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16-04-12 22:31杨梦娜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戏曲传统艺术

钦 媛,杨梦娜

1.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关于传统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钦 媛1,2,杨梦娜2

1.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地方戏曲源于国人生活过程中的精神产物,它融汇了广泛的哲学与艺术观念、伦理观念及民众生活的智慧。为了使这种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在时代精神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应该寻找各种途径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艺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日趋狭窄,因此,传统地方戏曲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技术促进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发扬。

传统地方戏曲;边缘化;媒体传播;分众传播

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在历史长河中迤逦而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1]。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形态从形式到内涵均呈现出根本性的变化[2]。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地方戏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有的已濒临消失,有的已被边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1-6]。梳理这些成果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微观层面——基于区域文化和戏曲的地方特色来探讨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缺乏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为此,本文尝试从这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1 戏曲艺术的起源与价值

人们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有目的的[7]。戏曲的产生是满足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也正是人们的需要,戏曲才得以产生、传播和发展,这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传统伦理思想和民俗文化。例如,泗州戏(又称“拉魂腔”)早先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后来以安徽淮北为中心流传,散于苏、鲁、豫、皖的交界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拉魂腔艺人,以唱“门歌子”为生。多半是夫妻或父女俩合演,女性自敲自唱,男性弹着自制的土琵琶(又名柳叶琴)伴奏,沿门说唱,以求施舍。后来,从唱门子到跑坡,形式改进,即一家几口推着独轮小车,四处流浪,从这个村唱到那个村。由于唱腔丰富优美,俗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之说,于是在淮北地区流行着这样的歌谣:“听了‘拉魂腔’,错抱枕头去南庄。”[8]听者不思饮食,赶场听戏,好像魂被拉去,故被誉为“拉魂腔”,着实道出了泗州戏的魅力。可以说,戏曲“拉魂腔”与艺人的生存需求是同步发展的。同时,戏曲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伦理道德传播的重要载体。“舞台五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民众在观赏戏曲的同时也受到了政治、思想、道德或情操的教育和感化,使传统思想得以在戏曲的表演中传播和发展。

2 传统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化的大潮中,人们遭遇着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的冲击,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源自于农耕文化的传统地方戏曲遭受城市文化的撞击、挤压和胁迫,正体验着“决裂与选择”的双重痛苦。传统地方戏曲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无数作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地方戏曲仍在弘扬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性格。

多年来,传统戏曲艺术无论从剧团数量、从业人员,还是演出场次,都多于其他舞台艺术,它的保护、传承、振兴和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行动从未间断过。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传统地方戏曲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已挤到边缘地带。在以现代文化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传统地方戏曲的认同度低,在城市的发展空间减小,在农村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步被挤压,导致从业人员也陷入付出多、收益少的窘境,目前的生存状态极为尴尬。

2.2 休闲娱乐方式变革带来的冲击

传统社会里,地方戏曲的主要市场在农村。而在现代化社会中,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变化,对农村社会的文化艺术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不得不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戏曲产生于娱乐,娱乐性是戏曲的本性,是戏曲的灵魂。失去娱乐性,戏曲的生命必然枯竭。在农业文明社会,戏曲是普通百姓最重要的审美和娱乐方式。正是这种娱乐性需求,地方戏曲才能走城串乡,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传统戏曲的娱乐功能在现代“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已无“娱乐”可言,传统的戏曲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娱乐需求。因为传统地方戏曲大多取材于农耕时代,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农业生产经验,才能深刻理解田间地头那些百姓插科打诨的调侃和幽默,从而获得相应的喜剧效果和愉悦感。如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曲目《打猪草》和《拾棉花》等,由乡音传唱,唱腔自由,随意性强,着重塑造人物的个性化,诠释故事的通俗化,照顾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审美水平,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韵味十足,形象逼真,使人感情激荡,笑泪俱出,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欣赏者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与经验,其欣赏效果就会大大降低。随着现代生活日趋都市化、同质化,在目前还没有找到传统地方戏曲表达现代生活内容的程式化语言的情况下,传统戏曲娱乐现代观众的功能将难以发挥。

3 传统地方戏曲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3.1 借助媒体平台传播

追溯地方戏曲的媒介化之路,对其在新文化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获得一些认识:(1)广播戏曲。从1923年中国广播诞生之日起,一大批戏曲经典之作通过广播这种媒介得以流传,传播了戏曲知识和戏曲文化,提高了大众的戏曲鉴赏水平。戏曲专栏、欣赏剧目选播以及戏曲广播剧院等成为百姓喜爱的广播文艺节目,尤其是由戏曲和广播结合而产生的戏曲广播剧更受百姓欢迎。应该说,在传统地方戏曲的发展中,广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电影、电视和网络戏曲。如依旧脍炙人口的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天仙配》《刘巧儿》等,让百姓领略了多个剧种戏曲大师的风采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电视试听结合,声文并茂,栏目众多,任意选择,并且集合多种资源和艺术形式,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观众需求。电视为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比广播、电影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如河南台《梨园春》戏曲大赛更是充分展示了戏曲与电视结合所产生的魅力。网络作为目前最自由的传播平台,当然也成为了戏曲传播的最主要通道。如中国戏曲网设有梨园资讯、戏曲影音、名家名段、戏曲图片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戏曲的表演空间,给戏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3.2 走进民众生活传播

面对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的危机,许多戏曲人开始探索保护和传承的途径,有从内容上努力寻找表现现代人生活的题材,也有从形式上加入现代的元素等。即使在“剧目思想上,表现数千年来民族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宗教个人价值等观念”,通过革新,力图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观众群体。地方戏曲是浸润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血脉,体现着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观赏经验及审美心理,以民间化的受众参与和多元化的票友组合来构成共同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交流。所以最终要实现地方戏曲的发展,无疑是让它们走向民间,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之中。

3.3 分众小众传播

随着当代受众的文化素质提高或欣赏口味的多样化,当今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特点,即正在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小众传播”转变,这对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播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任何艺术的传播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群“一网揽尽”,在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播中,只要将戏曲的接受者、爱好者以及潜在的接受者聚拢起来,并且通过他们进行传播和传承。因此,对传统地方戏曲的接受者、爱好者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将他们作为戏曲产业所针对的主要群体,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欣赏要求,并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这是传统地方戏曲复兴的一个便捷而又有效的路途。

4 结 语

戏曲艺术的题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形式融合了多种表达手段和方式,唱、念、做、打,诗词曲赋、书法绘画、歌舞服饰等,无不传其神韵。优美典雅的舞台艺术,举手投足间的雍容大气,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中升华出的抑扬婉转的优美旋律,对塑造健康民族心理和高雅审美情趣都发挥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千姿百态的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丰厚遗产,保护传统地方戏曲也就是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一方面要让传统地方戏曲主动寻找可能的生存途径,另一方面要让传统艺术形式与媒体技术相结合,与现代审美文化需求相结合,只有这样,传统地方戏曲才能走出一条“重获新生”光明大道。

[1]孙晓涛.论地方戏曲保护和传承与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J].四川戏剧, 2012(2):58-59

[2]常会学,孟娟.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需破三重困境:山东地方戏现状调查[N]. 中国文化报,2012-04-12(002)

[3]刘玉龙.试论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1):58-60

[4]李跃忠.湖南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7(2):153-156

[5]刘君.从文化艺术特质看益阳地方戏曲的现代传承[J].戏剧之家,2015(3):10-11

[6]严荣利.湖北地方戏曲保护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4(8):6-8

[7]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47

[8]荣爱坡.拉的是魂 唱的是情:谈“拉魂腔”的“魂”[J].安徽新戏,1999(4):44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6.024

2016-03-1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传统戏曲‘拉魂腔’的保护与传承研究”(AHSKLW2014D01)。

钦媛(1981-),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J825

A

1673-2006(2016)06-0089-03

猜你喜欢
戏曲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