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海门探索

2016-04-12 11:24江苏省海门市副市长
江苏农村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海门现代农业农产品

张 伟/江苏省海门市副市长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海门探索

张 伟/江苏省海门市副市长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现代农业是多种产业融合的农业,必须坚持以市场化手段、产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在做强农业的同时,通过更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海门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接二连三”融合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海门市把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改扩能、转型升级步伐,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发展农产品流通和批发市场,不断完善流通网络,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文化,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为充分发挥海门山羊国家地理标志的影响力,规划建设了“羊家乐”田园风光游集聚区,融合了基地生产、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品牌创建等多个环节。

产业集聚发展融合模式。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基地园区化、加工集聚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进三产融合。海门市在重点建设和保护“四青”作物基地、特经作物基地、稻麦连作粮食基地、省级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草莓生产区、设施芦笋生产区、设施西甜瓜生产区、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区、冷藏速冻蔬菜生产区等九大粮经蔬生产区的基础上,高标准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常乐镇农产品加工核心区、临江新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临海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麒麟红木加工集中区和海门高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五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融合模式。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围绕产业链延伸,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基地等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功能互补”的利益共同体,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京海禽业集团深入挖掘京海黄鸡的品牌内涵,大力发展孵化中心、饲料加工中心、肉鸡加工中心,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旺望家庭农场通过引进美国红提、新西兰猕猴桃、国产油桃、无花果等10多种高档水果新品种,着力推进果文化展示园区、水果采摘园区、水果冷藏与加工、电子商务等功能区域的设施建设,不断延伸水果产业链,放大精品水果的高附加值。江苏中宝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大型的“四青”作物速冻加工企业,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并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农村新型业态融合模式。通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去年以来,海门市在地方特色农产品中,重点打造海门山羊肉、万年芋艿、大红袍赤豆、大青皮蚕豆、海门元麦、海门甜瓜、海门猕猴桃、长江紫蟹等八大农业电商品牌。全市有超30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电商业务,“中国质造海门叠石桥产业带”、“全球速卖通叠石桥家纺产业带”、“麒麟红木电商城”等电商平台先后上线运行。

二、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突出规划编制。为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突破口,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海门市编制了《海门市现代农业体系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了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目标任务,加快现代农业改革创新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实施土地“三权分置”工程、宅基地“三标齐转”、种养结合“水稻水产”工程、种养结合“果园牧业”工程、主题农业公园园区工程、智能温室建设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工程等等18个重点工程。

突出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海门市发展休闲农业坚持以特色种植、养殖业结合发展为基础,通过注入旅游元素和功能,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围绕“江海风情、田园风光”为主题,具体做足三篇文章:一是依托长江生态岸线、黄海岸线、蛎岈山等特色资源,做足江海文章。二是依托海门山羊、四青作物等特色农产品,家纺、红木等特色工艺品,四汀宅沟、名人民俗等特色文化,做足田园文章。三是依托区位优势,面向上海这个最主要的客源地,做足环沪节点城市文章。重点打造了绿海智谷、知了果业、金伍叶、金盛羊庄、开太鱼文化、SS1538等6大生态主题农业公园,并每年固定举办“羊家乐”田园风光游、蛎岈山航乐节、家纺购物节等乡村旅游活动,以不同的主题展现四季的诱惑,以鲜明的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针对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我们必须把握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产业。近年来,海门市依托海门山羊、四青作物、优质瓜蔬、花卉苗木等优势农业产业特色,发展壮大以中宝、鸿基为代表的传统“四青”作物速冻加工;以京海禽业、泰森食品、兴旺肉制品为代表的优质畜禽养殖加工;发挥“海门山羊”地理标志影响力,发展以东方雁、开泰、海扬为龙头的海门山羊养殖和精深加工;发展以旺盛农副产品、海创农产品为龙头的特色瓜蔬保鲜销售;发展颐生酒厂、王家沙食品等一批粮油豆酒类食品加工,发挥传统老字号品牌优势;发展以鑫鸿水产、恒伟农业科技、深蓝远洋渔业等为代表的水产品生产、冷藏和加工,扩大水产品出口量;打响麒麟红木加工品牌,使其成为海门一张亮丽的名片;关注服务好四海植物精华、晨牌药业、联海生物、浩丰科技等生物医药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突出主体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面广,跨界融合的主导特征显著,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如果不能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以普通农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往往难以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立足。农业龙头企业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依托产业化发展机制,带动农民合作社、农户发展生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营销,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引领力量。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0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南通市级39家。2015年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45亿元,共联结基地39万亩,其中企业自建基地20万亩。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创办对接合作社259个,带动农户24.3万户;订单面积达到50万亩次,订单总额32亿元,带动基地农民增收1.8亿元。

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土地指标问题。农业项目建设面临着土地瓶颈的制约,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文件精神,明确了设施农用地管理要求和支持政策,将设施农用地具体划分为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配套设施用地。规定规模化农业项目,按面积可以给予适量配套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附属和配套设施建设。但在实际操作中,规模流转的农业项目很少能享受到配套建设用地指标,这制约了农产品加工、冷冻等产业项目的发展。

规划融合问题。虽然去年全国新修订了《城乡规划法》,但目前规划的主流实践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规划建设还不规范,乡村生活空间布局、产业布局、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还不衔接,亟需推进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多规融合”研究。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深入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提升农业产业规模效应。一是挖掘区域特色。充分挖掘乡村丰富的自然、人文、民俗、旅游等资源,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加快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将农业特色与区域特色相结合,建设生态景观、休闲度假等新型生态农业园区,每年重点打造4-5个生态农业园区,并进行有效串联,形成旅游线路。二是培育产业特色。坚持以村或一个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为基础,发挥海门山羊、四青作物、优质瓜蔬、花卉苗木等优势农业产业特色,有序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与优势农业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培育出田园风光游农业产业特色。加大现有金盛生态园、官公岛、桃花源、味之原等生态农业园区的海门山羊、草莓、猕猴桃、有机食品等特色产业培育,依靠生态农业园区优势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产业。三是提炼服务特色。不断扩大生态农业园区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内容由常规化向多样化转变,服务形式由提供式向互动式转变,特别是重视现有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更多的策划出如山羊游园、水果采摘、花卉观赏等一批有海门特色的休闲、游乐、体验等服务项目,更多地提炼出如斗羊比赛等内容丰富、别具特色、游客参与性强的地方品牌,实现特色化经营。

强化改革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加快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突破,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全面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95%的行政村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档案归档工作。同时,建立具有海门特色的市镇村三级登记档案查询系统网络,方便农户查询,可通过系统直观查看打印与档案局具有同等效力的档案资料,提升农民知情权,确保公平公正,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二是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全面开展登记抵押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利用全市已基本完成确权登记工作的良好条件,积极争取省级试点县资格,推动金融部门及社会经济主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质押物的借贷关系予以认可、支持,从而全面实现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权。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村范围,努力将股权量化固化到户到人。支持各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企联合等办法抱团发展,形成跨地域、跨隶属关系、跨所有制、跨行业等的社区综合化合作联社或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同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主体,分级分类、规范流程,按城乡统筹,增值增效的原则,达到按规章制度规范交易,积极探索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流转方式,提高农户收益。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规范运行。

夯实基础,完善配套,不断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进一步优化投入长效机制,优化支持结构。继续保持公共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优化结构的要求,将主要农产品生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作为财政支农重点。要创新支持方式,探索建立将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等项目的财政投资以股份形式量化给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分配机制,构建以增产增效增收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二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工程,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科学平田整地,保持原有表土层。改良培肥土壤,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料,推广秸秆还田。强化灌溉水系改善工程,加强节水灌溉、末级渠系等灌溉水系工程建设,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村河道整治工程,提高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意识,建立健全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道路提升工程。对现有乡道、村道网络进行升级完善,解决“断头路”、“断档路”,提高路网覆盖率和通达深度,打通农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进一步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强生态建设,以节约农业投入品和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启动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大力推进“绿色海门”建设,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和村庄绿化,创新造林新模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注重三大功能的齐全:生态循环功能、核心产业功能、休闲旅游功能,三者缺一不可。以特色种养为基础,做到“一村一品”,注入旅游元素和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把美丽乡村打造成现代农业的示范点、产业园区的亮点、乡村旅游的景点。□

猜你喜欢
海门现代农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海门赞
海门打开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