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一点做法

2016-04-13 06:59历娜
关键词:语法教学中考

历娜

摘要:在课外文言文备考的大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其次,应进行简单的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再次,平时的练习指导应注重迁移能力的培养;最后,在练习中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译,还要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自信心才会逐渐树立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中考;课外文言文;积累词汇;语法教学;练习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3-0049-03

纵观2015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考查的方式上,大部分省市采用了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也有部分省市选择了纯课外文言文的形式考查。总体上看,这些课外文言文难度不高。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在考场上读懂文章的含义却成为了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去解词、翻译、划分停顿、点标点、概括内容、分析情感、概括人物形象等等。因此,培养初中生具备独立解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呢?在长期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培养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是基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文言文以单音节词汇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汇为主,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给中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教师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就要善于用好手中的文言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课内文言课文当做例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调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并组织学生用记笔记、背诵、提问、检查、做习题等方式进行积累,以期达到熟记的程度。

以《<论语>十二章》第一章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这一章中需要识记的文言常用词既包括了注释中的“时习、说、朋、乐、愠、君子”,还包括了初学文言文要学习的“子、日、学、之、亦、自、知”等。

初中人教版教材六册语文课本中共有45篇文言文,大约13300字。如果每篇文章学生识记40个常用词的话,即使去掉重复的,45篇文章最少也能识记大约1000个常用词汇,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学生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文言实词、虚词的阅读要求了。

二、进行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是必要环节

初中阶段教不教语法,近几年来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比较纠结的问题,古汉语知识更是被很多老师放弃不讲。那么,文言文的语法常识应不应该讲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规定:“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众所周知,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语言难点,就是古汉语的语法障碍,尤其是在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大背景下,基本的古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教学是很必要的。因此,下列几个句式在初中阶段有必要教给学生:

1.判断句式

2.省略句式

3.简单的倒装句

这三种句式,在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学会以后基本上可以自主阅读中考中的“浅易文言文”。

同时,有几个词语的特殊用法也要适当教给学生:

1.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3.词类活用

这三类词语在阅读一些写景散文、说理散文等难度略大的课外文言文中会时常出现,如果平时有积累,学生会很快将其判断出来,从而正确理解文意,缩短学生的审题时间。事实上,在现有的中考试题中,已有部分省市的中考试卷考查这三类词,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当然,文言句式和特殊词语用法的教学一定要适度,千万不要教得太深,也不要贪多求全,一定要循序渐进,最好一节课以一个句式或一个词类为主,并且适当重复,以便巩固。例如,用《陈涉世家》教判断句式;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使动用法;用《陈太丘与友期》或《桃花源记》教省略句;等等。

三、练习重迁移是关键

所谓的“迁移”,是指学生在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时,能从课内已学知识中生发联想,迁移到课外文段中,进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在课外文言文学习和解题中非常重要,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意识地引导,慢慢形成。

在日常做课外文言文习题时,教师要刻意引导学生,经常提醒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个词出自课内哪一篇文章?”“出自哪句话?它是什么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引导需要教师坚持经常。想要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需要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在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中不断引导学生。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学生在自己独立面对课外文言文时便会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拥有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四、放手是法宝

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讲得太多:带着学生读、给学生翻译、逐题讲解,恐怕学生学不会。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作为中学生,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同时,经过长达三年的45篇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他们也同时具备了基本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放手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

(一)放手让学生去读

这里的“读”,不是教师范读之后的学生诵读,而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对文言文文本的独立朗读。之所以这样强调学生独立朗读,是因为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一些老师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生怕学生不会自己学习,总是沿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先是由教师范读,再让学生学习朗读。殊不知,这个过程已经剥夺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权利,教师越是包办代替,学生越是畏惧、懈怠,进而丧失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做是培养不出能力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尤其如此。在笔者的课堂上,任何一篇课外文言文的初次朗读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读音,处理节奏、停顿。为达到这个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么查字典,要么同伴互助,商议解决。学生初读结束后,教师会选出一两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做范读。教师与学生再对一些特殊的文字(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多音字,例如“说”“女”“反”“为”“数”等)的读法共同商议,纠正误读。确定读音后,再由学生独立朗读一遍。也就是说,在初读环节,学生至少要读三遍文章,此过程还包括了对部分生词读音及意义的推敲。

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去读,调动了学生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拉近了学生与课外文言文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读中查、读中改、读中记的三遍朗读训练之后,也就部分理解了文意,这时再去进行翻译训练,文意理解的难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放手让学生去译

翻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初,根据学生掌握的文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教师要给学生降低难度,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解释单字。例如,“在这篇文章中你会解释哪个词?”“你找到了哪个常用词?”“这个词出自课内的那篇文章?哪句话?”解释单个字难度不大,学生一般都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语法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翻译个别句子,但是整篇文章的翻译还要由教师进行串讲。

教师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尤其到了九年级,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独立翻译全篇。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质疑问难,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个别疑难句进行单独或全班性质的辅导,但全文的翻译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来做,教师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文言文的翻译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不要依赖老师。

(三)放手让学生去讲

其实,放手让学生去译,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讲,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生教生”的意味。在代表全班同学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自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由最初的畏惧,逐渐到会解释个别词、会翻译个别句、会翻译全篇,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放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翻译,习题更要放手让学生讲。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回顾课内知识,拓展、迁移,巩固文言常用词和语法常识。用课内教课外,用课外印证课内。

总之,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中考题为导向,把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扎实地进行课内文言文教学,长期注重文言词汇积累,适当进行语法教学,着重培养迁移意识,才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 纪敏】

猜你喜欢
语法教学中考
中考新题型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中考“三数”大扫描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初中八年级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四大原则”助力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走向高效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误区及教学策略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