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学习真实发生

2016-04-13 20:05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程菊峰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3期
关键词:晏子爱因斯坦诸葛亮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程菊峰



追问,让学习真实发生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程菊峰

追问,在语文课堂中就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对问题深入探究后的进一步发问,是对某一教学内容或重点难点的拓展和深化。怎样的追问能使师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对文本的解读呈现开放姿态呢?在实践中不妨:为“精彩生成”之问、为“更上层楼”之问、为“标新立异”之问、为“存异求同”之问、为“鞭辟入里”之问。精心设计好的每一次追问化作春风,潜入课堂,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精神世界必将同步生长!

一、 “精彩生成”之问

教学资源与教学发展的过程相伴相随,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经常可以动态生成一些教学资源。教师若能抓住其中的精彩点,合理开展点睛式的连续发问,自然可以延伸语文阅读的空间和维度,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还记得一位老师上《草船借箭》时的课堂情景:孩子们热情澎湃地归纳神算子诸葛亮的种种“神机妙算”,可就在大家“心往一处想”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冒出了一句话:“其实,诸葛亮也有料不准的事。”上课老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动态课堂资料,没有继续按部就班下去,而是请那位学生站起来分享属于他的独特的发现:诸葛亮讲“三天后,请到江边取箭”,只要周瑜稍微多个心眼定能提前识破天机。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立马追问:“那为什么诸葛亮最终还是借到箭了呢?”一番深入讨论后,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把握。老师的那一句追问,可谓“精彩生成”之问。

二、“更上层楼”之问

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常常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可是却容易被学生视而不见。因此,我们的追问大可以此为突破口,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追问的着力点。由此切入,使得教师的追问更简明而有针对性,可以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晏子使楚》一文最后一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连续追问的方式,带着学生走进晏子的内心世界。

师:晏子出使楚国,言行举止合规中矩,得到相应的礼遇了吗?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尊重的意思是?

生:敬重、佩服等。

师:“不尊重”呢?

生:侮辱、蔑视,看不起。

师:“不敢不尊重”呢?

生:就是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写尊重晏子好了,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呢?换成陈述句怎么说?

这里教师抓住“不尊重”和“不敢不”不同的两种言语表达形式,使讨论更上层楼,通过句式转换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究文本中,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立体形象的解读,矮小的晏子在学生心中越来越立体,越来越高大。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在一次次交流、交锋中不断凝练、升华,逐步体会到言语形式的精妙。

三、“标新立异”之问

小学生思辨能力欠缺,容易在课堂上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种时刻,教师如果一锤定音,而不是积极引导,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习惯刻板式的问答。这种时刻,教师要在帮助学生找到突破点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理答。同事在教《水》的第五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很快知道本段详细描写了母亲用一勺水给四兄弟洗澡。接下来追问。

师:对于我们来说,洗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并无可写之处。可是马朝虎为什么能把它写得如此详细?

生:因为她们兄弟四人洗澡的时候非常快乐。

师:仅仅是为了写洗澡时的快乐吗?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生:洗澡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小事,不值一提。但是在作者的家乡,他们一年可能才洗三四次澡,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他们要慢慢体会、慢慢享受着洗澡的快乐。正因为这种感觉非常难得,所以作者想把这美好的事情永远留在心里、留在记忆深处。

及时的追问鼓励了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摆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一个可能流于形式的问题在教师的追问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蓬勃的生长。

四、“存异求同”之问

语文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一种学习行为。不同阅读主体对相同的文本会获得差异化的阅读体验和不同的感悟。与此同时,彼此的体验中也许会存在很大的分歧。怎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找到殊途同归的秘诀呢?抓住学生产生分歧的点进行追问就显得尤为可贵。追问中,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引导学生以全新的视野介入,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就成为可能。我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围绕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进行引导。

师: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

生1:世界上伟大的物理学家。

生2:提出狭义相对论。

生3: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生4: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都认可爱因斯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这时候,我接着追问:“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学生们议论纷纷,思路全部被打开。于是,学生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教师由此介入。于是,学生在激烈的争论后终于明白,爱因斯坦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人,进而深刻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诚然,爱因斯坦是科学的巨人,人格的巨人,但在生活上却不拘小节。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更准确、深刻了。

五、“鞭辟入里”之问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的不够,往往很难完全领悟蕴藉于文本中的深刻意蕴,所获得的体验难免会很肤浅。作为阅读指导引领者的老师,便可借道巧妙追问的方式来直入文本语言的内核,鞭辟入里,层层剥笋,一步步走近作品,带领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区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未定点”和“空白”。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遇到“挨挨挤挤”一词,老师抓住机会追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挨挨挤挤”的现象没有吗?

生1:火车站,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2:星期日,家门口的超市购物的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3:奶奶家门口的大树,树叶挨挨挤挤的。

老师再追问下去:说荷叶“挨挨挤挤”的,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样的连续追问,自然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打开学生思维的维度,并最终领悟到大自然的伟大,把作品和生活结合到了一起,使文学课真正回到审美的高度。“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和手段。万千“追问”,只为引领学生拥有深刻性、思想性、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等特质。有意识地长期坚持这种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精神世界必将同步生长!可谓“追问”真乃让学习真实发生!

猜你喜欢
晏子爱因斯坦诸葛亮
晏子不辱使命
爱因斯坦的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晏子使楚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晏子使楚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