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民生新闻的见解

2016-04-11 21:35曹秀霞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民生角度

曹秀霞

写好民生新闻的见解

曹秀霞

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40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的新闻,现今社会,关注民生是一个趋势,因此民生新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写好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对记者的一个考验,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有着丰富的采访写作经验,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见解。

民生新闻角度深度感染力

近年来,民生新闻在各类新闻媒体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能把民生新闻写的出彩,提高稿件的可听性、可看性,笔者结合多年来的采访写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选好民生新闻的角度

所谓新闻角度就是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一个新闻必须要选好角度,就好像是一道美食,只有食材选好了,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至关重要。

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所以,新闻所选取的角度应满足受众的所需所求,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怎样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需要对生活有一定的洞察力,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慢慢的积累。这就要求记者平时注意锻炼洞察力,学着从别人看不见的角度看问题。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在报道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时,要从中寻找实在且具体的内容,以此表现整个事实。与此同时,把握时代脉搏的最佳角度,利用宏观与全局的眼光,选取具体的新闻事实。

二、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

如今,民生新闻已经不再看起来热闹,看过之后又觉得无味,新闻叙述的方式更加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新闻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辐射力。记者应透过事件表面看到其深

评论文字也已经不再仅仅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给受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是更加追求生动、幽默、形象、风趣的语言风格,用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的点评。严谨的语言使人信赖,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讲述,甚至用娱乐化、戏剧化、刺激性的叙述方式解读事实本身的意义,既能够振奋受众的精神,又能活跃气氛,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启发。

三、提高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民生新闻报道的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因此更需要有亲和力,这就要求记者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讲述事件,同时能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捕捉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话语,使文章简洁平实、通俗明白。

提高新闻报道的感染力,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受众愿意接受、喜欢接受,提高新闻的可听性和可看性。民生新闻尤其如此,要通过报道百姓的身边事、关心事、烦心事和新奇事来吸引受众,让受众感同身受并产生共鸣。在新闻结构上,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都要注意谋篇布局,注意新闻时间的戏剧性和冲突性。生活中存在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善于抓住矛盾,善于运用文章的结构把其戏剧性或者冲突性体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报道则波澜起伏,而起伏本身就是一种生动。在新闻写作中,主要是依赖动词实现的,动词在语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因素。在新闻写作时多使用动词,既能把人物和事件写活,使受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能把环境和景象写活,使人如临其境,最终让新闻立于纸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民生新闻的过程中,文章内不要出现“我”,新闻记者要时刻谨记不要把本人写进去,否则受众会感觉到记者的重要性或者记者观点的重要性,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因此大打折扣。就好像打开电视、广播,受众经常听到的是“记者了解到”、“记者从某某会议了解到”、“某某告诉记者”之类的话,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重复,而重复就是浪费。

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当前的民生新闻仍然存在假、长、空的不良文风,主要包括:1.与新闻主题无关的铺垫太多,把文章拉得过于冗长。2.文字过于华而不实,让人不得要领。3.故弄玄虚,把本来十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记者不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实质性的内容直截了当、明白无误的报道出来,而是追求美丽的词藻,以矫揉造作的手法来掩饰新闻内容的空泛。

新闻报道应该追求短、实、新。短就是避免空话、套话,力求简洁。有些人喜好长篇大论,热衷卖弄文笔,总觉得洋洋洒洒学问才算深,滔滔不绝水平才算高,“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壳”,殊不知听众、读者早已昏昏欲睡。报道追求以短见长,以小见大,不仅段落要短,句子也要短,短段落、短句子具有更高的可读性。

实就是紧扣热点、难点,讲民事、话民生、体民情。这是民生新闻最重要的特点,对与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报道,并将之做深做透,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使受众爱看、百姓爱听,这就是改进文风所要体现的“实”字。

新就是要新鲜。时间上,要提高民生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新近发生的新闻越新鲜,受众也越欢迎。内容上,要把最新鲜、最精彩的内容找出来,以最鲜明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在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增加新闻报道的魅力。要运用多种形式和体裁,采用多种新闻元素来提升报道的传播效果。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2.1

A

2096-0751(2016)03-0005-02

曹秀霞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层次的含义,并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到更多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掌握更多的原始素材。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日益丰富,记者要给予充分利用,收集新闻主题、事件背景和相关政策法规,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并综合运用文字、语言、音响等多种方式表现主题和内涵并呈现给受众,而不是用煽情的手法、细节的渲染,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绪。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民生角度
神奇的角度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角度不同
人啊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