至麻剌甲二百六十更,大误)。王大海《海岛逸志》言噶罗巴事最详,彼侨寓其地者十余年,躬所履览,自不诬也。其余半涉影响,惟谢清高《海录》于暹罗诸属国暨婆罗洲、苏门答腊两大岛,缕悉言之,确凿可据,盖曾游览其地者,其余各岛则有乖有合。此外史籍、官书,半由采辑,仅可志其沿革,不能据为典要。今就泰西人原图,博采诸家之说,又询之泰西人及厦门曾历南洋之老舵师,参互考订,约略言之,不能保其必无舛午也”[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8-29)。这里虽然是就撰写《南洋各岛》时的材料取舍而言,但对全书具有普遍性,它告诉人们,第一,其书的材料来源广泛,有地图,有官书资料,有游记材料,还有口述资料;有外国资料,也有国内资料。第二,选材要求很严格,西方人绘制的地图比较精审,成为书中附图的主要来源;对于有切身经历者所作的文字记录,在使用时优先选取;史籍和官书材料主要用于叙述沿革。第三,不盲从一种材料,而是博采诸说,比较优劣,参互考订,取长补短,正如“凡例”中所说的“取材既杂”,“诸说间有不同,择其近是者从之”。

6.未详则阙。徐继畬生活的时代,中国人的世界历史地理知识还非常有限,不能对每个问题作出圆满的解释。由于材料的不足,对于正文或征引材料难以确证以及记载抵牾,未能遽下结论者,不轻下论断,而是把疑点明列出来,以表明自己之所疑未决,以审慎的态度注曰“未详”“未知孰是”。卷三《西域各回部》在述及中亚各国时,由于资料的不足,或是所见资料舛误不足凭信,只记述有确凿证据者,自注中说:“泰西人记载有军突、机洼等名,大约在咸海、里海之间,其境土、国势未详,故未立传”[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00)。自注表明,对于“未详者”,不予立传,以表示其审慎。对于非洲的历史和地理状况,由于资料的缺乏,无法完备地记述,在卷八《阿非利加》的自注中作了专门的说明:“泰西人之地图三土皆有分图,止有北境数国,余皆缺略。盖因地气毒劣,欧罗巴人亦不能遍历,部落之名大半得之传闻,各部地界之广狭,亦约略计算,不甚确也”[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41)。既然许多材料来自传闻,不是很确切,许多问题只能是疑则传疑,不敢妄加推论。

7.阐发见解。《瀛寰纪略》中的按语是徐继畬结合正文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一种方式,许多都属于评论性的自注,或就事论事,或借题发挥。卷五《瑞士国》在记述了瑞士的地理和历史后,以按语发表见解:“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惩硕鼠之贪残,而泥封告绝,主伯亚旅,自成卧治,王侯各拥强兵,熟视而如如何,亦竟置之度外,岂不异哉?”[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61)。“从《瀛寰志略》中我们却看到,“‘华夷之辨’不仅未阻碍徐继畬探寻西方世界,却成为他认识与理解西方世界结构体系的坐标轴向”[2]渠桂萍.儒家思想与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惰性反映——从徐继畬的《瀛环志略》谈起[J].晋阳学刊,2011,(3).。在分析西方诸国的国力后,徐继畬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当时的强国排了名次,“今西土论国势者,英吉利第一,佛郎西第二,俄罗斯第三,奥地利第四”[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42)。对于英国的骤致富强,徐继畬以按语分析了其中的深层原因:“按:英吉利茕然三岛,不过西海一卷石,揆其幅员,与闽、广之台湾、琼州相若,即使尽为沃土,而地力之产几何?其骤然致富强,纵横于万里者外,由于得亚墨利加、东印度诸部也”[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36)。面对地少人多的状况,英国通过掠夺海外殖民地,并不断进行海外移民,开发新占领区,来积聚财富,“英吉利本国地形褊小,而生齿最繁,可耕之土不足供食指之什一,北亚墨利加未分割之前,英民无业者率西渡谋食,迨米利坚割据之后,英所余北境之土寒不可耕,虽然五印度广土,而其地本有居人,并无旷土,英人流寓虽多,终不能反客为主,故汲汲于寻新地。近年得新荷兰大岛,诛除草莱,徙罪人于此,贫民无生业者亦往安插,移民于万里之外,其为生聚之谋,亦可谓勤且劳矣”[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37)。这种观点对于读者了解英国的发展很有启发性。在讨论世界大势的同时,还注意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瀛寰志略》卷三以按语的形式表达对周边威胁的忧患意识,“英人之取印度也由海,峨人之窥印度也由陆,论巧则峨不如英,量力则英不如峨,两国之在西土,可称劲敌。数十年后,当不知作何变动矣”[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104)。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英国和俄罗斯逼迫清政府割地赔款,不断加重中国的边疆危机。

历史是人类的活动记录,一个国家的杰出人物对其历史进程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徐继畬在自注对杰出人物表示由衷的钦佩,在叙述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成功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时,以按语的形式说:“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1]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书店,2001.(P277)徐继畬盛赞华盛顿开创美国历史民主政治制度的巨功伟业,表明自己的敬仰之情。这种赞颂表明他的思想已经不再拘泥于华夷之辨,将中外人物进行比较,具有明显的近代意识。李慈铭说:“泰西诸夷酋,皆加以雄武贤明之目。佛英两国,后先令辟,辉耀简编,几如圣贤之君六七作。又如曰公共主,曰周京,曰宸居,曰王气,曰太平,曰京师,且勋以三代亳岐、雒邑为比。于华盛顿赞其以三尺剑取国而不私有,直为寰宇第一人。于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谓其班宇直接前后藏,似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3]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上海书店,2000.(P526-527)。李慈铭的思想保守,他指责徐继畬动辄拿外国以比拟“三代亳岐洛邑”,将华盛顿称作“寰宇第一流人”,称赞英国“雄富强大”,是轻信夷书,夸张外夷。这种批评恰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瀛寰志略》的前卫性和开放意义[4]周振鹤.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畲诞辰二百周年[A].周振鹤.学腊一十九[C].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P195-220),也正好说明了徐继畬思想在当时的先进性和对后人的启迪作用。(责编:高生记)

刘治立(1965—),男,河南洛阳人,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教授,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史书自注研究”(12YJA77003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