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磐安等地古来泥母在韵母[y]前变读为[tj]的时间

2016-04-11 17:03安仲宝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王力韵母声母

安仲宝

隶属甘谷方言西片的磐安镇话中,古来母字在今韵母[y]前时,声母由舌尖中边音[l]变为舌面前塞擦音[tj]。马建东在《天水师院学报》上撰写系列文章“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又发表专著《来母的生存——见母、来母或同纽》,认为磐安话的这个音变早在汉代以前就完成。

关于普通话的[ly]([ly-])为什么在磐安等地[l]变作[tj],马建东先生在《甘谷方言与<说文解字>同声字说明的问题——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二》(《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中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声、韵拼合过程中克服拼合艰涩,优化声、韵配合方式所造成的。”“甘谷话的这种读法,我们找到的汉代文献资料的实明应该是继承而来,其形成至少应该不晚于汉代,这使甘谷话有理由成为展示其悠久历史文明的标本。”语音史的常识是,声母的变化有自然的变化,也有韵母特别是“等摄”的影响造成的变化——“条件的变化”,可我们从未听说过“因拼合的难度”而变的!难易是相对的,我们从未听到操方言者说他们方言中的某音难发,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改变它:苏格兰人不以打滚的r为难,广州人不以(佢)为难,甘谷人不以[cI](“我”“饿”“恶”“哥”)为难,都是张嘴就来,――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又何曾像西方人那样,以阴阳上去为难?其实,要断定这个[tj]出现的时间并不难。在磐安等地,古泥来母在今磐安等地变读为[tj]的前提是在韵母[y]前,换个角度说,在[l][n]混同为[n]后,舌面元音韵母[y]同化[n]为[nj],由[nj]再变而为[tj],这可从磐安与大像山镇(县城)[nj]与[tj]的对应规律得到证明。那么,只要我们确定甘谷方言中[iu]变为[y]的时间,方言中[l]一变为[nj]再变为[tj]的大致时间是不难确定的。而对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y] 产生的时间,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上册中说:“在什么时代模鱼虞分为u,y两音呢?我们认为这个音变最晚在十六世纪已经完成了。”“总之,u,y的分别是早在距今三百多年前就有了的。”甘谷方言中[y]的产生不论早于普通话还是晚于普通话,但因为当[y]产生后[l]一变为[nj]再变为[tj]还需要若干长的时间,所以,磐安等地来母变为[tj],最早也就是二三四百年前,绝不是马先生所说的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虽然我们承认《孟子》中的“敛”通“检”,《白虎通》中的“吕”通“拒”,也承认“角”“谷”的异读,更承认古音见来二纽的谐声关系,但因为磐安话的这个[tj]来源于[nj],与故见母无关,所以如果我们像马先生在《生存》中那样既不承认古有复辅音,又不能确定无疑地指出汉代的见来二母都读[tj],却要用磐安等地古来母今读[tj]来证明说“见母字‘各和由它所做声符形成的洛、赂、落、略等来母字,在《说文》时代是一样的,即应属于同一声母,只是到了宋代,却区分成见母和来母两种不同的声母”,进而证明“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注定只能是臆想。

参考文献:

[1]张世方.中原官话知系读唇齿音声母的形成与分布[J].语言科学,2004,(4).

[2]王力.汉语史稿(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赵元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王力韵母声母
保险理赔知多少
声母顺口溜
连拼音学画画
声母歌
单韵母扛声调
浅谈韵母的内部结构分析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根据中韩声母差异针对韩国学生的声母教学对策
你到底是谁
单韵母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