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续构与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

2016-04-13 20:05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张吟春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3期
关键词:异构教研目标

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奚 洁 张吟春



同课续构与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

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奚 洁 张吟春

【摘 要】

教师的工作现场即教师的学习现场。同课续构成为提升我校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形式的同课续构,教师作为学习者“发现式听课”、作为参与者“理解性评课”、作为实践者“重建式磨课”,从而促进教师从他人的课堂观照自我课堂的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形成,促进教师在教学研究的现场观察力、发现力、理解力、反思力、转化力和重建力的提升。

【关键词】

同课异构 同课续构 教师现场学习力 教研共同体

教师现场学习力,就是个体教师借助“教研共同体”提供的进入他人教学现场、参与集体教研活动或聆听相关专家讲座等学习机会,提升重建自己课堂的能力。教师工作的现场,即教师学习的现场。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磨课、同课异构、协同教学等策略,促进多元主体的互动、联合,从而使得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成为教师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重要推手。

其中,同课续构成为提升我校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一、同课续构是什么

同课续构脱胎于传统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在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合作交流中共享,在对比批判中吸纳,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

然而,我们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同课异构常常以并列的形式展开,缺少后续和延伸,出现的问题仅仅得到发现,没有得到解决,一些改进建议停留在口头,没有得到验证。因此,我们从“同课异构”推衍出“同课续构”,即以接龙式教学为组织形式,以发现和转化为目标,以反思和重建为途径,促进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

二、同课续构有哪些表现形式

1.模仿延续式

名师的经典课堂让人叹为观止,蕴藏其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如何真正参得、悟得?五年级的谈老师以“模仿延续式”同课续构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了研究的深处。

周一,谈老师照本宣科,按照课堂实录一步步走下来,结果环节还没搬完就到下课时间了。旁观者清,评课中老师们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的发现:自学环节目标不够明确,走过场,因而影响了交流的质量;交流不到位,影响了朗读的效果;朗读没有达到目标,又影响了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大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关注孩子学习的有效性,开展的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应该带有明确的目的,而不能只是依葫芦画瓢。

经过一晚上的消化,第二天谈老师再次试教。结果,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完成了,但是整体感觉还是不行。主要原因是对这个课堂教学的目标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想明白,课就不可能搬好。

有了这个认识,谈老师重新解读课文,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思考、消化教学方法。周三再上课,听课的老师们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同时又对一些教学细节、现场生成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谈老师再次对教学做了调整,在汲取名师教学智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的学情,上出了一节具有个人风格的优秀公开课。

2.师徒接续式

“蓝青工程”是学校常见的教师培训制度,一般采用师徒互相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交流。如何更好地发挥“蓝青工程”的作用,切实利用这一平台提高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呢?依据“同课续构”的策略构想,2012年12月21日,我校开展了“蓝青结对”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按照“师父课前三分钟说课——徒弟上课——教师评课——徒弟回应并书面反思——师父上重建课”的程序进行。

师父课前说课,主要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传递给听课的老师一个大概的课堂印象;更主要的是,让听课的老师带着课堂目标和重难点进入现场,去判断上课教师有没有围绕其展开教学,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带领教师理解“现场”、反思“现场”。

课后的评课,有师父的评课,有其他听课教师评课。这一环节,则是让老师们在感知课堂现场、理解课堂现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课堂,为重构课堂做准备。

随后,我们挑选了“蓝青结对”课堂展示中上得不满意的课由师父进行了重建。参与上(听)课堂重构的老师,在进行(自我)评课的时候,先说一说,重构之前的课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堂课做了怎样的重构?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听、评课结束之后,教师们还需完成评课表。

三、同课续构如何促进教师现场学习力

我们发现,教师现场学习力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在听课或听讲现场的“感知—理解力”,即指教师要通过置身他人的教学现场,以“旁观者”的视角感知和理解他人教学的设计、进程和特点;其二是教师通过评课或研讨的现场的“反思—发现力”,即指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要有对自身既往实践现场的反思和对他者实践现场的问题的发现,进而洞悉和发现自身成长点的过程;其三是教师为了上课或重建的现场的“转化—重建力”,即教师在听课和评课现场学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为了将其与自身现场发生关联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自己教育现场的实践智慧,即将自己听课、评课的收获与继往教学中的问题相结合,最终落实为改进和优化自身教学策略和教育实践水平的过程。

“这样的转变是建立在教师个体现场学习力提升的基石之上的,这不仅是现场意识的转变,也是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转变,更是一种工作习惯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其最终目的在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实践智慧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王占魁.从“个体教学”到“集体教研”——论当代教师的现场学习力【J】.教育发展研究,2013(4)

猜你喜欢
异构教研目标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