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的文人精神

2016-04-14 12:19张咪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1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文人画

◆张咪(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人精神

◆张咪(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芸芸众生,唯独人类这个拥有语言和思维灵性的“ 动物” 才真正懂得美,并由此而产生对美的需求和创造。文人画发展到元明清时代,有了新的发展高峰,风格题材的异变,使文人画更加富有魅力与深度。而今,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文人思想却是人们口中拼凑的只言片语,失去了文人精神的本真面貌。

关键词:文人精神 文人画 哲学思想

一、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精神形成和发展——混沌中的升华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画里,文人的精神体系也是十分庞大的,潘天寿先生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站在哲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哲学对艺术观念即实践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乃至荒诞的理论反产生巨大的动力,之后一种尤以老庄一派的理论为典型。“绝圣弃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随心所欲不逾矩”等等多种哲学的观点可以完全与中国画当中的文人精神契合,这一切并非巧合这么简单,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艺术,同中国的绘画一样,也是人类对极善、极美的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

同时“玄”的精神,渗透到了中国画的所有层面,换句话说,中国的艺术思想的本源是“哲学”或“玄”的心灵状态。中国绘画是以线为主的艺术,而八卦以虚线(阴)和实线(阳)为构,不仅作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征记,而且呈示出一种思维进程及结果判断。

哲学和美学的实证性、辩证性、简洁性和完美性,理论上的理想精神(本体精神)和现实情况(主体精神)从来都不可能完全吻合,这是文人画写意性的另一种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完全符合客体的科学现象,却用另一种方法诠释了气韵生动之美。因此,文人精神描绘的并不是桑间闾里的世俗之情,是一种经过提炼和净化了之后的哲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她渐渐地从混沌的哲学精神走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人思想情感。这种感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熄灭了利欲与私情后的淡泊与心灵的平静,人不与自然的对抗是任何自然的和谐,是心灵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是理想的乐园。

二、元代中国绘画文人精神的全面开花

元代,朝廷对汉人的打压,使得儒生的地位十分低下,所谓的“九儒十丐”就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在面临如此大的打压下,中国绘画却在逆境中大放异彩,山水画孤峰凸起,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画中的四君子题材——梅、兰、竹、菊作品空前兴盛。中国绘画发展至元,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

中国画有“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元代文人画的内容,重于自然,趋向于图山描水;它的风格,强调水墨,趋向写意,简率灵动。同时,元代的文人画突出笔墨情趣,书法韵味浓厚。这个时期,文人画在画坛上占据着显著的主要地位。

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大量的优秀作品。

三、中国绘画的文人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

在中国社会逐渐西化的过程中,一些当代的艺术家试图让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再生,他们把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糅合到作品创作中去,自成一套完善的审美体系,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人文关怀以及重构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中国文人绘画精神的现状,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的内心有太多的欲望和骚动,利益的驱使,人性真善美的缺失,文人精神的本质——去追求世间尽善尽美的事物的原始渴望已渐渐地弱化弱化。怎么再去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人精神体系?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们的内心发生了质变。

中国画中的文人精神,并不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也不是一味追求古人精湛的技法,更不应该是模仿古人的心情意境,而是一种内心真实情感的外显。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江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8.

[3]李镇.中西绘画体异性通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4]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5]杜文娟.感悟之道——中国传统山水画心物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文人画
文人画文人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领袖背后的经营哲学思想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春秋时期政治变革中的哲学思想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