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血洒天山路 丰碑永驻兵团间——大型纪录片《天山忠魂》赏析

2016-04-13 10:21朱家岚
视听 2016年1期

□朱家岚



青春血洒天山路丰碑永驻兵团间——大型纪录片《天山忠魂》赏析

□朱家岚

摘要:第二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国性的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科技援疆、教育援疆和文化援疆工作全面展开,河南卫视自主投资拍摄的文化援疆项目《天山忠魂》便应运而生,最终历时三年完成此鸿篇巨作。本文从视听语言角度对六集纪录片进行三方面的赏析,深刻剖析新疆兵团建设屯垦戍边的历史意义,并解读影片宏大叙事中体现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天山忠魂;兵团建设;屯垦戍边

一、千古国策凯歌进疆

新疆,深居于我国西北边陲,一个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省级行政区。俯瞰这个幅员辽阔的地域,就像打开一部以天山山脉为书脊的厚重书籍,准葛尔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别是书的封面和封底。这部几乎被黄沙包裹全身的著作,在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岁月中经历了沧桑巨变。曾经的荒滩野石、浩瀚沙海在一群勇士的脚下被踏出柏油平地;曾经的荒无人烟、天干地裂在一群英雄的手中被开拓出道道沟渠和片片绿洲。

影片便从这里开始。《天山忠魂》第一集《凯歌进疆》开篇的十个大远景镜头充分展现了西域腹地的震撼美景,也彰显了影片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镜头中广袤的绿地、烫金的沙漠、白雪皑皑的高山、翻涌的大团云朵,大自然对这里最奢侈的馈赠一览无余。随后影片切入人物线索,讲述了1999年戍边老兵回到新疆石河子军垦广场,在王震将军雕像前列队唱歌,共同回忆六十年来兵团生产建设风风雨雨的情景。此时影片使用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配以对老兵采访的同期声,将当年三五九旅进军新疆的场景通过声画结合复现出来。

“海拔四千多米的祁连山终年积雪,在狂风雨雪和冰雹的夹击下,这些从草原转战而来的战士,个个身着单衣,只要人在途中稍作停留,很快会凝固为冰雕雪塑。”影片讲述到这里时,采用三维合成技术,将军队老照片和茫茫雪山叠印在一起,前景加上漫天飞舞的雪花,充分展现出了当时兵团战士身处的恶劣环境和他们无畏的勇气,正如战士们中流传的话语,“天山再高,高不过我们的脚底板;戈壁滩再大,大不过我们的步伐。”

在回忆王震将军率领部队进新疆的片段中,编导采用历史镜头和同期采访相结合的方式,使声音和画面相辅相成,将分隔于不同时空的情境有机联系起来,这样的剪辑使观众对历史史实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三维模拟的动画效果也增强了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胡天的暴风飞雪,卷起西汉大军向西节节胜利的旌旗,也铺满张骞前行的征程。公元前60年,匈奴投降,西汉在轮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从此,西域归属中国。曾经的府邸在边疆两千多年的飞雪中,已残落为无数断壁碎石,镜头就在这样的沙石中不断推进,采用大全景摇镜头的运动景别展现戈壁全貌,同时切入近景展现都护府残垣的细节特征。此时的音乐也一改大气的交响乐,铺垫了边疆特有的古琴声,古老孤寂的声音恍若从千古岁月中悠悠传来,和这些断壁残垣一同诉说着那时的繁华和此时的沧桑。

《凯歌进疆》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和平解放后的新疆风云变幻,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勾结国民党残部发动暴乱。其中兵团战士和土匪斗智斗勇的部分,采用了两段对比蒙太奇的剪辑手法。第一段从镜头内容上对比,将昔日的哈密战火硝烟与今日哈密城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不同时期哈密的不同风貌,着重表现今日哈密的繁荣安逸;第二段从镜头语言形式上对比,将今日哈密“一年百分之九十九的日子都是阳光灿烂”与“柏木森森”的哈密烈士陵园进行对比,镜头的角度、光线、色调都有所差别。拍摄“阳光灿烂”的哈密城时,镜头多采用仰拍角度,展现建筑的宏伟,同时配合逆光方向的大光圈,使画面色调呈现饱和、温暖、繁荣之感。拍摄“柏木森森”的哈密烈士陵园时,镜头多采用俯拍角度,展现陵园之大,此时进光量也明显减少,下摇镜头中的高耸繁密的柏树,也让陵园更添了一份阴森压抑之感。两段对比蒙太奇的连续使用,一般是为了突出后者,而后者中更加强调的便是关于烈士陵园的英雄故事。于是镜头跟随李全福老战士的脚步,来到十六师副师长罗少伟的墓碑前,根据老人的讲述,画面重现了当年罗副师长剿匪的激烈战况,当李全福撑在墓碑边缘,哽咽地说出,“罗副师长,您的下属来看您来了”的时候,这样悲情的画面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漫长的古丝绸路上,千年不死的胡杨林排排而立,正像当年英勇的军人在此列队,英灵不远,那股浩然正气将永存于天地之间。每一个形容枯槁的老兵,都是经过枪林弹雨、战功卓著的时代的勇士。西域的长风,虽然吹皱了老兵们的面容,但他们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豪情永远也无法吹皱。

二、屯垦天山戍守边关

所谓屯垦,就是指军队驻扎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田地,而戍边,顾名思义就是战士们在边疆守卫祖国边线的意思。1949年,当军垦第一犁插进茫茫戈壁,成千上万的地窝子升起缕缕炊烟,南征北战的十万大军,开始向戈壁进军。

第二集《屯垦天山》从讲述环卫工人王健一天的生活开始。王健是名军垦二代,热爱唱歌写曲,每天早上做完清洁工作后就到公园高声歌唱。看似枯燥的生活对于王健来说,有着莫大的动力和意义。兵团人说:“岁月是艰难的,却是满天歌声。”编导为了表现王健对谱写歌曲的热情,在展现王健生活段落时,没有使用太多的解说配音,而是采用王健的同期采访声和他的歌声。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画外解说对段落整体造成的分隔感,增加声画的连贯性。在拍摄王健在家创作的情景时,镜头多使用特写和与主人公相同或更低的拍摄角度,这一点或许是因为拍摄环境使摄像师不得不采用这样的角度,但同时,这对王健在创作时陶醉的神情和丰富的身体姿态进行了很好的展现,王健的形象也在镜头中变得更加立体和高大。

屯垦的战士中不仅有热血男儿,更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巾帼英雄。不仅有八千湘女入伍进疆,更有六千山东女兵和成千上万的支边女青年来到这片亘古荒原上。影片对这样的现象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从此,在这片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有了月亮。”在讲述冰峰五姑娘主动请缨跟随战士们上山开路时,画面使用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结合如今已是花甲老人的采访,生动再现了当年屯垦土地的艰辛场面。当公路修到天山冰峰,指挥部要求上去炸掉垭口,姜同云老人第一个报名,她说,“哪里艰苦就要到哪里去,没想那么多,反正人生下来就是往死里奋斗。”五个白发如霜的老人,对当年奋战的点滴依然历历在目,不论是在青春岁月还是花甲之年,她们脸上坚毅的神情从未改变,她们对这段尘封的历史,也终身无怨。

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军垦二代马军武所在的一八五团场,家家户户都会升起一面国旗。在每一个义务护边员的心里,升国旗的时候也是每天最为神圣的一刻。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民族,但看好了祖国的边疆,就等于守护了五十六个民族。蒙古族的特克斯说,“每当我走到边境线上巡逻的时候,我站到神圣的界碑前,从来没有孤单过,我是一个国家的护边员,我身后是我伟大的国家,我要为国家守好边。”此时画面中界碑赫然屹立,镜头摇过无边的草地,牧民们的牛群羊群正悠闲地吃着青草,特克斯骑马巡逻的身影就在这样的天地中日复一日地游走,旁人无法揣测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但他心里装着国家,他不觉得孤单。

这一支支从南征北战的战场上走出来的队伍,在天山南北按师团布点,同时挑起屯垦和戍边的重担。二十万军人的血泪洒遍寂静的疆野,也给亘古无人的荒原带来新的希望。

三、戈壁母亲生命之根

在没有水的戈壁滩上,只生长着顽强的骆驼刺。而戈壁女人,就像是这一株株骆驼刺,她们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扎下根,与兵团战士们结婚生子,哺育这片曾经满目苍夷的土地,养育她们播种在天山脚下的生命。

《戈壁母亲》从军垦之城石河子的老兵团女人讲起,采用倒叙手法,回忆这群女子在新疆扎根的故事。她们如今要召开纪念齐鲁湘江女兵进疆六十周年的联欢会,这些皑皑白发的老人自己设计联欢会流程、亲自上马主持,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如果说六十年前她们满含委屈和不甘留在了新疆,那么如今这片土地对她们来说已难舍难分,虽然“生是湘西女”,但她们早已坚信,“死是天山鬼”。

回忆这群老人在1952年的青春年华,每个姑娘都像一朵盛开的花。王震将军为了能让兵团战士们安下心来建设新疆,成为这片土地的“老祖爷”,对他们承诺找一批“老祖奶”。于是镜头展示了在1950年年初,《新湖南报》连续刊登新疆人民政府、新疆军区司令部在湖南招聘女兵的启事的老照片。此时,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掀起的“参军热”激荡着无数年轻人的心,数以万计的湘女争相报名。影片此时使用大量早期影像资料,结合对现在老兵的采访,展现当年招募工作的火热和新疆老兵的翘首期盼。

当载着一路歌声笑声的火车、汽车进入茫茫戈壁滩时,车上的姑娘们根本没有预料到自己此行真正的使命,竟是王震司令的“爱情援疆”,更不会料到她们最终会像戈壁滩上那顽强的骆驼刺一样,在广袤的西域扎根终生。如今年迈的老人们说起这段往事时,面容里的辛酸与无奈依然清晰地浮现出来,她们说,“当时叫着解放军叔叔,没想到这些解放军叔叔们最后都和我们结了婚。”这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正是不解风情的豆蔻年华,却要让她们和眼前这群南征北战的老兵开花结果,在这荒芜的戈壁滩上当团场的“祖奶奶”,这是她们读的书和唱的歌中都没有遇到过的严酷粗粝的现实。

这里的山东女兵金茂芳是幸运的,她如愿当上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也在茫茫戈壁上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兵团军垦博物馆收藏了金茂芳当年开过的拖拉机,和这台拖拉机一同展出的,还有当年这两口子的革命情书。如今的金茂芳和儿女们一起生活,提到逝去的丈夫她在瞬间老泪纵横,“我绝对不改嫁,你们不要来找我,我守寡守了四十年,我很幸福。”此刻,音乐响起,金茂芳擦去眼角的泪水,迈着坚毅的步伐走进联欢会的现场,作为一名戈壁母亲,她与这片土地的深情在此时展现的无以复加。画面中无数老人们互相搀扶着,推着轮椅、拄着拐杖来到联欢会的大厅,这一连串的特写镜头将女兵们在六十年后重逢的情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一个大时代,总是裹挟着无数人的命运,而每个个体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虽然会变得微小,但依然值得后人去尊敬和敬仰。祖国、责任、使命,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群“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女兵们,将这些至高无上的字眼铭记在心中,命运让她们承受了太多太重的东西,而她们用自己的毕生年华完成了这个时代交付她们的任务。

结语

六十年岁月轮回,往昔的峥嵘如西域上空翻涌的云朵一般滚滚而来。这片西域疆土是昔日的古战场,而今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争鸣。在边关金色的阳光下,这些终年生活在祖国最西北的兵团人的心,翻越了重重戈壁雪山,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心脏紧紧相连。

《天山忠魂》始终采用平行蒙太奇的结构,将新疆现貌与兵团历史结合起来,将宏伟壮举与个人奉献结合起来,纪录了半个多世纪里,一代代兵团人在荒芜的大漠、戈壁、草原和雪山中,“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奉献了子孙”。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毅的步伐,把这部以天山为脊的烫金厚书,写就成一部讲述兵团英雄丰功伟绩的辉煌著作,每每翻开,这些胸怀祖国、豪情壮志的战士们都让人深深动容。

从进疆部队垦荒的第一犁,到一代代垦荒建设者,而今身处时代洪荒中的人们,也许已渐渐忘却这片土地的蛮荒,但这矗立的座座丰碑和脚下兵团人洒下的血汗,永远镌刻着这段艰难的历史,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也在这里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