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解读

2016-04-14 12:57张未末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黑客帝国

张未末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黑客帝国》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解读

张未末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一大批对后世极为重要的哲学家,柏拉图甚至毫不避讳地指出自己的“灵魂不朽”思想就源自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两千多年以后,《黑客帝国》这一惊世骇俗的影视作品在世纪之交的节点上横空出世。虽然隔着巨大的时空差距,但毕达哥拉斯主义却和《黑客帝国》跨越千年的时空而完美契合,交相辉映出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认识。

关键词:《黑客帝国》;毕达哥拉斯主义;数本论;灵魂轮回;宇宙和谐

1999年,华纳电影公司出品由沃卓斯基兄(姐)弟执导的系列电影《黑客帝国》讲述网络黑客“尼奥”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他进而了解到现实世界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人工智能系统所控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就是能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在所谓的“现实”和“虚拟”之间如何定义“真实”,这种从数字世界引发出的对于终极命题的哲学思考,使电影《黑客帝国》的内涵得到拓展和加深,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触及哲学本质的范畴。

1《黑客帝国》中毕达哥拉斯主义的体现

1.1“万物皆数”在背景设定上的体现

毕氏学派的美学内核是“数本论”。对于其数本论的解读,可以用“万物皆数”四个字来简单概括,即将世界的本源视为“数”这个概念,“数本论”提供了一个宇宙的概念模型,类似于今时今日的数学建模。因而体现在具体作品当中,判断一部作品具有毕达哥拉斯主义倾向的标准就是其背后是否有数本思想。

此处所指的数本思想稍微有别于毕氏哲学的“数本论”,具体指的是作品中非常重视抽象的“数”,沃卓斯基兄(姐)弟编剧的《黑客帝国》就是典型的毕氏主义作品。在作品当中,我们人类所谓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不过是计算机的数字模拟信号向我们大脑发送的电讯号而已。当主角“尼奥”从机器的控制中苏醒之后,为了让其认清世界的本质,墨菲斯再次带其进入虚拟世界,并问出了最为经典的问题——“什么是真实?你如何定义真实?”该作品在系列的第一部中便借由人类的叛徒“赛弗斯”之口说出“我知道这块牛排是不存在的,但我的大脑告诉我这是一块多汁的、美味的肉块”。所谓的真实,在作品中变成了机器的数字信号,也变成了母体的反抗者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一行行字符和代码。

毕氏数本思想体现在作品中有一大显著的标志就是往往有一个形象承担了极端化的“数本论”,于是进一步的,我们在《黑客帝国》第二部中便有幸见到了“造物主”这样一个存在。“他”本身是一个逻辑程序的缘故,只能进行绝对化的数学思考,并试图将一切变成量化的数字进行分析处理。这种绝对的理性使得“造物主”将宇宙的一切都视为可以平衡的公式,以至于“他”将主角“尼奥”单纯地视为一个数学方程产生的“bug”,并冷漠地鄙视人类因情感而做出的选择。

1.2“和谐对立”在故事情节上的体现

就科幻作品而言,《黑客帝国》系列在“和谐对立”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作品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对立与和谐,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如下几对矛盾。首先是感性的人类和理性的机器之间的对立,《黑客帝国》整个故事就是讲述人类与机器的战争,在激烈的“锡安保卫战”之后,最终人类机器达成和平;其次是“尼奥”作为救世主的命运和将要做出的选择之间的对立,命运是放弃爱人换得人类存续,选择是牺牲全人类救得爱人;再者是机器内部程序的对立,“先知”和“造物主”两者,前者想尽办法破坏数学方程的平衡,后者拼尽全力维持数学公式的完美,这一对矛盾是最能反映毕氏学派和谐对立思想的,而事实是“造物主”解决了99%的问题,而“先知”的1%让之前的99%不至于前功尽弃;最后是正义与邪恶的对立,邪恶的“史密斯”不但毁灭了虚拟世界,也将自己植入到现实世界,正义的“尼奥”为人类、机器乃至宇宙的平衡与“史密斯”在虚拟世界对决,二者最终如“先知”所说的那样,像同一硬币的正反面一般化为一体同归于尽,为作品的和谐画上了句号。

1.3“灵魂轮回”在人物命运上的体现

毕氏学派的神秘主义核心思想就体现在“灵魂轮回”学说上,灵魂的轮回学说被认为和数本论一样是毕达哥拉斯的基本思想,所谓“数目的某一特性是正义,另一种是灵魂和理性”[1]37。“灵魂依照命运的规定,从一个生物体中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1]33

在作品《黑客帝国》中,“灵魂轮回”就是通过上述的特点进行的,这一段内容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尼奥”与“造物主”的对话当中。当“造物主”指出“尼奥”已经是第七任“救世主”的时候,“尼奥”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之前某个程序(梅若宝基恩)已经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你的前任比你有礼貌多了”,他所疑惑的是为什么他这样(指救世主)的个体会存在,以及存在多次的原因。而根据“造物主”的解释,“救世主”的存在是系统运行中无法避免的bug,而有几任就说明这个系统重启了几次。换句话说,“造物主”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宇宙机械论,整个宇宙就是其用数学建构的系统,而“救世主”也是系统的一个环节,相当于是系统重启按钮,其命运是从一开始就决定好了的。故而当这一任“救世主”尼奥拒绝执行使命的时候,“造物主”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你的选择将造成锡安的第七次毁灭,别担心,我们对此驾轻就熟。”

2毕达哥拉斯主义在类型作品中体现的原因

《黑客帝国》中毕达哥拉斯主义的体现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例,只是其较好地表达出了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几大核心内涵。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的科幻作品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毕氏主义倾向,虽然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个不太典型的现象,但仍可以对其产生的缘由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2.1意志主义化的现实

《黑客帝国》第二部的片尾有一段刻意为之的镜头,讲述的是在脱离虚拟世界的联接之后,主角“尼奥”竟然在现实中具备了摧毁机器的能力,而在使用过这种能力之后,主角的“灵魂”居然来到了“虚拟”和“现实”的夹缝这样一个神奇的位置。这种想法被后来的作品运用,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盗梦空间》,同样是真实与幻境的夹缝,《盗梦空间》中称之为“limbo”,不同的只是一个是虚拟世界,一个是梦境而已。实质上,这种思想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可以说是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和探寻,往现代来找的话,其理论的源泉应该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脱离不了干系。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但他终究没有把“数”的本质挖掘出来,只是提出来“数”的永恒;之后的赫拉克利特将本质升华为“逻各斯”这一概念;进而到佛洛依德的“力比多”。这种种本源递归到一起,构成了一个非具体物质的观念的集合,最终的结论便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可以说,《黑客帝国》的主旨就是在告诉我们,世界是不真实的。这一点从其在第一部就反复强调“真实的定义”即可发现端倪。在作品中,那个虚拟的“现实”对应着“知”,而现实世界对应着“感”,“那出现于意识上的东西不是概念,不是理性的抽象概念。在此以外,不管它是些什么,就都属于‘感’这概念之下。”[2]91于是乎,受这种感知即真实的认识的影响,个体的意志化为了个体的现实,这也就是在《黑客帝国》第一部中“尼奥”为何中枪而不死的缘由,因为其个体的意志不认可死亡,故而这种认识就转变成为了不死这一事实。这一部分是唯意志论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多少有掺杂尼采的“超人哲学”。

2.2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一方面,意志主义为作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在方法论上,《黑客帝国》和同类型作品很显然受到了未来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这里因为是科幻作品的缘故,故而不刻意将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区分。尽管未来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仅在20世纪初有过昙花一现,但其在《黑客帝国》当中却处处有着体现。最显著的体现莫过于“黑客”们对“母体”的各种破坏,从秩序到母体中的个体,光是楼就炸了好几栋,而各种武器装备和武术打斗更是把暴力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各种“母体”的守卫,基本上都是屠戮殆尽。这和未来主义在其宣言中就鲜明提出的“破坏”观点相契合,未来主义倡导对固有的一切的摒弃,然而讽刺的是未来主义竟发端于遍布古迹和历史的意大利,这种讽刺在《黑客帝国》中则是黑客们的破坏竟然发生在一切都被设计得完美无缺的程序当中。

超现实主义自然是整部作品的基调,超现实主义的基本体现在作品中主要就是控制人类的人工智能“矩阵”,另外一个则是著名的“子弹时间”,两者虽然在观影当时还觉得不可思议,但现代文明的进步却让超现实和现实越来越近。而不管是超现实主义还是未来主义,两者都统一在了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和谐对立”之下,并借由虚拟现实投影而出。

2.3赛博朋克

《黑客帝国》中的角色服装是很值得玩味的,虚拟世界中黑客们颇有质感的皮质衣物,在现实却是如同农业社会的几片粗布,而西装革履的“电脑人”,则正是秩序和平衡的最好代表。透过表现的衣物所展现的实质其实就是网络和信息化语境下的“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英文名cyberpunk,是一个合成词,前半部分Cyber来自“人工头脑学”(cybernetics),后半部分punk就是那个最常见于摇滚乐的“朋克”。其实对《变形金刚》稍有了解的话,“赛博”这个前缀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变形金刚的故乡就是“赛博坦”星球。这里不对造词和语义进行展开,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赛博”一词可以泛指网络信息相关的世界,更深层次来说,赛博朋克对应的是毕达哥拉斯主义最为宏大的“宇宙和谐”观。

赛博朋克是后人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受控有机体形式,一种机器与有机体的混合体,它既是社会现实的动物又是虚构世界的动物,而这恰恰就是《黑客帝国》中人类的状态。电影中“先知”曾告知“尼奥”要去拯救整个宇宙,在当时看来似乎“先知”说的宇宙是指狭隘的人类世界和机器世界,但当网络世界的概念被联系进入这两个世界,从而升级为“赛博空间”之后,所谓的维护宇宙的平衡就变得好理解了。

3结语

作品《黑客帝国》想表达的一个重要观念,即我们作为“人”而存在,在本质上就是理性与情感的矛盾结合体。电影中“造物主”始终不能理解“尼奥”身上所具备的那种叫“爱情”的东西,依据他的逻辑分析,“救世主”普遍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会因为理智的思考而最终选择和“造物主”合作以重建人类世界。但“尼奥”却因为“爱情”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以至于“造物主”忍不住发问:“你承担得起毁灭全人类的责任么?”但最终却正是因为“尼奥”这种近乎于直觉式的非理性情感爆发,彻底终结了“黑客帝国”的轮回。而这,或许是毕达哥拉斯所期待的,也是《黑客帝国》所要展现的意义吧。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责任校对龙四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60

收稿日期:20151015

作者简介:张未末(1992-),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3-0182-03

猜你喜欢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4》即将开拍
脑机接口,现实版《黑客帝国》
新“黑客帝国”:政府的雇佣兵?
《黑客帝国》的隐喻:秩序、法律与自由
创建“黑客帝国”
后现代电影中的技术之思与空间转向
“黑客帝国”还是“基础薄弱”
从《西游记》看《黑客帝国》的中国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