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作用探析(1901-1952)

2016-04-13 09:43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东吴大学东吴社团

张 燕

(1.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213;2.台州学院 医化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作用探析(1901-1952)

张 燕1,2

(1.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213;2.台州学院 医化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在东吴大学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校内学生学术社团数量众多,学生参与踊跃。各类学生学术社团在丰富与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尤其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政治化功能凸显,成为学校管理学生的训导单位。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的管理经验对现实具有启迪意义:学术社团有利于人才培养;对学术社团应予以引导和指导;学术社团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性。

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

东吴大学是近代基督教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之一,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学。在东吴大学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活跃着一批学生学术社团,其组织活动情况如何,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过去对此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作一个全面考察,丰富东吴大学及教会大学学生社团研究,也为当前高校学生学术社团管理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一、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基本概况

东吴大学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生学术社团有案可查的有四十多个,如科学会、东吴学会、生物学会、经济学会、化学会、教育学会、政治学会、数理学会、医预学会、历史学会、文学会、科学社、文学研究会等,约占东吴大学校园社团总数的28.17%。①根据《东吴年刊》《东吴》《老少年》等杂志统计,将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分为联谊类、学术类、宗教类、文艺类、体育类、自治类、其他类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5.35%,28.17%,14.08%,14.08%,8.45%,3.52%,6.34%。

东吴大学内学生学术社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参会人数可观,如1936年经济学会会员人数达百人之多;1938年10月化学会复兴重组,会员人数100余人;1948年东吴法学会,拥有会员150余人。[1]而1939年东吴大学在校生才794人,其中法学院学生为255人。[2]由此可见,学术社团是当时东吴大学校内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首选组织。1947年冬对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学生生活的问卷调查统计,也印证了当时学生对学术社团的喜爱与积极参与的态度。②《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学生生活调查表(1947年冬)》,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26-001-0055-001。

目前可见的东吴大学最早的学生学术社团,是1903年出版的《雁来红》杂志上记载的“益智会”,它的具体成立时间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术社团至少在1903年就存在了。益智会“以广购书报增进个人之智识为目的”,“每星期集会一次,会上大家互相讨论,交换智识,促进会员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和世界时事的兴趣” 。1906年,益智会衍变成演说会,以演说、辩论为主要活动内容。由此可见,东吴大学最初的学术社团以演说会为主要形式。③《益智会引言》,《雁来红》,1903年,第98页。

东吴大学主要学生学术社团的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经历了从辩论会到学会的演变历程。在1922年之前,东吴大学的学生学术社团主要以演说会、辩论会的形式存在,以“增长学生才智”这个笼统的目标为宗旨。从1921年秋开始,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有了一个转折性改变,即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此时,东吴大学成立了东吴学会,鼓励学生研究各种学术。①诵美:《丽泽会》,《东吴年刊》,1922年,第162页。此后,“学会”一直是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的主要存在形式。

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一般实行会长制,以会长为核心,职员分工明确,会务公开、民主、自主。如“益智会”,会长由大会公举产生,经理会中一切事务,举干事一人,司书报之出入、银钱之收支,职员任期半年,每逢春秋二季开馆更举一次。②《益智会引言》,《雁来红》,1903年,第98页。“文哲学社”设正、副社长各一人,书记一人,会计一人,任期以半年为限,连选得连任,唯不得兼职,各职员均于春秋两季大会中举定。[3]除少数学术社团得到校方赞助外,大多数学生学术社团经费以自筹为主,主要来源于会费。如化学会,规定每学期每人缴会费大洋四角,遇必要时经全体大会议决,再临时征收。[4]为规范社团,大多数学生学术社团拟定了章程,在章程中对会名、宗旨、社员、事业、社费、集会等作了详细说明与规定,充分体现出东吴大学学生对学术研究的自觉性与热忱追求。

二、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的作用与功能

学生学术社团是从学生兴趣出发,为更好地研究某类事物而自发组织的学术团体。大量学术社团是学校良好学风的体现与保障,其在教学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作用。

(一)丰富与深化课堂教学

东吴大学学生在成立各类学会时,就带有丰富与深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在各类学会的宗旨与成立缘起中有明确的阐述。如东吴学会成立时,确定了三条宗旨:1.实地调查以辅助功课的不足;2.收集正确的报告以补调查的不足;3.编辑丛书作实际研究的根据。③祝海如:《东吴学会》,《东吴年刊》,1922年,第146页。

教育学会在成立之初表达了要利用学会平台,在课外深入学习的愿望:“校中教育课程,除研究各种学理而外,绝少实验调查之举,而于课外自习,每感心力有限,苦于缺乏群质疑难,互供心得之机。空事理论,不凭实验,殊违教育之名义。欲求深造,精殚至理,非一人才力所可能。爰集研究教育诸同志共组学会,意哉群策群力,砥砺学术,并从事调查国内外教育状况理论实验。”④《教育学会会史》,《东吴年刊》,1929年,第250页。

纵观东吴大学各类学会所开展的活动,确实围绕宗旨,根据专业特色,开展了各类研讨、调查与实验活动,延伸了课堂所学内容;拓展出讨论学习、实践学习、比较学习模式,丰富了教学模式。

如生物学部考察祁天锡教授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蚂蚁和淡水海绵两种生物,并让所有会员都重复实验,⑤同③。同时,他们还向野外采集标本研究。⑥季午:《生物学会会史》,《东吴年刊》,1929年,第246页。理化学部在每次集会时,提出各类讨论题目,如建造苏州自来水厂的经济方法、制造硝酸的新法、制造新的电机等。各会员均围绕题目积极进行研究,并由专业课教师对研究的各题加以诠释⑦荣达芳:《理化学部》,《东吴年刊》,1922年,第150页。,为学生课后研究与讨论提供了专业保障。

教育学部将会员分成两组,分别调查苏州城区的各类学校,搜集课程、主科、学生人数、学校经费、教员履历等各类数据,分析数据后形成报告。在学部集会时,把参观和调查的结果作详细的阐述。其他部员就汇报内容进行讨论和批评。借此,学员交换学识,互相研究。⑧李震九:《教育学部》,《东吴年刊》,1922年,第152页。

社会科学部两星期集会一次,常聘请名人演讲中国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或请会员报告调查情形和心得,或参观工厂,或到审判厅去旁听,或调查监狱机房和各种手艺。⑨赵颂鲁:《社会科学部》,《东吴年刊》,1922年,第158页。医学会的每学期工作主要有邀请名人讲演、参观著名医校、参观医院割症、演习看护、宣传卫生知识等。[5]

在缺乏教学实践与实习环节的情况下,各类学会确实成为了学生课后深化专业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与提升学生研究能力

以学会为主的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活动,使会员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其成果主要以发表学术论文、出版文艺作品等形式呈现。如1929年,“塔社”制定了计划,出版了小说集《塔影》;社员个人方面也出了不少书,如彭学海所著的《失踪者的情书》《她的日记》,译著《接吻的艺术》和《天才者的情书》;王佐才的诗集《蝉之曲》和《东方》;杨枝嵘译的《哲学》;还有曹养吾的《关于考据》等著作。①彭学海:《塔社小史》,《东吴年刊》,1929年,第255页。

文学会会员们除了在《东吴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他文艺作品则借《吴县日报》出版。[6]1935年文学会编辑出版《东吴学报》“文学专号”,内容丰富,“均为极有价值之作品,为文学界放一异彩云”[7]。1934年,经过长时间筹备,国际问题讨论会会员研究成果《东吴学报》专刊“国际问题专号”付印,并与社会人士共享。[8-9]

除了公开发表学术成果外,学术社团还在重要场合以会员的学术论文来庆贺,如在东吴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上,刊登了生物学会会员的10篇论文,②《生物学会之论文目次》,出自《回渊(东吴大学二十五周纪念特刊)》,1936年,第142页。体现了当时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的学术水平,以及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如1936年3月,化学会会刊创刊号出版,刊登了5篇学术论文。③《东吴化学会会刊(创刊号)》,东吴大学化学会,1936年。

刊物编辑工作是促进学生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由师生共同创办的《东吴学报》活跃了学生思想,也提高了学生写作和研究社会的能力。据统计,在1906-1918年期间,《东吴学报》所刊文章50%以上为学生所撰写;1919-1927年期间,学报的作者几乎全是学生;1933年学校主办学报后,仍有70%的文章为学生所撰写。[10]

经过在校期间学术社团的锻炼与实践,许多学生由此走向了成功的人生之路。东吴大学校长葛赉恩在年度报告中说:“在科学会的激发下,学生论文写作质量显著提高,并从事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有些论文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期刊上,获得了好评。”[11]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1928年在东吴大学读书期间,主编刊物《水荇》,费孝通、朱雯、王佐才、周新在这个平台上牛刀小试。中国现代作家朱雯曾于1929年成立了“白华文艺社”,主编刊物《白华》,朱雯、汪锡鹏、周新在此发表了大量作品。同年,朱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名为《现代作家》。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遗传学家谈家桢曾是东吴大学生物学会会长、化学会干事,因成绩优秀,在大学四年级时,成为了美籍教员特斯克的助教。此类事迹充分证明了学术社团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学生的训导单位

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除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有益补充之外,在学生运动蓬勃时期,还被学校作为“训导”手段来利用,成为管理学生的平台与工具。

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向来得到校方支持与引导,从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辩论社,到成立东吴学会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再到1939年11月,校政部正式讨论通过《学生生活指导要则》,其中第六条规定:“本学期各团体活动的性质应以学术的、宗教的与友谊的为限。”④《本学期学生生活指导要则》,苏州大学档案馆藏,档号3永135。明确倡导成立学术社团。

东吴大学校方不仅在制度上为学术社团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保障,还推动教师参与学术 社团指导。1928年,东吴大学第一次明确提出由校政部直接负责“指导学生自治及课外作业”。⑤史襄哉:《东吴大学移交经过情形》,《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28年6月,第17页。文理学院及法律学院的校政部各七人至九人,以大学校长、各院长及教务长为当然委员,其余委员由大学校长推荐,请校董会委任之,校政部以院长为主席,向大学校长直接负责。[12]1932年,东吴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课外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潘慎明、李庆贤、赵占元、葛海伦、吴芷芳担任委员,[13]加强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与管理。1936年,文理学院实行“绩点制”,其中第八条规定:“其他各种课外作业团体,经校方核对,而由教职员负责指导,并有规定时间集会者”[14],可以给予绩点。此外,“各团体、学会集会时,由指定指导者点名,每次月考后将缺席报告注册处”[14]。1939年,东吴大学颁布《学生生活指导要则》,明确要求“本学期一切团体与活动均须请教职员工一位或数位负指导之责”①《本学期学生生活指导要则》,苏州大学档案馆藏,档号3永135。。

校方的支持与推动,为学术社团在东吴大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校方得以强化对其进行渗透与控制。1946年3月,为了应付与控制“学运”,东吴大学拟定了应对措施,其中一条是:“训导制度与方式以学会为根据,组织各训导单位,并多采取积极善导方式”②《文理学院三十四年度春季学期第一次校务会议记录》,苏州大学档案馆藏,档号3永43。。这一策略,即希望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导师管理与教导,影响学会的各个会员,从而达到控制学生的目的。因此,这个时期的学会除了学术研究的功能外,还成为了学校“训导”的一种手段。此后,校方继续沿用这种办法来控制学潮。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东吴大学校方在学生团体活动指导上提出了“仍以各委系学会导师组织、宗教团契及体育活动为重心,其他团体不予承认,并不得公开活动”③《校务委员会会议记录(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七日)》,苏州大学档案馆藏,档号3永53。的政策。

事实上,在解放战争时期,进步学生利用“学会”的合法性,开展了宣传革命思想的活动,如文学研究会、东吴新闻社等积极开展各类政治性活动,因此而被学校与国民政府所不容。一些学术社团被解散,学会负责人遭到警告。1947年秋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东吴新闻》出版,因内容比较激进,遭到校方封杀。1948年暑假,城防指挥部“提议”东吴大学,对若干主办《东吴新闻》和“热心”为大众服务的学生作退学处理。最初由学校的鼓励而活跃,随着政治活动的渗透,而被校方、当局所打压,此时期学术社团本身的学术性降低,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不多见。

三、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组织管理的启示

通过考察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的基本概况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其一,学生学术社团有利于人才培养。从学术社团培养学生思维观念、深化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来看,不管是从专业知识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辨能力角度来说,学术社团都不失为学校人才培养的辅助工具。首先,学术社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社团形式深入学习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意识。同时,立足专业知识的社团实践,使理论与实际联系更紧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现实感,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此外,有了调查与理论基础后,校内学生主持的学术期刊或者社团会刊为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平台,而学术社团也可以加强与校外出版机构联系,为会员出版作品、发表论文提供渠道,这将充分激发学生投身学术科研的积极性,也将增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二,对学术社团应予以引导和指导。东吴大学创办伊始就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并将它作为西式教育中应有的内容来看待。从最初倡导辩论会到引导学术社团向学会方向发展,东吴大学校方都积极介入,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换而言之,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类型的发展演变是校方有意识引导的结果。为了给学生学术社团发展提供保障,东吴大学不仅予以学术社团独特的地位,而且制定制度鼓励教师担任社团导师。自始至终,东吴大学对学术社团在校园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认可并重视的,在办学实践中也是给予了充分的制度保障。

但是,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校方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将学生学术社团作为了训导单位,从而导致了学术社团的政治化倾向。因此,在学生学术社团建设中,高校应警惕学生社团训导功能的凸显,而是要保持其学术纯粹性,切实围绕专业特点开展活动,减少干扰。

校方应加强对学生学术社团的指导。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几乎每一个学术社团都有指导教师参与其中。东吴大学教师参与学生社团的人数众多,以1921年为例,当时东吴大学全校教职工人数为43人,参加学生社团的教师有16人,占三分之一多。而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几个社团的现象比较普遍,以1920年为例,赵紫宸先生同时参与了5个学生社团活动,分别为丽泽会、竟智会的中文评判员,青年会的顾问,东吴学报社和东吴年刊社的顾问;戴荪先生既是竞智会的中文评判员、健身队的教练,还是科学会的指导教师。①数据来源:王国平等编《东吴大学史料选辑(历程)》,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东吴年刊》《东吴通讯》《老少年》《东吴》等。

东吴大学教师主要以两种身份参与学生学术社团活动,一是在学生社团的聘请下,成为指导教师或顾问;二是教师成为社团的机构成员或者会员,与学生一起共建社团。不管以哪种身份参与社团活动,东吴大学教师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与所掌握的资源,给学生社团以较多有益的帮助。其中举办学术讲座、共同研究学问、带领社会实践、增进师生感情是东吴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社团的主要形式。

从现有的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史料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期望甚高,且对他们为社团所作的贡献给予了较高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如数理学会聘请徐景韩、孙增庆教授为顾问,“斯会之得以发展,二教授之力居多”②秉均:《数理学会》,《东吴年刊》,1929年,第254页。。1936年,社会学会在社会学系主任朱约庵博士指导之下,会务突飞猛进,会员之多、精神之佳,在各学会中所罕见。[15]诸如此类的评语,充分说明了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术社团的倾力指导与所起的推动作用。

其三,学术社团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学术社团活动贯穿于东吴大学办学的始终,除了社会、学校等各种客观因素外,学生自身对学术社团的认识与追求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东吴大学创办初期,学生本着振兴、富强中国的目的自愿组织成立了“益智会”,这是目前所知的东吴大学最早的一个学术社团,当时没有一个教师参与。1919年前后、1929年前后,东吴大学学术社团先后出现了两次蓬勃发展时期。第一次蓬勃发展期主要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后,课外实验和实地调查的研究理念深入东吴大学学生脑海,使学生深感学术社团对自身智识成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东吴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波学术研究的浪潮,各类学术社团纷纷成立。

第二次发展期出现在北伐战争胜利后,华人基督徒杨永清掌校后的最初两年。面对国家重建的需求以及校政主权的回归,东吴大学学生燃起了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他们希望在新政府、本土校长的领导下,专心学业,增长本领,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学习,而开展学术社团建设,是增长本领、报效祖国的主要平台与渠道。“在热烈地欢迎第一任华校长后,盎然融和的几个月中,产生了许多学会;它们吸引了那有志研究的同学们在一起,开会、讨论、搜集、观察——精神、热忱,真堪钦佩。”③《经济学会会史》,《东吴年刊》,1929年,第248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办学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东吴大学学生并未荒废学术社团建设。1942年9月至1944年6月为文理学院曲江时期。学校本部设在广东曲江仙人庙,在那里稍微稳定之后,原有的各种学术团体先后得以恢复,如1943年10月,政治学会成立;1943年11月20日,经济学会也成立。抗战胜利后,各学系马上纷纷成立了各类学会,如经济学会、社会学会、政治学会、文学会等,学生们重新投入学习中去。东吴大学学生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是学术社团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人才培养的内因。因此,如何在大环境下营造重视学习的氛围,从思想上推动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社团活动,应是当前高校学生学术社团发展的第一步。

纵观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活动及其在办学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值得肯定与学习。在校方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努力下,学生学术社团确实成为了东吴大学深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吴大学在短短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批学术名人,如顾翼东(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1922年东吴大学东吴学会数学部部长)、谈家桢(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1929年东吴年刊社印刷主任、生物学会司库,1930年东吴年刊社社长,1930年生物学会会长、化学会干事)、费孝通(我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他在东吴读书期间,曾主编刊物《水荇》)、朱雯(我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1928年创办文学旬刊《白华》)等,很难否认与东吴大学校园内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没有半点瓜葛。相比于当前高校的有些学生社团,虽标称学术社团,但学术性体现甚少,娱乐性、联谊性凸显,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此外,如何推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术社团中来,也是当前学生社团建设的一个难题。在此方面,东吴大学对学生学术社团的有效引导与采取的管理措施,或许可为我们提供一点启示。

[1] 法学院近况[J].老少年,1948(复刊):4.

[2] 校闻[J].东吴通讯,1939(5):1-2.

[3] 王佐才.文哲学社之组成[J].东吴学报,1925,1(2):78.

[4] 私立东吴大学化学会简章[J].东吴化学会会刊,1936(创刊号):79.

[5] 医学会新猷[J].老少年,1936(3):16.

[6] 各学会消息:消息一束[J].老少年,1936(4):8-9.

[7] 最近出版之三大刊物:著述[J].老少年,1935(4):22.

[8] 国际问题讨论会近讯[J].老少年,1934(1):4-5.

[9] 泽.国际问题讨论会近讯[J].老少年,1934(2):8.

[10] 许周鹣.试评《东吴学报》的地位与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9(2):143.

[11] 葛赉恩.东吴大学报告(1916年)[M]//王国平.东吴大学史料选辑(历程).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30.

[12] 史襄哉.东吴大学移交经过情形[J].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28,4(2):17.

[13] 文理学院及一中之各项行政委员[J].老少年,1932(3):3-4.

[14] 文理学院采行绩点制[J].老少年,1936(1):4-5.

[15] 社会学会近讯[J].老少年,1936(1):7.

(责任编辑:宋现山)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Academic Societies in Soochow University (1901-1952)

ZHANG Yan1,2
(1. Department of Societ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213,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318000, China)

Soochow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01, which existed for more than 50 years. During this time,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 academic society in Soochow University was large, and many students take an active part in it. The society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nriching and deepen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situation, 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Liberation War in China, the society’s political function was strengthened. The university tried to make the society as a discipline tool. We can learn a lot from the student academic society in Soochow University. First, the society is good for talent development. Second, the university’s guidance is necessary. Thi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depends on students’ autonomy.

Soochow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society

G455.7

:A

:1008-7931(2016)06-0029-06

10.16217/j.cnki.szxbsk.2016.06.006

2016-05-12

张 燕(1981-),女,浙江台州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教会大学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张燕.东吴大学学生学术社团作用探析(1901-1952)[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6):29-34.

猜你喜欢
东吴大学东吴社团
缤纷社团
东吴·名家
从馆藏红色档案探析东吴大学地下党组织的发展与活动特点
东吴大学音乐社团活动述评(1901—1952)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东吴为何没有五虎将
K-BOT拼插社团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东吴大学学生爱国活动研究(1901
—1952)
未来面临的挑战:语言学与中国——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