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县地名的文化探析

2016-04-12 15:06陈红列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夏县命名历史

◎陈红列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山西夏县地名的文化探析

◎陈红列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地名是一个地方最醒目的文化标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人文信息。它既体现当地的地理风貌特征,又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折射出当地的历史人文信息。从山西省夏县地名的命名类型入手进行分析,解读其折射的历史地理信息和社会文化内涵。

夏县;地名;文化探析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人们赋予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活化石。透过地名,可以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信息、历史信息,同时可以揭示这一区域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蕴涵。本文对夏县地名的命名分类及其所折射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丰富的多重文化内涵。

夏县古时称安邑。从周、战国到秦朝时,称安邑县,汉时设安邑县,县治在今禹王城,直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夏县县城由北安邑城(今禹王城乡)迁至城东7.5公里今夏县城址,更名为夏,是夏县得名的开始。夏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南接平陆,北邻闻喜、垣曲,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县相望。夏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千年前夏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繁衍,优越的地理环境,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这些在地名中留下了印迹,折射了其厚重的文化蕴涵。夏县目前有11个乡镇,257个行政村,649个自然村,其中镇6个:瑶峰、庙前、裴介、水头、埝掌、泗交;乡5个:胡张、尉郭、禹王、南大里、祁家河。本文所使用的地名来自《夏县县志》[1],包括乡镇名、村名,行政区划名采用现行通用名。

一、夏县地名的命名种类

夏县地名类型多种多样,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一)自然因素

1.依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命名

夏县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高西低,中间平,分为山区、丘陵、平川三个区域,夏县地名中有许多是用地形地貌特点命名的。

(1)描述“山”貌的词语。有山、坡、岭、嘴(咀)等,其中坡、岭出现较多,分别是30、29次,如西山头、杨家山、侯家山、梁家坡、祁家坡、神头岭、旗杆岭、石咀等。

(2)描述“沟”貌的词语。有沟、峪、口、岔等,带“沟”词语出现最多,有69次,如石泉沟、西沟、樊家峪、李家峪、王峪口、横口、麻岔等。

(3)描述平坦地势的词。有坪、洼、凹、底等,它们分别出现28、13、11、10次,如李家坪、康家坪、韩家洼、南洼、庙凹、牛家凹、上埝底、南山底、北山底等。

(4)描述“水”迹的词,有河、水、涧、埝等,如祁家河、崔家河、西河头、东河头、太宽河、水头、水南、下秦涧、毛家埝、高家埝等。

另外夏县地名中有因其形状特点命名的,如马蹄古垛因该村所处山沟形似马蹄状而得名;埝掌村因三面均有大埝环绕,好似人的手掌,该村位于手掌中心而得名;圪塔村整体地形是四周低而中间似一枣核形的土丘,当地称是“土圪塔”;井曹村因该村南面沟深似井,井顺山势蔓延成沟槽,故名井曹。

2.依自然资源来命名

(1)以动物命名的。如:龙卧、虎庙、牛家凹、郭牛(指蜗牛)、马沟、蛇沟、野猪岭等。

(2)以植物命名的。如:梨树坪、枣园、桑村、架桑、苗村、麻岔等。

(二)地理方位因素

夏县地名中有许多是用方位词命名的。

1.含有“东西南北中”的地名

夏县地名中以“东西”方位词成对出现的地名最多,有13对之多,体现了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如:东洋桥、西洋桥;东阴、西阴;东庄、西庄;东下冯、西下冯等。若单独出现,则以“西”字命名的村落偏多,如西下晁、西晋、西其里、西秦、西沟等。含有“南北”方位词的地名相对“东西”地名少,也是成对出现,有8对之多,如南山底、北山底;南上晁、北上晁;南吴、北吴;南大里、北大里等。其中也有单独出现的,以“南”字命名的村落偏多,例如南关、南庄、南桥、南沟、南河等。含有“中”字的不多,偶尔出现,如中其里、中秦、中吴、中留等。

2.含有“上下前后”的地名

夏县地名中含有“上下”方位词的地名较多,大都是成对出现,大约9对左右,如上留、下留;上师、下师;上唐回、下唐回;上晁、下晁等;含有“前后”方位词的地名也大多是成对出现,如前葫芦沟、后葫芦沟;前沙坡、后沙坡;前西落、后西落等。其中单独出现的以“后”命名的村较多,如韩家后、刘家后、后坡、柴家后、张家后等。

3.含有“大小”的地名

夏县地名中有许多以面积大小命名的,“大小”也只是相对而言,体现了地名的相对性,如大侯、小侯;大吕、小吕;大台、小台等。

(三)人文因素

1.依姓氏命名

夏县地名中有许多体现了以姓氏来命名的地名特征。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占有很大的比例,大概在30%左右。夏县地名中大多以首居者姓来命名,例如李庄、小王村、赵村、常村、大张、小张等;也有以双姓来命名的,如张郭店、陈乔、东张南、西张南等。夏县地名中有一种现象很普遍,即依据“姓氏+家+通名”来命名,这类地名出现了147次,占总地名的23%。如樊家峪、李家峪、张家坪、康家坪、于家岭、祁家坡、王家河、崔家河等。

2.依古代行政区划或地名通名命名

行政区划名是为了便于管理而对地域进行划分而起的名称。古代的区划有的已于现在大不相同,但原有的行政区划名还保留在地名中。如:

(1)“庄”本指村庄,在地名中用来标志村落,夏县地名中含有“庄”的有51个,大概占总地名的8%。如:东庄、西庄、南庄(瑶峰镇);薛庄(庙前镇);石桥庄(裴介镇);三贤庄(水头镇);曹家庄(泗交镇);苏庄(尉郭乡);史庄、李庄(禹王乡)等。

(2)“村”指村庄,多用于指称地名,夏县地名中含“村”的有33个,大概占总地名的5%,如:全村、解村(瑶峰镇);辕村、师村(裴介镇);常村(水头镇);王村、柳村(胡张乡);古垛村(南大里乡)等。

(3)“堡”指土筑的小城,夏县地名中含“堡”的有8个,如:墙下堡(裴介镇);司马堡(禹王乡);常家堡、焦家堡(水头镇)等。

3.依居住形式特点命名

夏县地名中有含有“窑”字的,如窑头村、蔡家窑头村、王家窑头村、任家窑头村等。

4.用“寺”、“庙”来命名

与“寺”有关的地名如秦寺村、寺后村、寺沟村、大寺坪村等;以“庙”命名的地名如大庙、庙前、庙后辛庄、虎庙、庙坪等。

5.用表达美好意愿的词来命名

劳动人民心中祈求幸福平安,希望安居乐业,讲究仁义道德,因此在地名命名中,人们都选择使用能表现这些心理的词语,如兴隆村、兴郎庄村、兴南村、永兴庄村、文德村等。

(四)依据历史人物的典故、传说来命名

1.依历史人物的典故命名

如:水头镇的三贤庄村。三贤庄是后人为纪念司马光、归旸、张谦三位贤人而得名。司马光是宋朝宰相,著有《资治通鉴》,死后归葬于夏县故里。元朝翰林直学士河南人归旸辞官后,因平生羡慕司马光,便居住于司马光祖坟附近,至老年得病,宗人迎其回故乡,他执意不回去,死后葬于司马光墓北半华里处。后来,山东临朐人张谦精于理学,仰慕归旸,于明洪武初年来夏县,任教谕之职,死后葬归旸墓旁,至今,司马光、归旸、张谦三冢并立于此,三贤庄因此而得名。

2.依历史人物的传说命名

如:裴介镇的韩王村。传说,汉高祖刘邦即位后,魏都安阳(今夏县禹王城)一带仍被魏豹占领,韩信奉命前去征服,胜利后韩信率领大军开拔,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他把老弱病残军人安顿在附近一带,耕种劳作,娶妻生子,韩王村因而得名,攻城的那条山洞由于年久塌陷,变成了“韩信沟”。

二、夏县地名的文化信息解读

(一)反映历史文化

夏县是华夏源头,民族摇篮,文化深厚,历史悠久,开创远古文明的先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可以在夏县地名中找到历史的遗迹。

1.历史事件

“夏县”县城的得名,在《中国名胜词典》中注释说,禹王城址,在山西夏县城北,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夏禹曾在此建都,因而县以夏命名。如:胡张乡王村,据该村碑记和县志记载,该村原名池下王村。《夏县县志》记载:“酒池在县西北三十里下王村,昔夏桀王为酒池地,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在此地也。”夏桀王是夏朝最后一个帝王,荒淫无度,酒池肉林,男女裸逐,“王村”相传就是夏桀王酒池建于此而得名。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与“夏朝”有关的地名反映了夏县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也见证了夏朝从建立、兴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每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地名,都记载着一段历史,烙上了历史前进的印迹[2]。

2.古城遗址文化

如:禹王城遗址。今日夏县的禹王城村古称安邑,是大禹封地。史书记载,夏禹建都于此,故名夏王城,后又名禹王城,1980年简称禹王村。虽然夏王朝的都地,说法不一,但大量的史书都明确记载,今夏县的禹王城遗址就是当时夏朝建都所在。《水经·汾水》载:夏都,安邑也。即今夏县的禹王城遗址;《帝王世纪》载:禹都安邑,今邑有禹王城基址,即旧都也。《韵海大全·地部》载:夏县禹王城为大禹旧都,安邑县(盐湖区安邑镇,古之晋阳)为“禹营安邑”(大禹新都)。[3]《史记》载,商、周、秦、西汉时期,禹王城即与长安、邯郸、淄博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城之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禹王城村四周现留有禹王皇城旧迹;西北庙后辛庄,因在金钩庙后而得名;北有郭里村,因在皇城郭里得名。由于历史发展,时代变迁,沧海桑田,禹王城已不复存在,但留下了历史痕迹,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禹王城遗址反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藏着开国建城的古老文明,承载着厚重的“古中国”文明印迹,是华夏民族的起源。这让我们不禁感受到了禹王古城所经历的历史沧桑,也让我们为它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底蕴而感到自豪。

3.历史传说

夏县地名中,有很多流传着历史传说。如:裴介村,据传春秋时期,此地为杏花庄、梁家庄,隶属晋国,晋文公即位后,为缅怀割股奉君的功臣介子推,遂将杏花庄、梁家庄并为一村,赐名“陪介”,后又取“陪”字的谐音“裴”为村名首字,更名为裴介村。如干沟村、唐回村。传说秦王李世民去河南平定叛乱,路过夏县泗交镇境内,山川间横着一条峡谷,谷中水流湍急,挡住了大军去路,李世民心急如焚,说这条河要是干了该有多好,瞬间,这条河水便断流了,李世民大喜,挥马跃过,此后击败叛军,从此这条河就再也没有流过水,成了一条干沟,“干沟”村名由此而来。李世民领兵走了一天,方向不明,又回到原来出发的小山村,村民奇怪唐军为什么又回来了,李世民才知迷了方向,下令“来了再回,催马前进”,从此,这个小山村便命名为“唐回”。这些传说在当地流传很广,这些隐藏着传说的地名反映了当地人们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纪念,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当地人们善于用各种方式来传承历史和文化。

4.古行政区划名

夏县地名中,有一部分采用了古老的行政区划名或保留了地名通名,如前面提到的“庄”、“村”、“堡”等,这既反映了这块土地的古老悠久的文化,又体现了地名所具有的良好的传承性的特点。

(二)反映社会文化信息

1.宗教信仰

在早期,人们修神盖庙,寄盼神灵保佑来年有个好收成,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们都认为求神拜佛可以祈福避祸,保佑平安,夏县地名中就有许多通过“寺”“庙”“神”“佛”等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来命名。如:任寺后、车寺后、秦寺后都因村居县城西南石佛寺背后而得名;大庙因此地原有一座土地庙而得名;神头岭因该村西岭上原有山神庙,庙内有神头像,路人经此必跪拜祈祷,以图吉利,故取名神头岭;庙后辛庄因处于金钩三官庙后,为区别于县南几个辛庄村而得名;佛峪村因所居深山峡谷中,有石洞,洞中有石佛,名老君洞,昔日乡人多登临拜佛,以求平安,故名佛峪。另外,西关(丁社西)、韩、杨、裴四社西因村址在社稷坛以西,并以居住者姓氏分别划分为四个社西,社稷坛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让上天保佑庄稼丰收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许多寺庙都已不存在,但地名为我们真实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这种以“庙”“寺”等命名的地方,反映了早期人们相信神灵,敬畏神灵,崇尚神秘文化的一种心理[4]。

2.重宗族血缘

中华民族历来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往往同姓同宗的人聚居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以姓氏作为村落的名字。夏县有很多以首居者姓氏命名的,如:赵村、王村、南卫、北卫、张郭店、陈乔、东张南、西张南等;还有很多依据“姓氏+家+通名”的形式来命名,这种形式的地名在夏县姓氏地名中大量存在,如:樊家峪、韩家岭、秦家埝、尚家坪、牛家凹、崔家河等。众多的姓氏命名,反映了人们重宗族、重血缘,尤其是“家”的使用,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归属感,充分反映了当地人们重视宗族和血缘的社会心理。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口迁移,同宗族人分离,一些地名已名不副实,如:董村开始由董姓人居住,后来村落不断发展,他姓渐盛,董姓不再是主姓,分别以郭、尉、贾、张四个姓居多;司马村主姓也不是司马,而是以姓卢为主。虽然有些姓氏在当地已不是主姓,但地名一直保持着原来的叫法,说明了地名具有良好的传承性。

3.寄托人们美好愿望

人们都希望过上一种幸福美好、安居乐业的生活,夏县地名中用幸福吉祥的词语来充分体现人们的这种美好追求。如:兴隆、兴郎、兴南、永兴都寄托了人们希望能兴隆、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西晋,相传以前此地经济发达、闻名远近,有“西晋楼底下,全县头一家”,人们取“晋”寓意提升进取。夏县是河东人性格特点最为鲜明的地域之一,史称“向义服勤,守俭知礼”,如:文德村体现了村民讲究道德,崇尚文化;四辛庄建村时,人们都辛勤劳作,并以此为乐为荣,且希望后代永传辛勤之风,故命名辛庄,因四姓(卫、张、任、秦)分别居住,取名四辛庄村。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向往幸福、勤劳致富、不断进取的美好心愿。

(三)反映地理文化特征

1.地貌地形特征

夏县东有中条山,西有稷王山,鸣条岗横卧其中。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高西低,中间平,分为山区、丘陵、平川三个区域。东部山地分布于县境内东南部,以中条山为主,地势高峻,沟壑纵横,占总面积的69.4%,中部多是黄土丘陵,称峨嵋岭,鸣条岗横贯其中,西部属运城盆地。自古以来,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中条山贯穿夏县的东北部,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河流水系,境内有涑水河、青龙河穿过,白沙河从城南流过,红沙河环绕城北。对于这种地貌特征,当地居民分别用不同的词语来标志和称呼,说明当地居民对所居地理环境有细腻的感知[5]。带有明显“山”迹的地名大概在39%左右,大都分布在地处中条山南麓冲击扇区的瑶峰镇;地处中条山南麓,地势呈“山、埝、川”的庙前镇;东靠中条山与泗交镇相连的南大里乡;位于中条山腹地的泗交镇、祁家河乡。“山”泛指所有地形较高的地方,“峰”则是高而陡的山顶,“岭”指周边陡峭而又相对孤立的山,有山就有沟,“沟”指山间谷地,无论大小都可用“沟”相称,“峪”指山谷,包含的平地往往较沟大,“坡”指均匀倾斜的走道,“坪”指平地,“凹”指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底”指低洼平地,夏县地名中描述“沟”貌词语最多,反映了当地居民对夏县地形沟沟相连的自然环境的充分认识。如西沟、石泉沟、北山底、尚家坪(瑶峰镇);磨儿沟、马排沟、韩家岭(泗交镇)、王裕口、梨树坪(庙前镇);古垛沟、马沟、柴家坪(南大里乡);西山头、奇峰、佛峪、(祁家河乡)等。同时,描述“水”迹的地名也很多,如:水头、水南、崔家河、祁家河、太宽河、上秦涧等,“河”指天然河,“涧”指山中的泉水。不同的地名用字,包含着居住地人们的细心观察和对这块土地的熟悉和热爱,也反映了所居住环境的特点,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现在有的河流已不存在,但地名却沿用至今,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时这里的自然景观。

另外,夏县地名中还有形象描绘地形形状特点的,如:马蹄古垛村、圪塔村、埝掌村、车厢村等,这种命名方式既可以使人们在形象的感知中很快记住地名,同时给地名赋予了一份生动。这些地名词语的描绘表现了当地居民丰富的联想力,反映了人们对这些事物和当地地形的熟悉,也体现了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自然资源

夏县地名中,有些是原来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真实写照,如:梨树坪、枣园、桑村、架桑、麻岔、苗村等。从这些地名中,依稀可以看见这里生长的梨树、枣树、桑树、麻以及郁郁葱葱的苗木,这些事物足以让我们产生美好的想象,也说明了当时这块土地曾经拥有的自然资源。

3.方位词语

方位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判断和辨别作用,也是人们认识和观察的结果。夏县地名中,有大量的地名含有“上下前后”、“东西南北中”等方位词,且大多相对出现,如:上唐回、下唐回;上留、下留;前葫芦沟、后葫芦沟;东阴、西阴;南卫、北卫等。方位词的成对使用,既可以相互区别,又简单明了,既反映了人们注重位置和方向,又体现了当地人们的高效简约的思维习惯。

4.居住特点

夏县地处中条山区,一年四季分明,具有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早期人们就选择窑洞这种建筑样式,既能有效使用当地丰富的黄土资源,又能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因此有的地名中带有“窑”字,如:窑头村、北窑头村、任家窑头村、王家窑头村等。瑶峰镇、庙前镇、泗交镇三个镇都用“窑头”来命名,说明了当地居民能因地势便利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所处的地理资源,也真实记录了当时居民的居住形式。

三、结语

地名就是人类文化和活动的活化石,夏县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地名展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丰富足迹,真实地反映了地域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又再现了夏县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心理及信仰。通过对夏县地名的考察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地名中蕴含的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可了解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特点。当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有的地名已经名不副实,对于地名的标准化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整理研究。

[1]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夏县志[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3.

[2]王文卿.山西地名的历史文化特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4):46-49.

[3]乔兆坤,王明亮.禹凿晋水在鬷川——鲧禹治水的史学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11(3):6-14.

[4]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J].语文研究,2004(2):55-58.

[5]曹瑞芳.山西阳泉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J].晋中学院学报,2006(3):81-88.

(责任编辑 卞建宁)

Cultural Analysis of PlaceNames in Xiaxian of Shanxi

Chen Honglie
(Chinese Department,Yuncheng Advanced Normal School,Yuncheng 044000,China)

Place name is the most striking cultural symbol of a place,containing rich historical,social and human information.It shows not only the local geographical features,but also the local social life and historical human information.Starting with analysing the Xiaxian of ShanXi place name type,the essay tries to explain their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and social connotations.

Xiaxian county;place names;cultural analysis

K928.5

A

1671-9123(2016)02-0035-06

2016-04-16

陈红列(1973-),女,山西夏县人,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猜你喜欢
夏县命名历史
多措并举严防火灾 守护夏县绿水青山
夏县葡萄销四方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夏县:强化队伍建设 提升履职能力
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夏县多措并举弘扬司马光廉政文化侧记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