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买卖

2016-04-14 04:44湖南永兴县一中
初中生 2016年35期
关键词:提子邓丽君电话

湖南永兴县一中 曹 丹

最后的买卖

湖南永兴县一中 曹 丹

责任编辑:江 冬

1

阴沉的天空下,一辆灰白的面包车在两排青山间的公路上,像一匹独行的饿狼疾驰而过。

天飘下一点小雨,很快便模糊了车窗和车外的风景。漆黑的雨刷在车头一下一下机械地摆动。

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何华,皱了皱眉,弯腰关了让他烦心的摇滚乐,换成邓丽君的歌。

正在驾车的邓强笑了笑:“都听了十多年,不腻啊?”

何华没理他,闭眼靠着椅背。

邓强也不恼,耸耸肩,看着前方的路,自言自语道:“这邓丽君的声音是不错。”

2

何华以前是家小饭店的老板,有妻子和一个女儿。

他和妻子是在火车站认识的。那时的妻子推着个音箱,一首接一首,唱着邓丽君的歌。她唱得好极了。她把每一个音都唱准了,把每一股气息都拿捏得到位了,而最让她自豪的,是她与生俱来的声音,几乎比邓丽君的更甜美、温柔。

但火车站太嘈杂,她的声音被淹没了。赶火车的人又太匆忙,没有人愿意倾听。她摆

在地上的箱子里有不多的零钱,是一些人随手且带点怜悯的心态丢下的。没人欣赏,她有点沮丧。

何华走了过去,直直地站在女人面前。他笑着说:“你唱得真好听。”

带着一点受宠若惊的羞涩,女人点了点头。

后来,他们结婚了。

婚后一年,他们有了个女儿。小家伙长得可爱,声音继承了母亲的甜美,谁见了都喜欢。

那时的何华,总喜欢在夏夜,坐在家门口的梧桐树下乘凉。轻柔的月光,透过叶缝流泻到这个幸福的人的脸上。他闭着眼,感觉身下的凉椅像一艘小船,漂浮在夜风中。

3

金灿灿的阳光从窗台跳进房内。两只鸟儿嬉戏着从窗边飞过。

如果不是床上的妻子脸色苍白、呼吸微弱,这会是一个美好的早晨。

何华紧握着妻子无力的手。他第一次强烈地觉得,世界是不公平的。外面,正有人在温暖的阳光下骑着自行车,摇响轻快的车铃;正有恋人在花园里打闹嬉戏,发出一阵阵笑声……他,却在一点点地失去他最爱的人。

妻子吐出了最后一丝气息。

绝望,像洪水一般席卷而来。黑暗中,妻子的脸狰狞地出现在他面前,向他哭诉:“我好痛苦!我好孤独!来陪我好不好?”

“啊!”何华醒了。

邓强看了他一眼,笑道:“哥,做噩梦了?”

何华点点头,看向四周。还是在车里,雨已经停了。窗外,一座座青山毫不留恋地向车后涌去。

后座突然传来一声闷响。

邓强刹了车。转过身,从两个座位间的缝隙探过身去,拉起座位下的一个女孩,对着她的脸就是一巴掌,并恶狠狠地骂道:“给老子安分点,否则扒了你的皮!”

女孩的手脚都被捆着,嘴也被封了。她红肿着脸,含泪点了点头。

4

妻子在女儿两岁的时候得病,撑了一年,走了。

那一年里,何华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卖了饭店,还向亲朋好友借了十几万元。

妻下葬时,何华看着幼小的女儿,知道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艰难。他不想女儿比任何人过得差,加之还有那么多债要还,他决定去大城市里打拼。

何华把女儿交给母亲,走了。

在外面打拼的日子很艰难,生意毫无起色,钱不断地搭进去,债越欠越多,催债的电话也越来越频繁。

母亲打来电话,用商量的口气,小心翼

翼地问:“要不,孩子就不上幼儿园了?”

他咬咬牙,低低地叹了口气。“不!”那时,他已经两天没进食了。

就是在这走投无路的日子里,何华结识了邓强,进了一个拐卖儿童的犯罪团伙。

何华清楚地记得,他做完第一单“生意”时,拿钱的手一直在昏黄的灯光下发抖,心中一时涌起许多情绪:羞愤、愧疚、害怕……而更多的,是狂喜!他就像一个快要窒息的人,终于在临死之前,呼吸到了空气。他大口地喘气,感受着一种叫做“希望”的快感。

“算了。”何华拍了拍邓强的肩,示意他坐下,继续开车,“晚了的话,我会赶不上火车。”

邓强点了点头,问:“哥,你真不做了?”

“嗯,不想做了。债还完了,还有点余钱。我想回家,找份正经的工作,多陪陪女儿。”何华从后视镜里看女孩,发现那女孩也在看他。何华皱了皱眉。

这是他最后一单“生意”。

5

这个女孩是邓强今天上午拐骗到的。

女孩走在街上,对周围的一切显得既新奇,又害怕。邓强在道上混了多年,一眼就断定女孩是独自出远门的。上去搭讪了几句后,邓强提出请女孩吃饭。女孩或许是真的饿了,或许是少有人教导她要警惕陌生人,应允了。

之后的事便顺理成章了。

邓强忙活的时候,何华只是在旁边看着。对于这些十三四岁的女孩,何华下不了手,因为他远在家乡的女儿如今也是这个年纪。

邓强倒从不生气,每次交易完,照样同他五五分钱。邓强叫他“哥”,那只是因为他年纪大。邓强才是这道上的前辈。相处十来年了,何华从不觉得自己真正了解他。家人和往事,邓强从未向何华提起。偶尔何华问及,他也只是露出惯有的微笑。

这个总把笑挂在嘴上却又心狠手辣的男人,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何华不知道。

6

“哥,我只能送你到这了。”邓强刹了车。路的两旁依旧是山。“哥,你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就能到火车站了。”

何华应了声,看着前面似乎没有尽头的路,突然有点伤感,说:“兄弟啊,你也早点收手吧,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的。”

邓强爽朗地笑:“知道啦,哥。哦,这次的钱,照样五五分,到时打到你账上啊。”

何华扭头看向坐在后座瑟瑟发抖的女孩,只一眼,便转开了脸。女孩的眼神总让他感到不舒服。叹了口气,他说:“给她找个好点的人家吧。”

邓强笑出了声:“哥,你金盆洗手是对的。你不适合干这行,心太软了。”

何华看了眼窗外灰蒙蒙的天,苦笑:“干不了,不也干了十来年吗?”

临走前,邓强依旧笑着,说出来的话却让何华不寒而栗:“哥,你知道吗?我是被我亲生父母给卖了的!”

7

上火车前,何华扔了旧手机,买了个新的。

旧手机中只有邓强和几位同伙的电话。邓强从来行踪不定,没了电话,他们应该再也联系不上了。

坐在窗边,何华心中百感交集。再见了,旧生活;再见了,邓强。不觉间,他的眼眶湿了。

何华揉了揉眼睛,对自己说:马上就可以见到女儿了,开心点。正想着,车上那女

孩的形象在他脑海里一闪而过。何华感觉心口有点闷,十分不快。

这时,推着水果车的服务员笑吟吟地走来。何华叫住她,要一份青提。

服务员面带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提子卖完了。不过,这还有一份开过封的,是今天早上有一个小姑娘要了,后来发现没钱,就又还回来的。这提子小姑娘只吃了一颗,干净得很。你看半价要不要?”

何华没怎么在意,点头付钱。

女儿也喜欢吃提子。每次吃提子,她总是一手抓一颗,交替着往嘴里塞。那时的女儿很小,手很小,嘴也很小,吃不了几颗,两边腮帮子便撑得塞不进任何东西,只能怒目圆睁地看着与她争食的爸爸笑嘻嘻地一口一个。急不过了,她便举起两只胖胖的小手,在爸爸脸上一边打一下。

8

想起女儿的憨样,何华情不自禁地笑了。

也该告诉那傻丫头爸爸要回家了吧。何华拨打了母亲的电话。

这是何华近十年来第一次用自己的手机给母亲打电话。之前,为了安全起见,他一直都只是在电话亭里跟母亲和女儿说上几分钟。

“喂——”电话通了。

“妈!我是何华啊,我估计明天就能到家啦!”何华显得兴高采烈。

电话里很快传来母亲嘶哑的声音:“你闺女去找你啦!你上次……不是不小心说出……你在哪吗……她昨天……天没亮就走了,一早就瞒着我去了……火车站。这孩子啊,我已经报警了……”

轰!何华像是被重击了一下,跌坐在地上。

一幅幅画面在何华的脑海中闪过,像录像带倒带一般:服务员的笑脸,公路两旁的青山,邓强……最后,画面定格在女孩那乌黑的眸子上。那曾令何华厌恶的眼神中,包含了太多东西:恐惧、愤怒、惊讶,以及一种女儿对父亲深深的失望……

(指导老师:钟芳)

(本文选自酷咖网)

编 辑 絮 语

本文已是一篇比较成熟的小说。曹丹同学作为我们“千金作文”的获得者,写出这样的作品虽在意料之中,却也依然让人欣喜。首先,这篇作品的内容是关于“拐卖”的,与作者自身的生活相距甚远,因而描绘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这就得依赖于强大的想象力。作者想象出了不少场景与细节,虽然很多应该都是从书本或影视剧里“学习”来的,但一名中学生能够将之“编织”得合情合理,并给人一定的真实感,还是颇不容易。其次,本文反映出了作者良好的叙述功底:故事讲得很完整,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片段或词句——都是“有用”的;作者还善于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最后还让文章来个大“转折”,将情节与情感都推向高潮,这是对小说的“讲故事”传统的良好继承。最后,虽然说本文无论写法还是人物形象都没有给人多少“意外”,但这一段描述还是夺人眼球:“女儿也喜欢吃提子。每次吃提子,她总是一手抓一颗,交替着往嘴里塞。那时的女儿很小,手很小,嘴也很小,吃不了几颗,两边腮帮子便撑得塞不进任何东西,只能怒目圆睁地看着与她争食的爸爸笑嘻嘻地一口一个。急不过了,她便举起两只胖胖的小手,在爸爸脸上一边打一下。”我想,在这一段里,作者应该是调用了自身的独特体验,或来自观察,或来自自己的真实经历。其实真正好的小说,应该是要有大量此类细节的,而非只是一些“二手”体验的“组合拼装”。而这,就对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猜你喜欢
提子邓丽君电话
张 晖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陈佳《又见邓丽君》
走进源丰提子园
夜半电话
电话
我喜欢提子
我最喜爱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